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第一小学 陈翠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契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与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迎来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它改变了以往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不再只是应付考试,而开始注重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们虽在理念上有所更新,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但对于多元思维,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渗透较少,对于语言的输出、学习方法的培养力度不够,因此,我们还需对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进行润色,让它更具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润色英语课堂?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一个个生命不断丰富,成长起来。而生命是一个欣赏、发现、感知、成长的过程。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就应该引导着孩子们去欣赏,去发现,去感知,并在运用中成长。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它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能有相应的输出。语言的输入方式单一或机械性的话,就难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语言输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把语言的输入变成一种愉悦的欣赏的话,就会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比如,学习衣物单词时,可先让孩子们欣赏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服饰,感受不同的文化;或是让孩子们欣赏一场时装表演,把学生带入愉悦学习的氛围。学习英文数字时,可让孩子听唱英文儿歌《Ten Little Indian Boys》《The Number Song》《One Two Three Four Five》或阅读有关数字的英语绘本等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熟悉英文数字。再如,学习询问时间的句型:What time is it?It’s…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愚人节早上Zip故意将一个时钟拨快了一个小时,提前叫醒Zoom起床,然后祝Zoom愚人节快乐的动画故事,以此向孩子输入时间的询问表达法,同时还能通过愚人节和各国时差向孩子渗透文化差异。除此之外,听歌谣,看影片等亦是进行语言大量输入的好方式。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欣赏虽能让孩子轻松地进行语言输入,但只是单纯的无目的去欣赏的话,孩子没办法很好地感知语言,习得语言技能,因此需引导孩子在欣赏中发现语言的特点与规律。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在欣赏中有所发现呢?我们应该在让孩子们欣赏之前有意识地设计任务或问题,让孩子有目的地去欣赏,自主发现语言规律。如学习颜色单词这一课时,可先让孩子欣赏歌曲《Colour song》,但在欣赏之前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听完后,说说从歌曲中知道了哪些颜色的单词。这样孩子们就会特别用心去听,去看。欣赏完后,他们或许只能说出一两个,但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发现、学习能力。
发现,还只是停留在认识事物的表面,要想进一步让孩子掌握语言,那就需要让孩子们去感知语言。所谓感知,就是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英语学习中,能让孩子感知语言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听、说、读、做、摸、尝、唱、跳、画等等。如在学习“get up,go to school,go home,go to bed”这些短语时,可让孩子们边说短语边做相应动作,利用肢体动作深化对这些短语的理解,获得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sour,sweet,salty,delicious”这些描述食物味道的单词时,可让孩子们品尝葡萄,糖果,饼干等食物,来感受不同的味道,并引导他们进行描述,亲身感知语言,就不会空洞,而能成为语言输出的储备。
语言的感知、记忆不是语言学习的终点。英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哈罗德·E·帕尔默指出:理解一种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知识的获得并不足以使学习者有能力运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英语学习者善于阅读,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却差强人意。因此,在学生感知语言后,我们还需为孩子搭建平台,设计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运用,从而内化语言。活动内容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上,语言才有使用的价值与意义。如在学习了时间的表达和相关活动短语后,可让孩子们收集各国孩子不同的作息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班里内交流,展示。孩子在交流展示的过程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训练。而在孩子学习了学校的一些场室名称后,可让他们画一张学校的平面图或设计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在班级里面进行交流,介绍,如此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总之,润色英语课堂,从孩子的情感,个性,思维,能力方面着笔,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发现,亲身的感知,运用中内化,必能润出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