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碎片的标准化探讨

2017-03-09 23:21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成果学术标准化

周 觅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学术碎片的标准化探讨

周 觅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学术碎片化应该由正规的学术出版单位(学术期刊)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控制,在碎片传播前通过标准化的优化处理,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有目的有序化传播,使其具有较高的数据可靠性,并容易被目标受众信任和使用。学术成果的碎片化必须有利于学术的有序化传播、有利于信息的标准化读取、有利于成果的规范性使用、有利于碎片的长久性保存。在对学术碎片标准化的探讨中,我们要考虑学术碎片要便于读者迅速便捷地获取直观的学术信息、可以利用多个渠道进行传播、满足不同读者差异化的需要三个要素,因此,我们认为,一个标准的学术碎片应该包括一个最基本的学术内容、一个学术信息的拓展通道以及相关的权力申明。

学术碎片;碎片化;标准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传播学领域,传播媒介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利用,产生了以“短、平、快”为特征的传播平台以适应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速度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进一步迎合了人们追求快餐式阅读、浅阅读、碎片时间阅读的偏好,并逐渐发展成为数字阅读的新趋势,开始改变人们的学习和阅读习惯。[1]人们对于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扩展的过程,当大部分人开始满足于通过碎片对社会信息的获取时,有些人还要求能够从这种阅读模式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发挥更大的用途。对学术成果文献的碎片化处理在最初就是为了满足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对快速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的阅读需要产生的。但学术成果的碎片化过程不同于一般信息的碎片化,在经历最初同一般信息同样的无序化的碎片化过程后,学术成果的碎片化过程应该朝着有序化和标准化发展,因为学术碎片的传播目的使其更具有较高的用户导向性,学术碎片化应该由正规的学术出版单位(学术期刊)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控制,在碎片传播前通过标准化的优化处理,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有目的有序化传播,使其具有较高的数据可靠性,并容易被目标受众信任和使用。

一、学术成果碎片标准化的目的

学术成果碎片化后的生成物我们称为学术碎片,同一般的信息碎片一样,在碎片化传播的最初阶段,学术碎片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传播的来源和渠道也是杂乱无章的。但学术碎片的传播目的是基于对学术的推广和扩散,它并不以快速扩散为单一目的,它要求的是能够较为精准地将最新的学术成果送达到相关的研究人员和一些感兴趣的读者手中。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探究人类更多的未知,通过学术的传播帮助其他研究者继续推进学术研究,也可以提高普通大众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对社会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学术碎片的价值所在。因此,将学术碎片标准化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学术的有序化传播、有利于信息的标准化读取、有利于成果的规范性使用、有利于碎片的长久性保存。

(一)有利于学术的有序化传播 将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的目的就是要适应当下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以图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和更快的渠道将学术成果进行精准的传播和推广。但学术成果的碎片化不能同一般信息的碎片化一样,通过无序的传播和扩张达到传播的极致效应以获得数据流量背后的经济效益。学术成果的传播必须是有序化的,它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学术出版单位(学术期刊)或学术研究机构,通过有目的的传播,将相关学术信息精准地推送给需要它的读者,达到传播的高有效性。

(二)有利于信息的标准化读取 学术碎片要有利于信息的标准化读取,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要有利于互联网的智能检索与提取,标准化的学术碎片构造有利于互联网搜索引擎通过碎片特征对碎片内容进行分辨和提取,使读者能很快找到需要的学术碎片。此外,还可以利用相关程序对标准化的学术碎片的不同内容进行追踪、提取和整合,形成多样化的学术信息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二是要有利于读者对学术碎片的辨认和阅读。标准化的学术碎片可以让读者很容易把他们和其他的碎片化信息区分开来,在阅读中也可以很快速地从标准化的学术碎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以利于读者的取舍。

(三)有利于成果的规范性使用 标准化的学术碎片必然带有能够满足读者需要的各种信息,这就为学术成果的规范性使用带来了便捷的条件。首先,标准化的学术碎片可以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真实的学术信息,读者可以进行合理的使用。其次,标准化的学术碎片有利于读者的规范性使用,例如我们对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规范性有一定的要求,出台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标准化的学术碎片可以为成果引用者提供标准化的参考文献信息,有利于引用者的规范使用。学术碎片来源的可靠程度决定了受众的接受程度,因此学术碎片在刚产生时是由成果所有者或特定的传播者(如学术期刊)加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由于现代传播的特性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人们在对学术碎片进行传播时同样也会附加评论等其他要素,但不同的是,为了使被传播者了解自己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在大多数传播中,传播者不会修改原学术碎片的内容,包括附带的来源,只会在碎片后附加自己的意见,这与学术论文撰写中对参考文献的使用有些类似,这相对保证了碎片的完整性,也有利于成果的规范性使用。

