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神正能量”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导入探究

2017-03-09 01:44罗克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鲁迅人文

罗克凌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鲁迅“精神正能量”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导入探究

罗克凌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空气稀薄。鲁迅作为20世纪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其精神正能量熠熠生辉。学习鲁迅,了解鲁迅,弘扬鲁迅人文精神之光,正当其时,百代不废。大学开设鲁迅“精神正能量”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势在必行。

鲁迅;精神正能量;大学;人文教育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04

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空气稀薄。鲁迅作为20世纪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其精神正能量熠熠生辉。学习鲁迅,了解鲁迅,弘扬鲁迅人文精神之光,正当其时,百代不废。大学开设鲁迅“精神正能量”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更是势在必行。

一、大学人文教育现状

当下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可谓呈现出一种“沙漠化”的精神生态,令人严重忧心。由于一种急功近利社会心理空气的腐蚀,从学习上看,文科生基本上陷入一种“不学无术”的境地,不读书的普遍现象使当代的文科大学生人格萎暗,心质苍白。他们为了顺利毕业,单向度地满足于一种突击的考试成绩追求,平时不阅读,不思考,不进行人文教养的修行,临来背老师所划重点也可以顺顺当当获得不错的成绩,这势必造成文科大学生重创性的精神人格缺钙。而理工科大学生则呈现出一种培养“熟练工匠”的尴尬局面,大部分理工大学生只在乎知识的机械抓取,只顾掌握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编程技术、设计原理,由于缺乏人文训练,内心没有葆养一种人文情怀,因而不会懂得科学背后的人文精旨,也无法超越性取得“大师级”的业绩,从而只能充当蹩脚的“熟练工匠”的角色。与此同时,大学老师由于“学术GDP主义”科研指挥棒的恶性诱导,也大都趋向性地忽略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的仅满足于知识堆砌性的照本宣科,有的根本就不十分明了知识背后的“人文”情怀,“教书育人”成为一句响当当的空话,知识性的“教书”层面既然传授不好,情怀性的“育人”层面更是付之阙如。大学教育既要培养“埋头奋斗的智慧”,也要培养“抬头看天的情怀”,亦即温家宝总理所谓的“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之双重的育人理想,而如今大学人文虚空,社会精神疲敝,国家人格复兴艰困难望,因此极其有必要树立人文精神旗帜,匡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恶浊精神堕局。

二、大学“鲁迅”精神文化教育现状

现在的高校教育,关于“鲁迅”精神文化建设的课程着实不多,文科生沾溉不夥,理科生更是遥不可及。中学即有三怕之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精神文化在大学的传播可谓受到极大的导源性斫伤,机械、误读、说教、平板的中学鲁迅课程教育让学生们望而生畏,甚至逆向抵拒,而由中学带向大学的先入为主的“鲁迅印象”更让大学的鲁迅相关课程教育“雪上加霜”,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对中学生有关“鲁迅”“前理解”的“硬伤”总结到位:“一是选文,有许多是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二是教法,强制灌输一些并不恰当的‘崇高’评价,让学生觉得鲁迅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又强迫学生背诵他们并不懂得的文字,还要不断考试,这都使得许多学生对鲁迅‘敬而远之’。从另一方面说,鲁迅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相隔的年龄、时间的距离都太大,他是存在在远处、高处的”[1]292。大学的“鲁迅”相关课程教育对象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且开课也多是鲁迅作品相关研究,对于鲁迅整体人格、精神正能量的教学研究还相当匮乏。一则师资不继,时代精神空气发生了曼衍变迁,以往对于鲁迅的神圣化尊崇开始渐次边缘化,研究鲁迅的学者也越来越少;二则不接地气,许多高校教师的鲁迅课程还停留在表浅的程式教育框套内,照本宣科,思想老旧,非但不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而且似乎有将学生引进歧途之虞;三则急功近利,过分娱乐化。如今的大学生多为高科技媒体时代浸沐下成长的“新新人类”,一方面他们信息资讯获取丰富灵动,另一方便则呈现出平面化、不思考、爱无厘头搞笑的稚弱浅薄心质。有些高校的老师为取悦学生,不惜庸俗化编造淫恶、谣假、丑俗的段子“献媚”学生,鲁迅被严重地娱乐化消费。多年以来,鲁迅一度被“失真”,从“革命”年代的神化、圣化到“告别革命”年代的“丑化”、“去圣化”,无一不是本真鲁迅的被遮蔽。本课题启用“人间鲁迅”的概念,即还原一个真实血肉的“人”的鲁迅,鲁迅曾说:“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人间鲁迅”亦即鲁迅的“人间性”,或“大地性”。告别精神拔高的人文说教、告别死硬知识的机械灌输,“人间鲁迅”鲜活的人文课程教育将给大学精神空气带来一股正能量的新风。

