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漫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工程系,安徽 芜湖 24100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倪 漫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工程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保障。但是,现代生活快节奏化、经济低迷和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等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日趋凸显。针对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以期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应对机制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很多,简单的说就是面对棘手问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拥有健康心理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掌控自己的生活,善于体验生活,乐于积极学习,不墨守成规。认知、情绪、行为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能够达到三者协调统一的人往往拥有更为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处于青春萌动期,他们的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很多意识会不断产生冲突,如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想与现实、闭锁与开放等等,造成他们情绪的剧烈波动。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学生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因素造成自身和他人伤害的案例屡见不鲜,并且呈上升趋势,所以,如何正确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在心理健康方面不仅关注心理特点,更应该塑造和完善良好的个人人格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的心理方面若干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取得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对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一比例占全院学生的20%左右。
(一)入学环境不适应
入学环境适应问题主要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有的学生从小就树立了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目标,导致在入学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这座象牙塔期望值很高,但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发现,现实与期望相差太远,原本美好的愿望和打算难以实现,产生了失落感,对迎来的新环境难以适应。新集体、新生活、新学习、新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很茫然,一切都很迷惘。因而产生无食欲、失眠、疼痛、内分泌失调等症状,在心理上出现焦虑、迷茫、压抑等心理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原因差别很大,以及自身人格特点的差异与自我调试能力不同,在对新生活的适应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新生从最初开学的迷茫阶段走出困境,不同的学生会需要不同的时间。
(二)人际关系压力大
进入大学之前主要以学习为主,人际交往比较单一。但大学生活与原先形成很大的反差,交往的对象扩大了,带有明显的社会前奏,这使得还停留在中学时期人际交往心理的学生一时难以接受。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问家长,不愿意与新同学交流沟通,缺乏集体意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感到孤独寂寞,时常心中有结。班级干部、社团等各类竞选,也导致学生间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心理防御意识过强,处处提防。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生通过各种新闻网站、微信、微薄等多种途径,看到社会部分不良现象就认为人际交往的虚情假意,没有真诚沟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以偏概全,对人际关系产生了认知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加剧了心理焦虑和心理矛盾。
(三)学习无动力
进入大学之后,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学习完全没有精神支柱作支撑。毕业之后找工作与学习好坏没有多大的关联性,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目标,感到迷茫和困惑。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利用上课和课外时间在社会上做兼职,他们难以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在校期间根据自身专业学习情况合理拓展选修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知识,考取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等,以备后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诸多因素导致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使之成绩不理想和挂科。严重的影响学业是否顺利完成,使得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失去自尊心,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这些都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消费心理的扭曲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一年在学校的花费超出该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其中用于伙食费的占47%左右,用于学习的仅仅4%,说明有的学生讲究吃喝玩乐,对学习产生厌倦。高消费的价值观念在学生中屡见不鲜,由此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面对身边高消费的同学,存在潜在的攀比心理,形成巨大压力。这部分学生常常处在想高消费而又无钱的矛盾心理当中。本来崇向生活节俭的学生也会因此产生自卑感,渐渐远离高消费学生,慢慢被孤立,产生一种孤独感。在大手消费之后,有些学生产生负罪感。消费问题上的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消费欲求的超前性等现象很普遍。
(五)求职就业出现焦虑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一方面使得大多数学生得到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压力,就业难度和择业要求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缺乏就业主动性。调查中发现低年级学生沉迷玩乐和游戏之中,完全没有就职意识和概念,没有认识到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做铺垫,当意识到就业压力时,便产生担忧和不安的焦虑心理,在心理上难以面对现实状况。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寻找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正确的就业方向。找不到理想合适工作,内心产生自卑,产生恐惧,失去信心,以致形成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缺乏独立的求职观念和自荐意识。这些心理困扰都会阻碍顺利就业和择业机会。
(六)恋爱和性心理异常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大学生身体各种功能都处于旺盛发展阶段,他们对爱情和异性都有探究的欲望,对情感产生强烈的要求,爱情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由于自身肩负的社会角色的因素限制了他们对爱情和性欲的要求,主客观矛盾使他们极易产生异常的性心理。有的恋爱过程中心理异常,没有正确认识恋爱的目的,只是把恋爱作为业余生活空虚的填补手段,结交异性是为了寻求刺激,因为不能承受一片空白的寂寞,即使明明知道错了也要走下去。大学期间的恋爱,呈现出人数多、发展快、变化快等特点,决定了最终失恋的人也不在少数。[2]失恋后的直接后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人际交往兴趣顿减,生活无目的,消沉中不能自拔,更为严重的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近些年来,为情所困而轻生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恋爱和性心理问题的确令人担忧。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4]大学生远离自己的家庭,但他们与家庭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会影响心绪。家庭不良的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主要来自于家庭变故导致成员不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家庭矛盾与冲突频繁等。家庭变故导致成员不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异常的首要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直接打击。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谈举止和关系氛围,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影响最为直接,好的氛围能够树立良好的品行,相反亦然。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否则会适得其反。[5]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90后”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父母只会关注子女的成绩和升学,至于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却很少给予涉及和关心。
