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课文要守住“文从字顺”“顺理成章”的底线
——《成功之路》(提高篇第1册)课文汉语和内容疏误商兑

2017-03-09 22:17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汉语课文教材

陶 炼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上海200433)

对外汉语教材课文要守住“文从字顺”“顺理成章”的底线
——《成功之路》(提高篇第1册)课文汉语和内容疏误商兑

陶 炼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上海200433)

本文依(1)词语选择、(2)句子结构、(3)话语连贯、(4)段落切分、(5)内容表达五类,罗列并评说摘自《成功汉语》(提高篇第1册)课文的四十多个汉语和内容表达上的疏误,期望籍此警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对课文汉语和内容正确性的重视。

对外汉语教材;课文语言;语言正确;内容正确;《成功之路》

一、引 言

教材可视为教学之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课文,则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样本和典范,确保对外汉语教材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文从字顺”、“顺理成章”,应当是教材编写者严防死守的底线。然而,在当下林林总总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存在汉语和内容错误和疏失的课文却并不偶见;而对于这一问题,似乎也没有引起教材编写者、出版者和使用者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本文仅就《成功之路》(提高篇第1册)课文中存在的语言和内容错失,分成(1)词语选择、(2)句子结构、(3)话语连贯、(4)段落切分、(5)内容表达五类,罗列出来并略加申说,以与教材编写者并对外汉语同道商讨。其用意,一是有助于使用该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二是有益于教材日后的修订,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想借以警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和使用者,要重视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和内容的正确性,牢牢守住课本汉语“文从字顺”“顺理成章”的底线。下面的一些说解中提到的“原文”是我们从网络上收罗来的,和教材作者编写时依据的原文可能不完全一致。有时一个例子涉及几方面的错误,就附带一并指出了,不再在不同的类别里重复罗列。

二、词语选择

(1)醒过来之后我一般都不想起来,这时候我通常头疼,都是前一天晚上做梦留下的后遗症。(p.17)(说明:句子末尾的页码是摘出的句子出现在课本中的页码。)

“都”的使用可以商榷。如果说“都”表示“总括”,那前面说到的做梦留下的后遗症只有“头疼”一项,无需用“都”来概括。如果说“都”说明“理由”,那导致头疼的原因是“前一天晚上做梦”,而不是前一天晚上做梦留下的“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就是“头疼”;不能因为“头疼”,所以“头疼”。

(2)在工作中经常有不顺心的事情,令人苦恼。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一般人在这种时候,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抱怨。(p.20)

“心情”似乎用得不合适;可以用比如“心态”。“心情”多用来描述由一人一物、一情一景而引发的即时的情感反应,比如喜怒哀乐愁等等,课文句子中提到的“苦恼”也是一例;而“心态”则是指人们面对某一情状——尤其是困境——时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人生观。“心态”可以是“积极”的、“乐观”的、“平和”的、“恬淡”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浮躁”的、“邪恶”的等等。本篇课文探讨的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是不是具有“坚强的性格和内心”(见课文末段),而不是该不该“苦恼”“烦躁”,以至于“抱怨”等等:所以,我们觉得,说“心情”不合适;原文用的就是“心态”。还有,最后一个句子“一般人……的反应就是抱怨”,既回答不了“心态”,也回答不了“心情”,所以它在那儿也不合适,可以连同开头一句中的“令人苦恼”一起删去。

(3)美国一本杂志因此称他(潘文石)为“熊猫爸爸”。(p.40)

“熊猫爸爸”是英语the father of panda的翻译,应当按照惯例翻译成“熊猫之父”。“……之父”的称呼,是说某人是某项创新或研究的首创者或奠基人,比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欧元之父蒙代尔,光纤之父高锟,都不宜说成“……爸爸”。不能因为熊猫可爱,就把在自然环境下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开拓者称作“熊猫爸爸”。

(4)刚来可可西里,就听说沱沱河保护站抚养着两只野生动物——一只名叫信原的藏原羚、一只名叫爱羚的藏羚羊。(p.55)

