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及当代价值

2017-03-09 23:40任瑞姣
关键词:分配制度生产力劳动者

任瑞姣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及当代价值

任瑞姣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收入分配问题是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建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社会发展阶段、分配原则、分配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其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中国的实践既是对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的坚持,也是对分配理论的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分配理论;当代价值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必然选择。《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分配原则、分配方式的论述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因此,以《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当前阶段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趋势,也是现实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是《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主要从社会发展阶段、分配原则、分配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社会形态或者社会发展阶段是分配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357和“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明确了在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形态里劳动无法单独形成社会财富,更无法实现劳动者“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和受奴役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就必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共产主义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产生,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人的本质需要,因而,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随着分工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这时的分配方式不再是按劳分配,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365。

其次,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个人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或者“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个人劳动“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1]363从分配的原则来看,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的权利”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使用同一的衡量尺度——劳动,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1]363。但从内容上看,“平等的权利”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其一,劳动者作为个体在体力、智力和天赋等方面存在差别,从而工作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二,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会使形式上平等的权利在实质享有上不平等。这些都是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是必然会出现的。

再次,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与生产方式密切联系。通过单纯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来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实现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只是纯粹的凭空想象。“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365,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的方式。生产方式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发展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3因此,社会形态或者社会性质的更替单纯依靠分配方式的变革无法实现,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生产方式的更替和变更后,分配方式才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更基础上的分配方式的变革,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二、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又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和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途径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侧重点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注重公平,旨在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15的发展目标。虽然在不同阶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有侧重,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5]453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产生新的剥削阶级,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经济增长的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转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6]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无论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经济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都需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背景下,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就要进行经济激励,而有效的经济激励需要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做保障,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人的不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释放国内消费需求,为我国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内在动力,同时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一方面化解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资源短缺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持。

(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衡量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劳动报酬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劳动报酬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步,部分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共享”的重要障碍。“共享”的主体是所有人,“共享”的途径是所有人的共建共享,“共享”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共享”的实现,“共享”无法实现,则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共建”的实现。无法实现“共建共享”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向,同样也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7]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而尚未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情况下,最根本的是要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为丰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进而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劳动者参与竞争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提高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满足劳动者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求,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三、以《哥达纲领批判》为指导,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哥达纲领批判》是1875年马克思写给爱森纳赫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威廉·白拉克的信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16年后由恩格斯出版发表。虽然《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距离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关于分配的理论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以一定社会形态或者社会发展阶段为基础。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处于受奴役和剥削的地位;而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所有劳动者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公平参与社会分配。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前我国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但生产力水平较低,在确保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允许一定范围内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的存在,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在我国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

《哥达纲领批判》的分配理论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公有制占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才能消除劳动者受剥削和奴役的现象,才能保证分配原则的公平。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多层次性,存在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并且当前时代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环境不同,当前参与生产过程的不仅仅是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知识、信息、管理、科技等无形的生产要素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为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之外,不同时期都强调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要素市场,在要素的使用及定价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等现象,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要素收益分配不合理。因此,为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和生产要素占有的多样性,要不断完善按要素分配,使得各种要素按照贡献大小平等参与收入分配,形成各种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8]的合理的市场机制。要推动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放开部分要素的垄断使用,不断形成要素合理定价与分配收益的体制机制,提高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初次分配应注重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再分配注重结果公平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在没有商品交换的背景下,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分配原则,使劳动者在分配中保持地位上的平等,但由于劳动者作为个体,在个人禀赋、能力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出现实际分配结果不公平的现象。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普遍存在,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基本内容相差甚远,但《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分配原则对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哥达纲领批判》中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指导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领域要注重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但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较晚及个人禀赋、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会出现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这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再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调节指明了方向,再分配领域要注重结果的公平。

1.打破户籍制度限制,促进教育公平和人口自由流动,确保起点公平

首先,要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并且我国实行特殊的户籍制度,教育资源的享有与户籍制度挂钩,不同区域的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的权利方面存在不公平,因此,要逐渐打破户籍制度限制,完善与人口自由流动相关的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改革,使人口能够在流入地区享有同等水平的教育等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使教育资源的享有均等化。

其次,要取消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我国一段时期内曾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且存在行业壁垒和区域发展政策倾向性,这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同样的劳动,获取的报酬是不一样的,即“同工不同酬”。这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由工资决定的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另一方面限制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及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首先,取缔和打击非法收入。目前我国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分为公平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公平的收入差距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促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则是由于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尚未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存在。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关注不公平收入差距的存在,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政府职能主要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其次,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我国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虽然2012年以来,劳动报酬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较低。因此,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设定适宜的最低工资制度,确保最低工资政策的执行。最低工资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低收入者工资合理有序增长,有助于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要完善就业政策,发挥就业政策对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实现我国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的转型发展,使劳动力资源适应新一轮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进而适应国际竞争对人才的需要,实现劳动者收入随人力资本的积累不断增长。

3.完善再分配政策,逐步实现分配结果公平

首先,实施精准扶贫。习近平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9]变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科学的扶贫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准确选取扶贫对象,动态监测扶贫过程,建立合理的贫困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加强扶贫工作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地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准确评估,以调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社会参与,通过扶贫工作逐步实现部分乃至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不断缩小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贫困的代际转移和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固化。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障社会的不同群体都在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在提高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同时,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社保一体化,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的可流动性。此外,要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收入者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发挥低保的社会兜底作用。要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支持社会工作和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活动。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01).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9]国家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复兴中国》连载[N].学习时报,2016-09-26(A3).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of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REN Ruijiao

(SchoolofMarxism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The issu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the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for achieving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new normal context. Marx′s theory of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expounds it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and allocation method. These contents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practice of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China′s practice is both the persistence of th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CritiqueoftheGothaProgramme; distribution theory; contemporary value

2016-11-29

任瑞姣(1987-),女,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问题。

A811

A

1674-3318(2017)02-0005-05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生产力劳动者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劳动者
人社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客家古村落共有财产分配制度研究——来自闽西培田的调查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