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 汤滚凤
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现行新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都积极地体现它的生活性、亲民性,因此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情景教学,是紧密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其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比如,在讲《经济生活》的“国家财政”这一框中财政的作用时,我举了当时国务院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准备在未来5年投资4万亿人民币来扩大内需这个事例,通过分析4万亿的用途来说明财政的三个巨大作用。还有,在讲《政治生活》的“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民主监督的途径时,恰逢2014年两会召开,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两会召开的视频,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一监督途径。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引起共鸣。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美术作品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课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讲到《文化生活》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框的问题时,我播放了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凄惨悲凉的曲调,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听觉震撼,然后我再抛出问题:为什么阿炳会创作出这样悲惨的曲子?让学生讨论从中得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我又播放了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来说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诸如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好奇之火。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情境课堂辩论是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认真而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以求得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辩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既可锻炼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以随时辨别正误,又可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以便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阐述理由,此时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种教学情境之中,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会不停地做深层次的思索。为了使讨论得以顺利展开,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及学生的心理状态。
随着国内赛事经济的红火,体育赛事转播权这一“新兴事物”引起了业界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近有咪咕视频和优酷网从央视手中高价购得2018年世界杯的新媒体转播权;远有体奥动力体育传播有限公司斥资80亿购买5年的“中超版权”。然而本文细究后发现,无论是对体育赛事转播权的界定,还是它的保护方式都众说纷云。换言之,体奥动力等公司以80亿元天价所购得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在目前的法律语境中尚未有定论。故本文希望厘清:体育赛事转播权并非局限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利;它的法律保护路径需要在更为宏观的视野下才能绘制成型。
其次,情境选择要有时效性。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为了提高锂电池充电的快速性、效率以及消除锂电池充电过程中极化关系导致温升过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田口法的锂电池快速充电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以及建立模糊控制器得出五阶电流的优化值、去极化脉冲的幅值以及正负脉冲的间隔时长,最终消除极化负脉冲产生的宽度以及时机,从而实现锂电池的快速充电,并通过实验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在情境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情境。
孩子们点点头。我知道,这样的交流虽然不能保证孩子们都能完全转变,但哪怕只有一丝转变,这样的交流都是有意义的。交流的目的达到了,回归到本次交流的主题上:“现在,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日会最应该请谁参加呢?”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才能及时地捕捉社会热点,游刃有余地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教师也只有具备了广博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才有深度,才能看得准、看得远,而这也正是学生所崇敬的地方。
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知识
2.在教学上要有民主精神
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在歌唱界的表现近乎完美,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那是因为她在演唱的时候,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心体会了作品,利用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角色,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不得不对她的表演拍手称赞。这就是舞台表演展现出来的魅力。
最后,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设置的情景不仅要新颖,还要能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才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究欲望。所以在设置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情景的启发下去思考问题解决方法。
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个概念或原理后,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才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掌握了。
不管采取哪种手段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应承认学生的认知过程,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相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3.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当我们创设情境后,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争论,组织学生辩论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能控制课堂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防止偏离中心,甚至成为某些学生的“谈话课” 。
4.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动力,这就要求情境材料既具有时代性、新颖性,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能否迎合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激起一个“高潮”是创设情境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克服那种认为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误区,事实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经常变换创设情境的方式,否则,学生会认为这太“滥”了,“没味道”,而情境激趣的功能则荡然无存。最后,运用的情境材料不能是学生已经了解得差不多的热点,而应当是学生不太了解的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