三、鲁迅“精神正能量”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意义

通过“人间鲁迅”精神正能量的学习,可使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乃至爱情教育中获得多维人文精神正能量丰盈的滋养。当下中国,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缺亏,一味功利的训教,使得大学生“三观”曲扭,人格萎暗,奴性、虚伪、冷漠、戾气、阴暗、疲懒、无聊、堕落、空茫、颓丧、傲娇、自私、自利、自恋……,“负人格”充斥校园;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空洞,纸花式呐喊的青春承诺一片震天响,而虔心信奉者却寥寥无几,没有真切的事体感受,没有内化的精神血液流淌,浮浅的做戏宣言“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让一批大学生志不存高远,陷于理想沦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迟迟未有跟上,漠视生命、贱视生命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屡见不鲜,有折虐花草植物生命的,有灭虐动物生命的,有伤虐他人生命的,还有自狠自毁自残自杀的,不一而足,说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濡养一颗尊重、敬畏生命之心;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没有上段位,许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审美修养,心灵贫乏枯涸,审美品位低俗甚且粗鄙“土豪化”;大学生的爱情教育付之阙如,由于爱情教育课程的短缺与盲视,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极度“虚荣化”、“实利化”、“媚俗化”、“玩乐化”甚至“动物化”,“爱情”快餐的消费理念也在校园大肆延烧。面对诸种现实紧迫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地人文“下药”,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势在必行。然而专门的理论宣教可能适得其反,只有付诸独特、新异、灵动的相关人文课程开设才可能觅得枢机。此外,人文教育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它的所有德育灵髓只在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而文学是“人学”,它可以承戴“人文”情怀浸沐的长期内渗功效。因此,大学人文教育的用武之地必首在文学,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作为“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作为二十世纪人文精神最集中、最丰富的体现者,其心魂感召力影响深浸,无远弗届。鲁迅“精神正能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创设也自然是“及时雨”式的应对良药。

四、鲁迅“精神正能量”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

鲁迅“精神正能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一则是大学教育集中为两点:一为获取知识;二为养成人格。当前大学教育重前轻后,抓住人文教育(即“养成人格”部分)这个忽缺所在,便是探骊得珠——抓住了整个教育失衡弊病的核心命脉问题。

二则是人文教育,文学为大,真正“塑造人类灵魂”的学科便是文学,文学乃“无用之大用”,而当前大学教育急功近利,视文学为“无用”,而“文学之为大用”的功能意义遭到摒弃,于是文学恰恰成为当下大学环境最被轻忽、最被边缘化的学科,抓住文学教育,便抓住了人文教育的关键。

三则是当前文学教育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的讲解,而一个典型代表作家本人的精神正能量辐射研究在大学教育中的体现课程却几乎没有,本课程以作家鲁迅的精神正能量作为核心切入点,可谓填补了课程开设缺憾。

四则是作家精神宣讲不拔高,不说教,定位在“人间鲁迅”、“凡人鲁迅”以及“大地性鲁迅”,更符合大学生亲和性要求的心理期待。此外,课解过程紧密联系当前人文精神现象情状生动授讲,与时俱进,相互勾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地气,鼓心气。

五则是鲁迅“精神正能量”的大学人文教育鲜活、灵动、丰富地体现了大学文学教育立体化维度的诸多教育功能,包括人格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甚至爱情教育等。

五、为什么选择“鲁迅”作为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率范?