(四)有利于碎片的长久性保存 学术碎片应该不同于普通的信息碎片,在对学术成果进行标准的碎片化后,它应该有利于被长久性保存和利用。在一般的碎片信息传播过程中,碎片在出现时是无序的也是多来源的,它是由大众传播给大众,这也决定了它的结构是开放式的,大多数信息碎片被即时解读,即时扩散又随即即时消解,有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碎片变成具有更大信息量的报道、评论或者专题,而原来最初的信息碎片将不再存在。但学术碎片应该不会在传播中被消解,因为每一个学术碎片都可能代表了学术研究的一个小小的进步,而这一步对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说可能不明显,但它有可能在长远的发展中逐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会一直记录和保存这些学术碎片和它代表的学术成果,也一直会根据需要利用它们。此外,有些学术成果会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原先没有发现的地方展现出作用,那么它同样会由此产生新的学术碎片,让新的研究者迅速找到曾经的研究成果,并加以选择利用。

二、学术成果碎片应具有的要素

学术碎片的产生是为了迎合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快速获取和简便阅读的需要,因此学术碎片在传播上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才能保证学术碎片的传播与被利用:一是便于读者迅速便捷地获取直观的学术信息;二是可以利用多个渠道进行传播;三是可满足不同读者差异化的需要。这三个要素是学术碎片标准化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制定学术碎片标准化的基础。

(一)学术碎片要便于读者迅速便捷地获取直观的学术信息 我们认为学术成果的碎片化的目的是将学术成果碎片化到更精确和更适合特定受众的检索习惯的最小学术逻辑单位,让这些单位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出,并通过超链接获得整个学术成果。因为学术碎片是按照用户快速阅读需求进行过加工,以表现学术内容为基础的表达,删去了非必要和通常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达结果,所以当读者通过主动检索或者被动推送学术碎片后,能够通过简短的阅读迅速便捷地获得该碎片提供的学术成果。

(二)学术碎片可以利用多个渠道进行传播 学术成果碎片化是为了适应不同传播渠道的要求。由于学术碎片的语言单位比较小,能够通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即时沟通工具进行推广和传播,也可以在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中利用补白、中缝等边角进行传播,甚至可以出版一本收集优秀学术碎片的期刊。在博客刚刚兴起的时候,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就做过类似的事情,他们于2008年创办的《博客天下》杂志,就是一个充分利用了博客内容、打造期刊品牌的成功案例。作为中国第一本博客新闻杂志,它以“人人都是记录者”为理念,刊载了时政、财经等类别的精彩博文,使“博客”这一终极个人媒体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发声,从而拓展社会的舆论空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既轻松又紧跟时代的阅读方式。短短几年,这本杂志发行量快速增至几十万册。随着微博的兴起,《中华文学选刊》出版方于2009 年 11 月召开了微博文学座谈会,并于次年在刊物上开辟了“微博精选”栏目,以最快的速度将微博之民的智慧呈现给读者,顺应这种碎片化阅读的需求。[2]在纸媒时代,我们就已经有了《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类似的期刊,那么在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我们也可以由此创办一些类似的期刊,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丰富学术传播的渠道。因此,在对学术成果碎片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学术碎片的可利用性,它既要能适应传统的传播方式,也能够被新的或更新的传播渠道利用。

(三)学术碎片应该满足不同读者差异化的需要 学术碎片因其特征是可以满足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差异化的需要的。我们谈到作为传播的最基本单位的学术碎片,在碎片化的过程中,可以不需要反映文献的全貌,只需要对某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学术观点纳入预期的碎片框架进行简单且生动的逻辑阐述,并提供相关拓展链接就可以了。如果一篇文献有多个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学术观点,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学术碎片,分别进行传播。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读者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利用不同的学术碎片在同一篇文献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此外,不同研究者对于研究的方向也各有深浅,最基础的学术碎片可以满足一些研究者浅尝即止的需要,较深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学术碎片的拓展链接获得更深入的学术内容。由此,学术碎片化应该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个性化、订制化、分众化的学术需求,也将可以赋予不同用户对于学术碎片更多的信息解读的灵活性。