(二)学校因素
成长过程与学校发展和管理分不开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校风学风、和谐校园氛围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教育体制和传统观念都注重学生的智商方面,政策所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实际重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不相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大学生一味追求获得高学分,拿到各种奖助学金,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及心理健康常常是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有些学校存在校风不佳、班风涣散、学风不正,再加上单调的校园文化生活,就会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课外业余生活单调,心理上出现空虚、郁闷、无聊、失望等情况。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对于心理健康的关心力度不够,有的虽然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
对于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高职大学生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社会发展复杂多样,一些不良道德风尚和不健康思想意识等社会负能量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发展阶段,心理还不完全趋于成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充分发挥三者优势,相互协调和配合,在机构上相互独立,分工明确,各尽所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制定切实有效可行的长效机制,精准定位,使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应有的作用和功能,[6]高校不能包揽一切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是,高校可以起到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作用,在大学生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一)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
1.学校各个教学系部及学院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健全相应制度,配有专业心理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对心理健康开展教学、科研、辅导、咨询和考核工作,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相关的经费。
2.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可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专兼结合,全面发展,提高心理教师健康的基本理论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准。
3.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放在同等地位,形成工作机制。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坚持以人为本
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始终。其一,建设校园文化本着减轻学生身心压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利用校(院)刊、广播、宣传橱窗、校园网络等各种传媒,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其二,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拥有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利用社团、学生会、共青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活动;其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心理必修课和选修课及与心理有关系列讲座和报告,多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距离,走进学生心灵。
2.树立诚实守信
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养成阶段,因此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将诚实守信的准则贯彻始终,时刻提醒学生无论在校园还是在社会都要坚定履行这一准则,才能取得长远而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心理档案
新生入学时进行统一体检,将心理测试与体检同时进行,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测试进行分析并存档。分析心理测试结果是每个学生心理状况最真实的反映。心理档案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出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变化趋势,分析和汇总出每一届大学生较为普遍和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普遍问题进行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个别极端问题的学生开展单独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可以把控心理健康的预防,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心理治疗,避免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心理辅导水平,加强对其专业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如当面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形式,使心理咨询真正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服务,让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或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受环境变化和外在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提早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潜在危机,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发生心理障碍。[7]当个别学生发生心理疾病和危机时,单纯依靠传统心理健康是难以解决的,需要遵循国家推广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积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第一,发现环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定期排查;第二,监控环节:辅导员、学生骨干等进行随时观察;第三,心理咨询治疗与干预控制;第四,转介环节:由学校转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第五,回归保健环节: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的学生,仍要关注,避免复发。
[1] 柳忠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2] 史秉强,王庆位,李锡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3] 廖开富.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2(9).
[4] 屠斯宇.浅谈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5]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EB/OL].http://deyu.nyjj.net.cn/show.asp?id=192
[6] 彭勇.“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电脑迷,2014(11).
[7] 熊雯.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途径[J].赤子,2015(11).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12-18
倪漫(1988—),男,安徽芜湖人,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G711
A
1671-8275(2017)02-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