尽管原文用的也是“抚养”,但我们认为,用“抚养”不合适。“抚养”常见的用法是指人类抚养人类的幼体,也可用于动物抚养动物的幼崽,偶尔用于动物抚养人类的幼体,但绝少用于人类抚养动物的幼崽。《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说“抚养”的对象“只能是人”,并特别示例“抚养熊猫幼崽”是错误搭配。(p.443)课文中还特意突出是“野生”动物,更让我们觉得不合适。如果不愿意用“饲养”,可以用“喂养”,或者“养育”。《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也说“养育”“只能用于人”(p.1342),但实际上,说人类“养育”动物并不少见。

(5)接着他告诉我,前几年的金价是每克95元,前年是112元,去年是125元,今年已经涨到135元了。行情越来越好。(p.60)

“前几年”应该是“今年之前的几年”的意思,包括“去年”和“前年”。但课文已经明确说出了“去年”和“前年”的情况,所以这个“前几年”就被逼着去表示“前年之前的几年”,那就不是“前几年”自身所表达的意思了。可以挪一下“前”的位置,说“(好)几年前”。

(6)我一直认为,一个北京人动了当群众演员的念头,大部分人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而不是真有什么演员梦。(p.75)

“大部分”是说范围,可以承接着前面的“所有”或是“全体”来说,比如“北京人动了当群众演员念头,大部分……”;但课文的句子是以“一个北京人”开头的,所以下面就不能用“大部分”了。如果是接着说“念头”,那这里的“念头”只跟当群众演员这一件事情相关,因而也用不上“大部分”;“念头”或许不单纯,那也只能说“主要”或者“很大程度上”是之类。此外,这是课文的开头第一段,似乎是给课文定了个主题;但是接下来,课文讲述的几位北京邻居当群众演员的故事,并不能也没有刻意证明课文开头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课文开头的这个大帽子戴着也不合适。

(7)那时我们刚到加拿大……这是一个以法语为主的城市,对我们这些丝毫没有法语基础的人来说,生活的困境可想而知。(p.77)

说我们“这些”人,是划定一个范围,但课文里说的就是“我们”(其实都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并没有除了“我们”之外的另外一些人来一起构成“我们这些人”;说我们“这样”的人,则是指出某种特点,和数量无关:所以,应该说“这样”,而不是“这些”。另外,名词“困境”似乎不如改成形容词“困窘”。再苛求一下,“加拿大”和后面的“这是一个城市”也对接不上,所以在加拿大后面说出那个城市的名字,是不是更好些?

(8)走到门口还一再叮嘱我,只要有问题就通知他。(p.78)

在汉语里,“通知”就是“把事项告诉人知道”,没有其他的含义。把类似英语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problems,please letme know这样的意思转译成“有问题就通知他”,并不能传递出英语“自己愿意帮助别人”的含义。其实课文前面已经有“并一再叮嘱我只要有困难就找她”(p.77),就很好;自然,说“就叫/招呼她”等等也行。

(9)这么冷的天,孩子起得那么早,家长当然要心疼,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吃点儿苦,如果我们连这个传统美德都要否定的话,那“一切从娃娃抓起”不是成了空话?(p.98)

课文讨论的话题是“孩子早起好不好”,说的孩子就是小学生,所以说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如何如何,似乎不合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说“年轻”“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p.947),小学生的年纪大多在6-12岁,大多不过十岁,过了十岁的,也只是刚刚够到“年轻”的下限,所以用“年轻”来统称,不太合适。课文下边还有一句“一切从娃娃抓起”,用“娃娃”替代了“孩子”。“娃娃”的意思,追踪《现代汉语词典》(娃娃--小孩--儿童--少年),结果是“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显示说“娃娃”“孩子(小学生)”“年轻”不合适。可以简简单单说“小时候”。

(10)阿明觉得应该选小猫,因为小猫不会游泳,另外三种动物都会游。(p.104)

