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城区第三十九小学校 赵新元
一直以来,美术教育经历历史的风雨的洗礼,不断丰满着自己的羽翼并使其更加丰富而充实。同时又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的足迹。反映时代的信息。当它进入现代化的文明时代,美术教育又赋予了新的涵义。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美术素养再次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体验的、周期性的进程,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老师的讲和授,点和引,结合范,使学生以达到“心与物游”“心领神会”“无师自通”的境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确立了目标,就要按照其三个纬度表述和研究探讨,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诸方面去对待;要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能量的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同时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兴趣点。突出美术学科的视觉形象性和特征,选择适合学生急于动手的表现力的方面去研究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如视觉的表述能力,物像绘图再现能力,手工造型的概括能力,色彩的配置与情感渲泄的表达能力等。
创造性是美术学科具有的显著特点,美术最忌模式化,而科学的预测正好反对模式化,当然,对于儿童绘画的特点和研究,我国的心理学家黄翼早于1930年就《儿童绘画心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结合我的多年教学实践,和同事工作的心得从以下几方面谈及。
首先,7、8岁的儿童开始尝试寻求自己的表现语言,而且有所创新,并以此为乐。这个时期儿童则常以太阳、人、房子、花草、树、军舰、坦克、车船、飞机、飞鸟、机器人等作为描绘的对象。在绘画特点方面以“多圆”常见,或二维的轮廓形象或近似概念化的模式形象。主要的缺点是:描绘的东西数目不清楚(不确定),比例不确定(很不准),形象小而场面大,构图又不集中,而且不考虑空间和前后和穿插关系,大部分的形象是以线来平置勾勒喜欢亮丽的色彩。
其次,有的学生才有意识的考虑用笔的轻重,线条的虚实,前后的遮挡物象的主次、疏密、变化的搭配,开始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方法。在这个时期的教师的辅导最为困难,既不能使其养成模式化,概念化。
然后,9到10岁的儿童已经注意向逼真、具体、实感靠拢,故称之为“写实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选择形象,注重区别,有了深度空间的感知觉,物象喜欢在一条基线上,并用上下相互遮挡的办法处理空间,追求工整,有了三唯意思,而少了刻意表现的情感语言和表现的灵气。
最后,但从整体去看,一二年级的是绘画的兴趣激发期,三年级是绘画强化期,四年级是绘画的低谷期,他们不仅脱离意想的绘画方法,又刻意追求形象性,手法的不足,老想依靠现有而熟悉的工具——直尺来完善,又想有自己的语言,结果是死板,匠气,没有信心,最容易放弃。在处理画面的细节上想依理不断修改形象,心理上的渐成熟,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往往会导致其不在喜欢儿童的自由画,而喜欢西欧素描,刻意追求立体感、空间感,进入了小大人的写实期。当手法能够达到一定的功力,会很顺利进入推理写实。那么与此同时,眼高手低的毛病也就此产生,视野的拔高,理解的片面,手法的不足,练习上的被动,技巧上的缺陷,往往是弃学或不学的直接原因。这也是好多人为什么小时候喜欢而后来不喜欢的关键原因所在。
纠其小学美术的教育,不能只追究天赋的因素,(色彩的敏感,领悟的通达,手眼的协调,)其实人人都有美术的基础(爱好),只是未后天培养和点拨,鼓励和坚持,都有美和术的能力,其中以下这几点我觉得很关键。
第一,儿童的观察力的培养很关键,单纯的观察只能叫看到,就事论事,记忆力不足和片段性再现,加之分析力不透 ,是其画面单薄的,味道不浓的主要因素;
第二,缺乏视觉联想,就是视觉想象力贫乏,局限,而且不能持久,这个成人绘画也做不到,需要时间和阅历的考验;
第三,运动不成熟,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差。生理条件限制,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硬来不得;
第四,不完类的形象防碍记忆中的形象。心理因素所在,认识不足,年龄有限,分类无章,信息存储局限,加工方法单一,批评较多,肯定没有,是厌学的第一要素;
第五,描绘方法简单,技巧单一,手上的功夫欠佳,需要磨练;
第六,缺乏空间的理解与表现力,不能有所取舍,想法不成熟,做法不全面,容易造成“表现欲的意念空间”的再现。如表现宫殿却以房子代替。以次充好,久而久之,乏而无味。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双方相互配合,谐调完成,美育更是如此,用画来陈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游戏过程。同时要沉迷于或陶醉于对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娱乐之中。学生可以不经意、无目的地在画面上涂满每寸,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陈述性作画虽然不能统领全局,但此类练习也是很有必要,儿童的作画不拘于形式,学生作画的模式一旦形成,就短时间不会轻易丢弃,为了陈述过程,表现心境,常常会以常规的模式来表象也无可厚非。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广泛推进,加上现代思潮的冲激,但由于大部分教师不能把握其趋势的可变性,加之综合思潮冲激如何去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如何去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全员参与实践,如何去完善展示和综合评价学生作品和学生成果,是现代美育的新方向,新目标。是值得的我们从事美术基础教育一直延伸和探讨的最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