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福建福州 350007)
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究
——基于对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与分析
姜 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福建福州 350007)
以师范生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对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5年以上在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通过日常行为管理促进师范生养成教育,对日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并得到园长、在职教师的认可。但在校生认同度不高,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完善。继而进一步探索研究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
师范生;日常行为管理;养成教育;职业道德培养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26
2011 年 10 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1]可见,教师教育改革非常重视教师养成教育。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提高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加深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使师范生树立起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百年师范院校,素来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该校养成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规范了师范生基本行为。该管理措施已实施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受到非议。有些学生认为名目繁多,管束太多;有的教师认为过于刻板,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适合当代青年。为此,笔者针对这些管理措施对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能否发挥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否有积极意义,展开了调查。分析实施养成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完善养成教育并探索研究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最佳途径。
(一)测试方法
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应往届毕业生为被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96.3%。被试包括应届毕业生46名、毕业5年以上的在职教师68名、幼儿园园长40名。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二)测试工具
测试工具为自编问卷《关于实施养成教育的情况调查》,共30个项目,重点调查对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认同度及养成教育对成为一名教师是否有帮助。分别从养成教育的着装规范、执行考勤、开展劳动、宿舍要求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其中,着装规范主要指集会时统一穿校服,日常着装简洁大方、佩戴校徽,不穿吊带、露肚脐、超短裙等奇装异服;不烫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等。执行考勤主要包括校门口实行门禁制度,实行晚点名;有严谨的请假程序;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玩手机;不在教学区域吃食物、不边走边吃等。开展劳动主要包括实施勤毅课,每日晨扫,每周大扫除。宿舍规范主要包括每日定时进出宿舍,每晚查铺、对夜间未经请假在校外留宿的给予处分;在宿舍内不使用违规电器,对使用的同学给予处分;每日检查宿舍内务卫生等。
(一)养成教育认同度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被试在养成教育四个维度认同度的差异(见表1)。可以看出,在着装规范、执行考勤、开展劳动等三个方面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宿舍要求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准确了解在校生、在职教师、园长在着装规范、执行考勤、开展劳动三个方面的具体差异,进一步对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着装规范方面,在校生的认同度低于园长,同时低于在职教师;园长的认同度高于在校生,而与在职教师没有区别。在执行考勤方面,在校生的认同度低于园长,同时低于在职教师;园长的认同度高于在校生,而与在职教师没有区别。在开展劳动方面,在校生的认同度低于园长,与在职教师没有区别;园长的认同度高于在校生,同时高于在职教师。
表1 养成教育四个维度认同度的差异比较±s)
(二)养成教育约束个性特征的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被试对养成教育是否约束个性特征的看法上是否存在差异(见表2)。可以看出,关于实施养成教育是否会约束教师个性特征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准确了解在校生、在职教师、园长对养成教育是否会约束个性特征上的具体差异,进一步对得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与园长相比,在校生与在职教师都认为,养成教育对个性特征具有约束性,另外,在校生和在职教师对养成教育是否约束个性特征的差异不显著。
表2 养成教育约束个性特征的差异比较±s)
(一)养成教育认同度的讨论
以上调查数据表明,在校生对养成教育认同度中等,认为对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作用不大。在职教师认同度高于在校生,认为养成教育对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比较有帮助。认同度最高的是现任园长,认为对在校生严格管理,规范她们的言行举止,对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是非常有帮助的。
调查发现,养成教育并没有得到在校生的高度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向往轻松自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养成教育的系列管理措施时时约束着他们,限制了许多的“自由”。同时管理措施条目繁多,严谨规范,让人“防不胜防”产生巨大压力。另外,养成教育中激励的比重较少,处罚的比重大。因此,在校生对养成教育没有高度认同。
对在职教师而言,在养成教育中培养的品质为他们从事教师工作夯实了基础,养成教育的成效在他们工作中逐步得到体现,因此,对养成教育普遍认同 。
对园长而言,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经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实践、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培养的师范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成长为业务骨干甚至是优秀教师。因此,园长对养成教育高度认同
(二)养成教育对个性特征约束性的讨论
调查数据表明 ,在校生认为养成教育对他们个性发展约束性比较大,对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在职教师认为有一定的约束性,园长则认为约束性小。
养成教育是以教师的标准规范约束他们,通过长期培养,薰陶、积累,这些要求咀嚼、消化、融合、升华,自觉地形成良好的意识、自然的习惯、自律的行为,使在校生成为品行端正、内外兼修未来教师的模样。在这内化成俗的过程中,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约束是肯定存在的。
(三)工作反思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2]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3]师范生既是 “今日之学生”又是 “明日之教师”,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未来 “教书育人”的使命。我们实施养成教育,旨在培养师范生既要具备一般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要兼备未来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充分准备。本次调查发现,养成教育对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实践、时间的积淀才会显现它的作用,具有实践性、规范性、长期性及成效的滞后性等特征。同时也看到,在校生认同度不高,这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1.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
实施养成教育,标准清晰明确,严谨规范,着眼点小,具体而不抽象,师范生看的见、摸得着,这是它务实的一面。但养成教育伴随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有“强制”的成份存在,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排斥的意识。因此,在工作中要多结合学生年龄、心理方面的特征,少说教多说理,少空想多实践,这样师范生才理解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真正走进他们心里。同时,我们在设置养成教育的项目和标准中要注意内容和过程的系统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每个阶段不同的管理目标,突出重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引导,这样既有阶段性也有递进性,管理才更具实效性。
2.采用多样的管理方式
养成教育过程性的检查和督导主要是以学生干部为主,有检查就有结果,就有奖惩,是各类评优评先的依据,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学生干部在检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从校级到系级,规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的“层层加码”现象。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多参与,多指导,灵活多样的开展工作。另外,多鼓励、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改进的空间,减少处罚的比重,从而提升认同度。