前半句说小猫不会“游泳”,后半句说另外三种动物都会“游”(原文都作“游水”),我们读来读去,反正越读越觉得都该说“游泳”。至于原因,我也说不好。或许和音韵和谐有关,或许也和词义有关。“游”侧重于具体的行为,因而可以说“游得快/很高兴”“慢慢地游”;“游泳”则侧重于一种抽象的能力或运动,因而可以说“学游泳”“擅长游泳”等等。

(11)一般小学生们大都做过“我的志愿”之类的作文题……我觉得这些话不都是真的。小学生,哪能有什么志愿可谈,但我在小学毕业那年,已意志坚定地要做个画家,(p.121)

“志愿”《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志向和愿望”(p.1677),但是“志愿”的这个意思,最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用得很少了。最近几十年来,小学生们所写的这类作文,题目大概不再是“我的志愿”,而是“我的理想”或“我的志向”等等。“志愿”现在主要用来表示向往的“学习专业”和“工作地点或内容”,表示“志向或愿望”的意思,大抵在台湾国语中还存活着。课文的原作者平鑫涛虽然在上海出身,在上海读了中学,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台湾生活和写作,他这么使用“志愿”,是体现了台湾国语的用法。在平鑫涛的妻子琼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愿”这么用的不少例子。比如:一姐的志愿最大了,想拿诺贝尔奖金?(《六个梦》)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叶。这就是他一生的志愿;他做到了。(《失火的天堂》)告诉我,你们长大了的志愿是什么?你们将来希望做什么?(《我是一片片云》)作为普通话的对外汉语课文,其实也应该注意不同“汉语”之间的差异。

(12)谈判陷入了僵局。这时中方的女翻译提议暂时休息,等第二天再谈。(p.128)

谈判陷入僵局,无法继续,于是暂时“中止”,以后再找机会重启,应该说“休会”。原文说的也是“休会”,改成“休息”,会让学习者误以为“休息”也有“休会”那样的用法。

三、句子结构

(13)“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你的反应应该是什么?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粉?”(p.22)

课文在描述了胡萝卜、鸡蛋和咖啡粉遭遇到开水的不同反应之后,父亲提出了问题:“哪个是你呢?”可我们觉得,父亲应该问“你是哪个呢?”说完道理,要联系实际了,应该以自身为出发点;同时也与下面的“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粉?”保持话题上的一致。

(14)上课铃响了,老师笑吟吟地走进教室,说:“这节课竞选班长……”老师挥了挥手说:“下面给你俩十分钟时间,说一说搞好中队工作的设想,然后再进行民意测验。”结果,王燕伟的票数以绝对优势当选了班长。(p.34)

这一段课文问题比较多。其一,老师一开始说“(投票)竞选班长”,但后面又说“民意测验”,那就前后矛盾了。其二,“王燕伟的票数以绝对优势当选了班长”是说“票数当选了班长”,完全错了,应该说“王燕伟以绝对高票(的优势)当选班长”。其三,故事中似乎只有两个人竞选班长,但课文在这两个人发表竞选演说之前,还有“几位‘自告奋勇’的同学”发了言,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发言,他们又说了些什么;这些在课文中都找不到答案(相关的句子这里没有摘出来)。

(15)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等车,一眼就看见候车亭坐着一位老太太。(p.77)

应该说“候车亭里坐着一位老太太”,这个存现句里的“里”字似乎不能省。另外,说我“一眼”就看见老太太,也值得商榷。“一眼”作为“一下子”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说“(在复杂或困难的条件下)很快地达成或实现目标”,但课文所反映的语境似乎不是这样的一个语境。“我一眼就看到”和“我的目光/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是不同的。

(16)竞争是成年人的事,无数的中国父母们,当我们自己投入竞争时,不妨把我们的孩子留在儿童乐园里吧。(p.88)

细玩文意,可知这是作者在发出呼吁,所以“无数的中国父母们”,应当是插入的称呼语。称呼语之前好像很少用“无数的”“唯一的”这一类数量成分。我们不说“无数的/众多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吧?

