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雪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10-000-01
摘 要 按照党的有关规定,党组织和党员应采取属地管理原则。长期以来,国网临朐县供电公司供电所党支部及大部分党员隶属各镇街党委管理,农电员工党员组织关系分布在其户口所在地。镇街党委负责供电所党建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而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则由公司承担,形成了业务、党建“两张皮”现象,党建工作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标准化管理
一、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
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农电员工队伍稳定)原则,以“三统一”(统一“三个建设”、统一“三大标准”、统一“三项举措”)为主要措施,解决供电所党建“四不”(供电所党建机制不完善、制度不规范、管理不精细、党员归属感不强)难题。
二、基本做法
(一)统一“三个建设”,夯实供电所党建标准化管理基础
1.统一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全面覆盖。一是单独建立党支部。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8个供电所,单独建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供电所,与农电员工党员建立了3个兼合式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在基层供电所的全面覆盖。二是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按照组织程序,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选举支部班子,委派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担任农电员工党建指导。
2.统一阵地建设,保障活动正常开展。一是建设“先锋引领工作室”。根据供电所场所情况分别设计,建设先锋引领工作室,配齐党员教育学习必须的硬件设施、电教设备。二是建设“创新工作室”。建成了以谭焱、张建、冯红涛等优秀农电员工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大大增强了农电员工队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建设“文化广角”。建立安康广角、知识广角、服务广角、温馨广角、爱心广角等具有品牌效应的五大类文化广角群,为农电职工学习提高、休闲娱乐提供场所。
3.统一制度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一是明确工作职责。供电所党支部将农电员工党员纳入管理范畴,切实履行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党员、文明创建等党建工作职责;二是明确管理内容。供电所党支部严格按照《党建“小指标”竞赛考评细则》要求,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党建工作制度。
(二)统一“三大标准”,管控供电所党建标准化建设过程
1.统一工作标准,明确任务目标。一是制定标准模板。农电党总支按照党建责任制考核标准和要求,下发了换届选举、发展党员等26项重点工作标准模板;二是加强计划管理。按月分解下达党群工作计划,指导供电所党支部开展好党内组织生活、文明创建等活动。
2.统一管理标准,实施严格管控。农电党总支严格履行管理责任,制定下发了《党支部对标管理办法》,将党建工作纳入供电所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与行政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有效避免了“两张皮”和“一手软一手硬”问题。
3.统一考评标准,促进管理提升。一是日常考评。日常考评每月进行一次,主要针对思想动态分析、宣传稿件提报等临时性工作任务;二是集中点评。集中点评内容涵盖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制度落实等,每季对供电所党支部阶段性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年度评价。月度、季度考评结果分别按照50%的权重加权平均即为年度综合成绩,并作为评先树优、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统一“三项举措”,保障供电所党建标准化扎实推进
1.思想教育联管。推行供电所党支部包靠制度,每名支部成员分别联系一名正式员工党员、农电员工党员,详细了解包靠对象的思想状况、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解释工作,确保员工队伍和谐稳定。
2.组织生活联开。各供电所党支部按时组织正式员工党员、农电工党员,同步参加“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党内组织生活;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学习,重点讲解国家及企业重大会议精神及决策,强化对农电党员的教育、监督。
3.文化活动联动。农电党总支统一搭建文化活动载体。先后围绕“善小365”“电网先锋党支部创建”等主题实践,先后开展“六个善待 助推发展”等配套活动,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农网升级改造、供电服务等工作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主要成效
(一)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建立了供电所党建工作新机制
将标准化理念导入基层供电所党建管理,规范了供电所党支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统一了管理内容、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公司党建工作真正做到了上下一体、同步实施、工作联动、责任联担。
(二)监督约束更加严格,锻造了廉洁高效的农电员工队伍
通过强化思想教育、文化引领和组织监督,广大农电职工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服务水平快速提升。农电员工遵纪守法率保持100%,公司优质服务评价指数全省第一。
(三)创新创效更加踊跃,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电党员工作积极性大幅提升,研发的“三级平衡法”降线损、山区单柱式台架等12项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谭焱榮获山东省“最美青工”。沂山巡线工李怀成、张义通入选“中国好人”。
(四)党群关系更加和谐,营造了共谋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施党建“三统一”管理,在企业与农电员工之间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农电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大增强,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