3.拓宽养成教育的途径
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学习生活中,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可以拓宽教育途径,在新生入学、军训、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服务、见习实践、毕业实习等系列活动中实施养成教育,通过这些平台促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他律转为自律,成为一种真正的内在需要,做到知行统一。
我校长期坚持不懈的实施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研究构建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模式。师范生还是“生”而非“师”,只有具备了生的道德品质,才能理解师的要求内涵,进而兼具师德模范,做到爱岗敬业。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之间不是平行线,而是互相交织、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融合递进形成合力,为培养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交织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使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更有序、更科学、更完善,共同推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的。
(一)依托各类活动实施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
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我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文化思想与师范文化结合,打造极具特色的“五位一体”校园家文化并引入一体化管理工作中。五位一体校园家文化之一是打造家之“居”,提倡家有所居、心有所依、情有所寄。通过建设“学生之家”、“学生干部之家”、“社团之家”等,以小家为依托,培养“大家”情感。之二是构建家之“序”。以尊师文化、学长文化为核心,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建立班规、舍规、社规的“家规”文化,提倡以秩序与制度,打造爱的教育。之三是传承家之“学”,以积累与传承为目的。开设校友讲坛,邀请优秀校友讲述“百年幼师魂”;实施青蓝工程,在学生干部队伍、专业学习等方面加强传、帮、带工作,传承优秀经验,共享智慧果实。之四是创新家之“教”。以教育与栽培为目的,定期开展各类沙龙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讨学生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在指导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之五是担当家之“责”,主要目的是责任与奉献。将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办权交给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主人翁意识。明确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普通同学在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培养团副、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当家人”意识与职责。“五位一体”的家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一体化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从其“互助”、“信任”、“沟通”、“创新”、“坚持”、“和谐”、“发展”等主要元素中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情操、有学识和有爱心的未来教师。
(二)分阶段实施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
我们把师范生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分阶段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中。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教育期。新生入学,是学生割离高中学习进入大学专业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可以解析养成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相关管理措施,实施的意义,达成共识。还组织师范生观看优秀教师影片展、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师范生明确“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第二阶段为见习实践期,见习实践活动是是师范生提前体验教师角色的重要平台。通过下园见习、助教活动、教育调研等以体验教学活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近教师,感受他们的职业操守,师德涵养。我们还可以开展名师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教育专著读书月等活动,让师范生走进教育大师的心灵,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期。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在校学习与实际之间的距离,真正体验到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从而提升自己,塑造教师品格,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应该说,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一体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达成师范生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从认识内化到行为外化,尽早做好从“职前教育”到“入职”的各种储备,更快、更好的适应教师工作,甚至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夯实基础。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2011-10-8.
[2]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
[3] 叶圣陶.叶圣陶随笔[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
[责任编辑 王耀辉]
Research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Cultiv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edagogic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n Fujian Provinc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JIANGQi
(FujianPreschoolEducationCollege,Fuzhou350007 ,China)
The author di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ample targets include the graduates of Fujian province’s Preschool Colleges, the people who served preschool colleges for more than 5-year experience, and the kindergartens’ principals.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rough the routine management, it promotes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pedagogical students. The paper suggests to trai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reschool teachers by building up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 It has positive effects for pedagogical students becoming a qualified teacher in the future, which is also highly recommended by kindergarten principals and colleges professors. However, the routine management has not been highly expanded by the pedagogical students. This survey suggested us to introspect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students’ routine education,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further to perfe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 of cultivating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
pedagogical students;routine behavior management;cultivat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ivation
2016-05-12;
2016-12-31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JZ160382)
姜琪,女,福建闽清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职前教育
G652
A
2095-770X(2017)02-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