(17)如果推迟上课时间,势必影响放学时间,这样做从孩子的身心特点来看则是不利的。(p.98)

推迟上课时间,因而推迟下课时间,势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对于这样一个观点,重要的不是它的出发点或立场,“从孩子的身心特点(来)看”;而是它的落脚点或结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

(18)南京教育界一位专家认为,值得反思的现象是,当我们一方面在为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而鸣不平,一方面却又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什么苦都吃不了。(p.98)

“现象是”的后面,把“当A的时候,B”和“一方面A,(另)一方面B”两个句式混杂在一起了。

(19)然而当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把孩子们的眼光一步一步的聚焦到成绩单上的时候,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则被忽略了,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更为可悲的。(p.98)

“甚至”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近一层的意思)”(p.1158),要以某个特定的范围为前提。比如: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到成绩上,甚至是只有升学考试要考的那几门课的成绩上。课文的句子,说人们把眼光聚焦到成绩上(之后),忽视了对“其他”更重要的东西的学习和掌握。这是一个泛称(无定)的概念,后面不能用“甚至”,可以说“比如”或是“包括”(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等等。

(20)女儿对于成天面对着枯燥无味的五线谱也十分反感,对于学了已经三年有余的小提琴来说,也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p.101)

又一次”对于……来说”用错。按照课文的句子理解,女儿成了小提琴眼中的鸡肋。应该说:对于女儿来说,已经学了三年的小提琴也成了鸡肋。如果再加追究,真正成了鸡肋的,也不是“小提琴”,而是“学小提琴”这件事儿。

(21)如果事情是正面的,成功先生就会出来执行命令。反之,负面的信号,失败先生就会出来完成任务。(p.118)

有了“反之”,“负面的信号”就是多余的;自然说也可以,但选择和前边的“如果”分句结构相同的形式,说成“如果事情是负面的”,才合适。不过,要是考虑跟更前面的句子——你只要稍稍给他们信号,他们就会马上采取行动——很好地衔接起来,那得说“要是你给出正面的信号”和“要是你给出负面的信号”。要是再加推究的话,既然给出的只是一个(触发)信号,那么也不宜说是出来执行“命令”,只能说是“就会立即启动程序,履行/完成自己的使命”。

(22)我到乡下去看亲戚时,我的一位蹬三轮的表姐夫给我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p.124)

原来他昨天正好听见了“被2除”,以为这是中方能给的底线,便连夜打国际长途与他的公司领导商量,最后决定把价格降到30万。(p.128)

这两个句子中的“我的”“他的”都不是地道的汉语表达,都像是从英语的my和his/her翻译而来的“多余”的词语。到了课本的练习题里,“‘我’什么时候听表姐夫讲的(?)他经历的一件事?”,就把“我的”去掉了(p.140)。此外,divided by two,说成“被2除”,也不是地道的汉语表达,汉语说“除以2”。

(23)(罗宾斯……)就用一个带着可爱笑脸的手工制成的陶瓷门把手跟他换了鱼形笔。之后是小烤炉、旧的1000瓦发电机,啤酒广告霓虹灯和满桶的啤酒。(p.142)

“之后是”的前面是“罗宾斯”跟他(麦克唐纳)换东西,那“之后是”的后面,自然而然还是“罗宾斯换东西”。但这却是错的,之后是“麦克唐纳继续用换来的东西换来了”小烤炉、旧的1000瓦发电机等等。

四、话语连贯

(24)每天早上,在上海地铁里随处可见这样的男青年:背着黑色电脑包,穿着不知品牌的深色夹克,头发有些乱,眼睛有些肿——有人把这时的地铁叫做“张江专列”。(p.15)

