科研院所维护职工心理健康的探索与思考

2017-03-09 15:09陈梅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心理咨询

陈梅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10-000-02

摘 要 科研院所职工从事着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其工作性质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工作的高强度和高要求,以及科研人员自身存在的一定的心理特质,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继而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维护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科研院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人才队伍建设、家庭和谐融洽、单位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科研院所职工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心理健康维护进行初步的探讨。这对其它科研院所职工心理健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心理健康 EAP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探索未知的人类活动,其艰巨性、长期性使任何一项成果的获得,都需要科研人员在智力和精力上付出超人劳动。攀登学术高峰为科研人员带来无止境的追求与快乐,但如果不能合理规划与调解,工作就会成为吞噬时间与精力的黑洞,就会造成终日劳顿、心力疲惫,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心理问题。科研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对于健康的危害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引起更加严重的问题。

一、科研院所职工心理特征

科研院所职工思想个性显著,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强烈的成就感,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科研成就的价值取向

在科研院所中,科研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核心,科研人员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艰苦的努力来获取科研上的成功,无形中造成了价值取向上的单一性――即把科研上成功与否完全等同于个人价值是否得以体现。价值取向上的单一,会使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容易产生较高的志向水平(或期望水平)和自我概念上的偏差,即“强者”的自负心态,而使另一部分科研工作受挫或是能力较弱的人员同样产生自我概念的偏差,即“弱者”的自卑心态,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自我偏差都有可能引起心理上的沖突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碍。

(二)动力与压力过重引起内心冲突

从事科研工作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动力主要来自环境与自身两个方面,“科技报国、奋勇争先”的浓厚学术氛围是一种外部的推动力,而科研人员获取科研成功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追求则是其内在的动力。内在动力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外部动力必须通过内在动力才能起作用。单位领导对科研人员的高标准与严要求,科研人员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上的偏差,价值取向上的单一,且缺乏其它一些也能够展现科研人员个人价值与能力的人生舞台。(如社会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容易给科研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当这种心理压力过重时,比如过分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过强的竞争意识与缺乏合作精神,志向水平过高与现实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心理冲突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交需要满足上的相对匮乏

科研院所的职工的社会交往相对狭小单一,人际关系单调,社会活动太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一旦出现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他们多是羞于启齿或是自我封闭状态,难于从周围的人群或是其它机构中获得社会支持,还有不愿意参加社会文娱体育活动匮乏,相互沟通机会的不多,使社交范围狭小,需要满足相对缺乏,这些也容易引起心理困扰和心理冲突,并有可能引发心理障碍。

二、职工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分析

科研人员工作压力普遍偏大,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方面表现比较突出。通过心理测量和个体心理咨询,我们发现,科研人员的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身体不适、比较典型的A型人格、知识更新和技术瓶颈、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人际关系、上下级沟通不畅、领导的期望以及自我规划带来的压力。

(一)身体的不适

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高强度、高负荷的运转,加之缺乏相应的运动,普遍存在肌肉酸痛以及呼吸、消化等系统的不适。40岁左右的骨干员工,身体状况欠佳,这就是与工作压力大、运动少有很大的关系。压力会出现一些身体躯体化症状,同时影响了免疫系统,从而使其他系统,如消化、心血管、泌尿、呼吸、神经等系统也会受到不良影响。比如学生在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压力导致免疫系统损害,长期的身体不适如不重视调整,最终就会转换成职工的心理压力。

(二)比较典型的A型人格

科研人员中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A型人格,他们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想多做工作,多出成绩。有时候做事比较匆忙,速度比较快,具有一定的时间紧迫感,但是脾气有点急躁,情绪稳定性不高,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敌意情绪。他们过分努力地工作,注重自己的未来发展,不断地为自己确立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他们过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完美主义,追求极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同。一旦没有达到奋斗目标就会产生的强烈挫败感,引发自责和自卑,长期以来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会造成强迫、焦虑等表现。A型人格的人员应激反应强烈,容易得冠心病,消化道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三)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刚参加工作或是从事科研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人,大多对工作充满热情,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由于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学识、能力等原因,一旦得不到领导重用,则会产生压力。他们在职业生涯的低谷或饱受工作压力之苦时,就会对研究工作产生倦怠,工作满意度与成就感随之下降,甚至患上工作枯竭症。问题的症结在于未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握自己的理想来确定职业定位,用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最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必定是循序渐进的,决不容抱有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