三、学术成果碎片的标准探讨

学术成果碎片化的目的就是将学术成果的内容碎片化到更精确和更适合特定受众的检索习惯的最小学术逻辑单位,让这些学术碎片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出,并通过内含的拓展通道获得传播者对整个学术成果的分享。我们认为,因内容的学术性特征和传播对象的固定性,在对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术碎片也必须包含某些固定的组成成分,以利于学术的传播和权利的保护。因此,一个标准的学术碎片应该包括一个最基本的学术内容、一个学术的拓展通道以及相关的权力申明。

(一)学术内容的选择与碎片的大小 我们谈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目的就是将学术期刊的内容碎片化到更精确和更适合特定受众的检索习惯的最小学术逻辑单位,让这些学术碎片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出,并通过拓展链接获得整个学术成果。那么这种学术碎片的内容如何选择,它的大小的应该是多少呢?一般来说,碎片的内容由成果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来决定的。作为利于传播的最基本单位的学术碎片应该同通常意义上的“内容摘要”区分开来。原因有两点:第一,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3]摘要的阅读对象是希望了解该论文全面梗概的读者,它的撰写方式比较刻板固定,千篇一律,并不利于传播一些特定的学术观点,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通常使用的“摘要”并不能作为传播的最基本学术碎片。我们认为,作为传播的最基本单位的标准学术碎片,可以不用反映文献的全貌,只需要对某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学术观点纳入预期的碎片框架进行简单且生动的逻辑阐述,并提供相关拓展链接就可以了,这种减要素的表达形式是学术碎片化的重要特征。如果一篇文献有多个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学术观点,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学术碎片,分别进行传播。此外,像微博上的标签信息功能也是可以借鉴利用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根据碎片信息和相关学科给出特定的标签信息,更有利于读者的辨识和获取。第二,摘要的长度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碎片式传播,这就涉及到一个学术碎片的大小问题。通常我们对摘要的长度要求是150至250字,很多专家认为,摘要的长度不得小于200字,否则无法对论文的内容做全面的概说。当我们在对便于传播的学术碎片大小的考量时,我们不需要对论文内容做全面的概说,因此考虑的是要便于技术的传播和当前受众的习惯。比如说,现在大家使用的微博对大小的定义是140字左右,那么为了便于利用微博传播,我们的学术碎片也可以定义在140字左右。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对碎片的大小进行调整。

(二)学术碎片的信息拓展通道 一个标准的学术碎片除了必要的学术内容外,最重要的是学术碎片必须有一个数据的拓展通道,使其可以将受众指向碎片背后的学术成果。这个拓展通道可以是一个网址,也可以是DOI,还可以是一个二维码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跳转方式,它可以使该学术成果完整地展现给读者。当然该学术成果应该位于某个权威的大型学术数据库或者是学术成果拥有者的官方网站。如果该学术成果在官方网站被OA的话,那么对于读者和学术成果发布者将是一个双赢的方式。对于读者而言,内容的获取是官方且免费的,不必担心信息被污染;对于学术拥有者和权威发布者而言,一是可以为网站带来了流量,同时能够发现用户的关注度,二是可以通过同读者交流,获取同行帮助和研究的灵感以便进一步开展工作。

(三)学术碎片的权利申明 学术碎片的传播是学术成果拥有者或者是成果发布者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推广学术成果的一种方式,在学术碎片被传播后,有些受众会进行评论、转发等行为,这在一方面对于学术成果的快速扩散有极大的帮助,但也带来了著作权保护的问题。首先,如果是成果发布者(如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式传播,就必须得到成果拥有着(权利人)的授权。如果仅仅是发布者单方面将发表的作品进行信息网络传播,那么就属于侵犯权利人对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4]因此,信息发布者在对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处理前应该征得权利人的授权,签订相关的版权协议,并在传播过程中对版权信息进行必要的标注。其次,在对学术碎片的评论、传播和使用方面,按学术界的惯例和文献要求,在引用某些学术成果时都会通过参考文献进行分类标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相关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因此,通过媒介的评论式传播某一学术成果时,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情况下使用原作品,但是需要标明作品来源及作者姓名。因此,一个标准化的学术碎片应该带有一段权利声明的文字,标注学术成果的所有权人,以及许可使用的权利等。

[1]陈鹏,叶宏玉,等.移动阅读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3)300-304.

[2]董宝君.微博时代期刊的生存之道[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62-164.

[3]张清.解析科技论文的撰写范式要求[J].价值工程.2012(14)319-321.

[4]张冠男.内容碎片化传播的版权问题探究[J].出版广角,2016(8)49-51.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7-06-02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4.29

周觅(1979-),男,湖北黄梅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硕士。

G23

A

1003-8078(2017)04-0121-04

猜你喜欢
成果学术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验收成果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工大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