句子前半部分描述的都是“男青年”,最后突然把话题一转,聚焦了地铁。转得很突兀,而且没有必要,因为下文并没有接着“张江专列”展开,文章通篇说的是“普通上海白领”(其实原来博文的标题更准确:上海“张江男”)的生活:所以这后面半句话不应该留着。其实,“有人把这时(每天早上)的地铁叫做‘张江专列’”这后半句也不准确,上海每天早上运营的地铁多了,不都是“张江专列”。原来博文中是说“地铁2号线”,课文改成了“上海地铁”,问题就来了;其实原文还应该再加上限定语“驶往龙阳路方向的”(“每天”说得也不对,周末就不这样):早上上班高峰的时候,去往龙阳路方向的上海地铁2号线,被人戏称作“张江专列”,因为一到张江站,车上的绝大多数乘客(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男的)都下了车,就像是开往张江站的“专列”。不过,这和课文的主旨原本关系不大。

(25)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人生难免会遇到失落、痛苦和挫折。没有经历过痛苦和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p.36)

这段话第一句“人人都希望快乐、顺利多一些,痛苦、挫折少一些”,和下面的第二句“人生难免会遇到失落、痛苦和挫折”着眼点虽然不同,但是并不矛盾,所以不适合用“可是”来连接。课文以“人生难免痛苦失败,不经历痛苦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为出发点,论述应当如何来面对痛苦失败,所以“可是”前的一句话好像没有必要说。

(26)“最困难的是缺少油水,前八年几乎吃不饱。”冬天是观察大熊猫最好的季节。(p.42)

以这个开头的一整段话,都是在描述观察大熊猫的各方面的事情。但“最困难的是缺少油水,前八年几乎吃不饱”这句出现在一开头,并不合适,它并不是这一段话的话题;这句话可以放到段落中间,跟相关的生活、饮食的内容放在一起去。

(27)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很难说清楚谁更辛苦一点儿。农民、交通警察、清洁工,一般认为他们是最累最辛苦的,但是我采访他们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最辛苦的人应该是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p.82)

课文开篇提出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谁是最辛苦的人?”接下来就是这一段话。第一句话是说“这个问题无解”,但紧接着就给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作者认为“一般的答案”,另一个是令作者感到“意外”的答案。既然有答案,似乎就不应该插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很难说清楚谁更辛苦一点儿”这么一句“无解”的话。

(28)兵兵报名参加了10公里外的少年宫辅导班……星期天是电脑班和舞蹈班。(兵兵星期天)上午上完一个班,妈妈送来午饭,再接着上下午的班。(p.86)

根据这个句子,“再接着上下午的班”的就是“妈妈”,而不是“兵兵”了。可见,在“妈妈送来的午饭”前面,“吃了”这两个字是不能省略的。

五、段落切分

(29)这就是我们这个北京家庭的普通的一天。(p.6)

这是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所以不应跟叙述“晚饭后”情况的最后一段话放在一起,而应该转行另起一段。

(30)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因此,挫折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p.34)

这里应该转行另起一段。全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来非常清楚:叙述案例,引出原理,运用原理分析案例。另外,全句是一个因果复句,所以“因此”的前边不该用句号,而该是逗号。(课文中其他的标点问题还有不少,但除了已经摘出来的,我们不单立一类,逐一细说。)

(31)交了钱,办完了一切有关的手续,售货员把东西交给他,提醒他说:……(p.64)

前面是说在银行发生的事情,从这里开始是说回到商店以后发生的事情,所以这里应当另起一段,并且开头还应该加上:回到商场,

(32)父亲一气之下,拉着阿明就回家了,他决定让阿明转学。办理转学手续时,(p.106)

“父亲一气之下,”应该接在前面一段话后面,是前面“父亲和班主任老师吵得脸红脖子粗”的结果。后面“办理转学手续时”,则应该转行另起一段,那是开始说另一段事情了。此外,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在杂志上找不到答案,阿明就去问办主任李老师。”应该转行另起一段。最后两段应该合并为一个段落;最后一段也可以从“旁边一位老师说”开始,转行另起一段。还有,上面的句子在“拉着阿明就回家了”后面应该用“句号”。