(四)人际关系不协调

科研人员往往因专注于学术研究而忽视基本的人际交往、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品质。繁重的研究工作使科研人员承受着种种寂寞与艰难,失去了许多娱乐的时间。同时,社交恐惧、信息强迫、不公正待遇等形成了多种心理疾病伴发的现状,社会矛盾、上下级压力、家庭冲突形成的焦虑、内疚、自卑、怨恨都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性杀手,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外地职工(尤其是未婚青年或两地分居者)普遍感到孤独,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部分职工因为子女的问题,已婚的职工家庭和事业有冲突的现象较多,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埋藏下了众多隐患。

三、科研院所职工心理健康维护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大环境已经日益凸显,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科研院所职工心理健康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开展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科研技术强但自视过高,追求完美主义目标而造成理想自我与实现自我差距过大的人员,那些在遭受挫折不能正确对待的的人员应早发现并实行重点干预。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曾经指出“人们并非被事物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事物所采取的观点所困扰。”这就是说,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客观事物态度。所以,维护心理健康,要学会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面对任何事有着客观的分析,客观地看待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学会关心、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来促进人际关系水平的提高。自身培养开放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加强修养、调控情绪,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科研院所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知识讲座、文化沙龙、心理论坛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职业生涯发展、压力与情绪管理、亲子教育、爱情婚姻家庭、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目的在于帮助职工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更好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追求高幸福感的人生。

(二)加大基層管理者心理知识的运用

随着社会对职工心理健康的密切关注,基层单位领导对心理健康也有了新的认识,要重视广大科研人员的压力与情绪管理,帮助职工及时解除心理问题,合理调整工作强度,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要努力学习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对科研人员的特质有所了解,正确了解他们的心理波动期,分配工作时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同时,在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职工不同的人格特质来正确的做思想工作,摒弃那种只关心科研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人员培养的思想,那种只重视科研上的“成才”而忽视人格(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全面发展的观念。基层领导还要具有观察力、预警力、判断力,应用心理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多角度系统地关注和维护职工的心理健康,界定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实施压力监控及压力预警。

(三)深化EAP工作,开展职工心理辅导

职工心理健康辅导是科研院所EAP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家提供专业咨询指导,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心理障碍,并对已产生的心理疾病提出治疗意见,保证职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个体咨询方面,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进行驻地咨询,对存在心理困难的职工进行心理干预;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设计心理辅导方案,邀请团体心理咨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素质拓展方面,可以邀请相关机构,系统的开展增进职工团队凝聚力、促进沟通交流、提升职业价值感等的素质拓展活动,对职工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提高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耐挫力及心理弹性。

科研院所可以设置职工心理咨询室,内设生物反馈仪、音乐放松椅、宣泄室、沙盘游戏等,让职工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来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同时可以开展职工子女心理关爱项目,采用团体辅导、夏令营、亲子活动等方式进行,内容涉及自信心、耐挫力、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与信任、情绪调节等,目的在于通过对职工子女的关爱,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营造快乐温馨家庭。

(四)构建团队,建立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

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不仅仅局限于外聘专业团队,还需不断扩展,建立一支科研院所内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采用重点培养方式,鼓励一批热爱心理学的职工走上这条道路,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后逐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锤炼专业和实践能力。这支队伍熟悉单位工作性质,对科研人员的特质也有所了解,就是本单位的“活资源”,可以及时发现职工的思想动向,建立预警机制,及时介入,解决单位职工的心理困惑。随着后期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建立梯队式的人才结构,形成正能量效应,带动更多的职工参与进来。

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固本强基的工程,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科研院所职工的心理特质,深刻认知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做好职工健康维护工作。科研院所应该以职工个人自我健康的教育维护和单位EAP工作相辅,深入推进科研院所职工心理健康工程,帮助职工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最终达到提升组织绩效、单位共赢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心理咨询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