选择“鲁迅”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突破口,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他是白话文学肇始的代表性开端,也是白话文学“起点即成熟”的光辉典范,更是二十世纪以来无人可以逾越的白话文学最优秀的扛鼎作家。中国古典文学作家的人文性生命呼吸与当代大学生有点“隔”,因为当代大学生是在白话文的教育训练中成长的,而中国当代作家在白话文语域的创作成绩与水准皆远远低于鲁迅,故而本课题的作家厘定既不选择古典作家,也放弃选择当代作家,独独推崇作品作为民族原创性、源泉性经典的创作大师——中国现代作家“鲁迅”。

二是鲁迅被称为“20世纪最痛苦的灵魂”,其人文性的痛楚创伤最真实,最剧烈,最集中,也最丰富,因而给当代人的心灵启发也最鲜灵,最一针见血地活脱。正如王晓明把鲁迅的一生定位为“无法直面的人生”中极为真切的剖感所呈示的那样:“从他对阿Q们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当中,我愈益体会出一种深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张,一种发现自己的呐喊其实如一箭射入大海,并不能激起些微浪花的悲哀;从他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轻蔑背后,我也分明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意识到思想和文字远远敌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从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吕纬甫、魏连殳一类颓唐者的剖析当中,我更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那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从他那强聒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我还看到了深藏的文人习气,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切断的血缘联系。他写过一篇题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章,断言‘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因此他呼吁人们‘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可是,我对他的了解越是深入,就越禁不住要认定,他自己也并不能真正实践这个呼吁,面对自己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命运,他就不止一次地发生过错觉。这也难怪,一个人要直面人生,也须那人生是可以直面的,倘若这直面竟等同于承认失败,承认人生没有意义,承认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必然要沉入绝望的深渊,等待无可延宕的毁灭——你还能够直面吗?不幸的是,鲁迅恰恰遇上了这样的人生,他自然要发生错觉了。我甚至想,能够懂得这人生的难以直面,大概也就能真正懂得鲁迅了吧。”[2]1-3。

三是鲁迅是二十世纪以来人文精神体现的集大成者。鲁迅的至友许寿裳说:“鲁迅是预言家,是诗人,是战士,他的五十六年全生活是一篇天地间的至文,也就是一篇我们中华民族的杰作”[3]133。《人间鲁迅》的著者林贤治说:“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4]1-2。

总而言之,选择“鲁迅”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精神正能量”的率范,是当前大学生“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养天地浩气,法古今完人”精神人格提升、心性灵魂涵养途路中最能够注入人文性骨髓,因而也是最为鲜活有效的教育标本性实践之一。弘扬鲁迅人文精神之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 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4] 林贤治.人间鲁迅.(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学术编辑 胡世强]

[责任编辑 李兆平]

Humanistic Education about the Spirit of Positive Energy of Lu Xun in University

LUOKe-ling

(CollegeofChineseLiterature,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41000,China)

In the present society is the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u Xun’s spirit of positive energy is still shining. Learning from him, understanding him and carrying forward his humanistic spirit is at just the right time. Offer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courses about Lu Xun’s spirit of positive energy is imperative.

Lu Xun; the spirit of positive energy; university; humanistic education

2016-08-31;

2016-11-27

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5089)

罗克凌,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人人文情志,文化心灵。

■教育理论

G641

A

2095-770X(2017)02-0018-0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鲁迅人文
鲁迅,好可爱一爹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鲁迅《自嘲》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