六、内容表达

(33)饭后找到了几个相熟的朋友喝茶或者吃夜宵、吹牛聊天。最近大家碰头机会比较多,好像没有了解对方的兴趣,那就只能散了,回家去吧。(p.18)

前边说是“相熟”的朋友,后边又说“没有(?)了解对方的兴趣”,那这(几)个朋友到底是“熟”呢,还是“不熟”呢?弄不清了。

(34)水最烫的时候,也是咖啡味道最好的时候。(p.24)

叶新《父亲的实验》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咖啡)豆子改变了给他带来痛苦的开水,并在它达到212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最佳的香味。水最烫时,它的味道更好了。”课文的编者把前半句删掉了,或许是因为那个“212度的高温”。或许要怪原文作者没有说清楚,其实换算一下,212“华氏”度不多不少正好是100“摄氏”度。但问题的关键是,水100摄氏度最烫时,咖啡的味道(为避免混淆,改为气味或者香味更好)也最好吗?上网搜一搜,简单的答案是:不一定,因咖啡而异。原本和课文主旨无关的一句话,却传递了一个并不准确的信息:得不偿失。

(35)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期望有关。当他把自己所要达到的标准定得过高,超过了实际的能力,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p.34)

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很多,说和“目标定得过高”有关,并不能说是错了;但是在这篇文章里,只提出这一点,而没有提及其他,就和前面“小丽没选上班长”的故事不切合了。小丽的挫折感,就像课文后面所说的,来源于“认为自己会毫无疑问地当上班长”,也就是说,不是“期望过高”,而是“自信过分”。课文阐释的哲理应该和课文故事的内容互相契合。

(36)潘文石将他的一生都用在了野生动物的研究上,从1985年开始的十几年里,他把90%的时间花在了秦岭这个熊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p.40)

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的26年,我每年差不多有十个月在野外度过。(p.40)

对比课文中的这两组数字,从1980年到现在是26年,那么从1985年开始,为什么不是21年,而是“十几年”呢?课文并没有提到潘文石除了大熊猫之外的其他野外研究。事实上,课文中的数字并没有大错,只是因为删除了某些内容之后,变得表达不够清晰了。潘文石从1980年开始参与对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研究,而带领自己的团队去秦岭研究野生大熊猫则是在1985年到1996(或1998)年之间,所以课文中说“十几年”没有错;1996年之后他去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依然是在野外工作,所以总的时间是从1980年至今的26年。文章修改之后,应当注意把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避免理解上的困难或混乱。另外,包括我们引出来的这两段,课文开头四段话的内容,第一段总说潘文石研究野生动物的一生,第二段单说他研究野生大熊猫,第三段又回到总说一生,第四段又开始单说大熊猫:如此来回折腾,是阅读理解考验吗?

(37)可是让人心痛的事情却在几天前发生了。我们巡山回到沱沱河保护站,得知生病的信原救治无方,已经夭折。(p.55)

“发生了”后面的句号应当改成冒号或者破折号,表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说的“让人心痛的事情”的具体说明。那么这个让人心痛的事情,是我们得知信原夭折,还是信原不幸夭折?课文语言告诉我们的是前者,大家心里清楚的是后者。还有,“无方”的意思是“(做事)不得法”(《现代汉语词典》p.1373),所以“救治无方”是说治疗中存在问题,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似乎是想说“救治无效”或“回天乏术”吧?

(38)事实上她就像妈妈一样给了我无数的帮助……她既像妈妈又像朋友那样始终陪在我的身边。(p.78)

前面刚说了“像妈妈一样”,只隔了两行就成了“既像妈妈又像朋友”,变得有点儿太快了。

(39)兵兵的学校离家有40分钟的路程,到妈妈的单位还要10分钟。于是,……6点半母子俩准时出发。这样才能保证在上班高峰的时候,妈妈送完兵兵后准时到达单位,而兵兵往往会早半个小时到学校。(p.82)

按照课文所说的时间推算,兵兵母子6点半出门,兵兵7点10分可以到达学校,母亲7点20分可以到达单位;宽松一点,兵兵7点15分到学校,母亲7点半到单位。可真需要这么早吗?原文相关的部分是:“6点半母子俩准时开拔。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汽车高峰期间,妈妈在8点以前到岗,而兵兵往往要早半个小时到校……早8点上课全国一律,可各校一般规定7点50到校。遇上一个要求严格的教师,又要加个早自习,那就得7点30到校。”可见,原文就没有把时间算清楚,改写的课文也依然是一笔糊涂账。

(40)据调查,现在小学生书包的重量与体重的比例已经达到1:4。(p.86)

小学生书包的重量与体重的比例已经达到“1:4”这么“科学”的表述方式,其实并不容易理解;说“小学生书包的重量已经相当于体重的四分之一”或者“四个书包的重量就跟一个小学生的体重一样了”更容易理解吧。原文有一个具体、形象地描述:小学生背着这么重的书包上学,相当于军人全副武装负重行军。不知道为什么课文改写把这么一个精彩的对照删掉了。

(41)所谓“剩余”,是指一个人对一个商品,愿意成交的价格与实际成交的价格之间的差……买方愿意出的价格一般总是要高于卖方同意的价格。这两个价格之间的差就是“剩余”的来源。(p.130)

前一句,说“剩余”是“愿意成交的价格”和“实际成交价格”的差,后一句,说“剩余”来源于“买方出的价”和“卖方同意的价”之间的差:这两者并不一致。后一句是错的;前一句是对的,但还应当说得更明确:买家“最高愿意成交价”和“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就是“消费者剩余”,卖家“最低愿意成交价”和“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就是“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叫作“总剩余”。课文中讲的四个故事,其中当然存在剩余,但“意外”的剩余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对于市场(或者对方意愿)的不了解。其实,在平时没有“意外”的交易中都存在着剩余;要是剩余不大于零,通常交易不会成立。课文并没有很好地去说明这一点,而只是用几个“极端”的故事介绍了“剩余”这个概念,也没有涉及“剩余”这个概念的用处:所以,课文介绍这一经济学概念的内容取向,原本就值得推敲。

(42)次日一早,教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院子里已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都有,都是从外面扔进来的。(p.141)

孤立地看,用“五颜六色”并不错,但跟后面的“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相呼应,说成“白的黑的”或者“红的绿的”等等显然更合适。再挑剔一点儿,“六七”把雨伞怎么也不够“横七竖八”啊。

(43)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意招惹麻烦,还是将雨伞速速送回布罗德街10号为好。否则,此君为谁,尽人皆知。(p.141)

这是课文末尾商人为教授重新拟写的、产生了神奇功效的新广告。但是在我们看来,这个广告,从语言到内容、再到事件情景,还有很多需要并可以推敲和改进的地方。让全班师生一起来讨论怎么把这个广告改得完美无瑕,或许会是整个课本中最有意思的练习(之一)。

(44)和千千万万的普通青年一样,凯尔·麦克唐纳买不起房子,不过他有更富创意的办法:学习原始居民,物物交换。从2005年7月起,麦克唐纳利用互联网,用一枚红色曲别针最终换回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一年期使用权。(p.142)

这一段话,前后并不连贯;课文也没有把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叙述框架可以是这样的:麦克唐纳想要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买。麦克唐纳想到的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创意的攒钱或者贷款去买房子,而是以物易物去换回房子。于是,2005年7月,麦克唐纳从一枚大号的红色曲别针(当属工艺纪念品)开始,借助互联网不断地以物易物(课文对整个以物易物过程的内容切分和小标题添加,也不恰当),结果换到了“一套漂亮的双层公寓一年期使用权”。这是国内网络上最早出现的相关报道的内容。但到此为止,麦克唐纳并没有实现自己“拥有”住房的目标。事实上,麦克唐纳也没有就此住手,而是继续以物易物,并最终在2006年7月12日“拿到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吉普灵镇梅恩街一栋面积为99平方米的新房的钥匙”,故事到此才圆满落幕。国内网络上的后一篇报道比前一篇晚出大概1个半月。要是课文编者也看到了后一篇报道,并且把它们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才圆满。

七、结 语

语言和内容的正确性一直是对对外汉语教材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在很多相关的著述中读到类似的谆谆告诫:对外汉语教材的“语言一定要规范、地道”(赵贤洲、陆有仪,1996:264),“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刘珣,2000:315),“课文本身应也是无差错的”(李晓琪,2013:166)。杨德峰更进一步细致地提出,“教材中出现的句子必须符合语法,符合逻辑,符合汉语习惯,不能有病句,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应经得起推敲。”(杨德峰,1997)

对于如何避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语言和内容错误,也很早就有人关注和探讨。杨贺松早在1987年就谈到,有些文章乍看内容新鲜有趣,但细读一下,就可能注意到,“文章文理不够流畅,语言也不够自然”,必须经过精心修改才适合做课文。李晓琪说,初级汉语课本的课文,通常是教材编写者自拟的,即使是最优秀、最认真的教材编写者,也有可能存在疏漏之处;而中高级汉语教材的课文,通常选择名家范文或者公开出版物上的真实材料,语言的规范性可以依赖。(李晓琪,2013:155-156)但正如杨贺松指出的,“即使是名家作品,也不能只看内容,而不注意它的语言。”(杨贺松,1987)名家并不意味着绝对可以信赖,更别说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络上发布文章变得非常容易,众多的网络写手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更需要我们的教材编写人员在选用网络素材的时候审慎抉择,认真把关。程相文曾描述,课文的编写,每一篇都经过几遍十几遍的修改,反复推敲,甚至一遍又一遍的诵读,边诵读边修改。(程相文,1998)杨德峰也说,在编写教材时,要“勤查、勤问、勤调查,并反复推敲”(杨德峰,1997)就连教材中出现的数字也不能轻易放过,应确保“翔实可靠“(孔令达,1995)。编写对外汉语教材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除了以上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程序把关之外,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也包括出版者和使用者,还需要提升自身的汉语修养和知识积累,提升自身对教材汉语和内容错误的敏感性,或许也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

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和内容方面的错误(再加上各种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的现象),总是忽左忽右、或多或少地会与人不期而遇,可我们对于防范和杜绝这一类错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并不充分,因而借此机会呼吁一声,还是很有必要的:请守住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和内容“文从字顺”“顺理成章”的底线!

程相文:《课文在语言教材中的地位——兼论,〈汉语普通话教程〉课文的编写》,《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二辑)》,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年。又见:《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郝 琳:《对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文本真实性、典型性、得体性的若干考察》,《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孔令达:《教材中的数字应翔实可靠》,《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李晓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罗之慧:《对外汉语综合课(精读)中级班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考——以〈成功之路·提高篇〉为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0卷第1期。

钱学烈:《关于中级汉语教材中语言规范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邱 军(主编)、彭志平(副主编)、张 伟(执行主编)、黄丹纳(编著):《成功之路》(提高篇第1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徐家桢:《规范语言教学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杨德峰:《试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杨贺松:《浅谈汉语读本的编写与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

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赵贤洲、陆有仪主编:《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ntents in TCSL Textbooks——Correc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ontents Errors form Road to Success(Lower Intermediate Level,Book One)

TAO Li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Schoo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China)

Intended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the correct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ntents in TCSL textbooks,more than 40 errorswere cited and analyzed from Road to Success(Lower Intermediate,Book One),according to their five types:(1)words selection,(2)sentence structure,(3)discourse coherence,(4)paragraph segmentation,and(5)contents expression.

TCFL Teaching Material;text language;language correctness;contents correctness;Road to Success

H195.4

A

2221-9056(2017)04-0553-10

10.14095/j.cnki.oce.2017.04.012

2015-12-25

陶 炼,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对外汉语。Email:taolian@fudan.edu.cn

猜你喜欢
汉语课文教材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背课文的小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