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虔
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
◎王虔
中国广大农村面临着长久以来累积而成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土壤、水、垃圾等乡村环境中的重点难点提出解决措施。中央与地方上下一心、全面布局,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收获了自然条件的改善,收入水平和环保理念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中国不少地区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然而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耕作、养殖等产业发展,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曾经记忆中“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已经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环境问题。把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理念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才是发展的唯一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乡村环境治理行动,山青水美的景象再次回归,或许并不遥远。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社会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发展,是中国小康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环境的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任务目标: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年度发展规划时,也将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清晰全面的要求和目标,体现了全面治理乡村环境的决心。如《2017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41个农村垃圾治理试点县和8个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加大改气、改水、改厕力度;《2017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抓好50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民建房规划管理,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延续好乡村人文脉络,为后人多留些“根”的回忆;《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巩固提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成效,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治理、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和能源利用提升工程,完成农村改厕100万户、改厨100万户等目标。
通过这些地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各地依据自身实际问题,对农村的环境治理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中央的精神和决心在地方上有了扎实的实践。
在农村环境治理这一领域,中央和地方除了有“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宏观任务之外,主要将耕地土壤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作为整治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与领域。
(一)对耕地土壤采取多元保护措施
长久以来,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农业生产内部,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形成的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显示,至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还要多,但增长量主要来自于全国新开发的耕地面积,质量较好的传统耕地、良田在减少。
对耕地土壤的保护刻不容缓,2016年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达到95%以上,并提出要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耕地土壤污染源来自于多方面,其中农药和地膜使用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还不高,农药用量仍然较大,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会导致土壤质量恶化;另外,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由于广泛使用的超薄地膜易老化、易破碎、难回收,致使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带来“白色污染”问题。
在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土十条”要求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修订过的《农药管理条例》提出,要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农药减量计划;对实施农药减量计划、自愿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农药使用者,给予鼓励和扶持。”
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规划,《2017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力度,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7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化行动,实行农田休耕养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认为,要从生物与环境安全的措施出发,针对土壤不同污染渠道,从源头防止土壤污染。有计划、分步骤地综合整治城乡土壤污染,有效修复和基本消除高风险的土壤污染区,保护农产品与食品安全。全面形成区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控制、综合治理及成套修复技术与装备体系,建立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污染场地及其含水层的修复示范工程。
(二)重视乡村污水垃圾处理问题
禽畜养殖、农药使用一直以来是农村水污染和垃圾产生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相关技术的不足,农村污水和垃圾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重视。而近年来,这些环境“难症”的解决方案在国家与地方的发展规划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从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多方面详细阐述如何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法律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改的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同时规定,制定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应当适应水环境保护要求。畜禽散养密集区所在地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
针对具体源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和检测标准体系,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减排核算制度,制定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方法,畜禽养殖规模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县要合理调减养殖总量。完善肥料登记管理制度,强化商品有机肥原料和质量的监管与认证。实施畜禽规模养殖场分类管理,对设有固定排污口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依法严格监管;改革完善畜禽粪污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对畜禽粪污全部还田利用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将无害化还田利用量作为统计污染物削减量的重要依据。《农药管理条例》要求,“农药使用者应当保护环境,保护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种,不得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内丢弃农药、农药包装物或者清洗施药器械。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使用农药,严禁使用农药毒鱼、虾、鸟、兽等。”
在2017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污水和垃圾处理的要求越发明晰,其中不仅包括对于禽畜粪污和农药使用的要求,也有秸秆使用、农厕改造等方面。例如,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改造农村旱厕15万户;辽宁省要建设200个畜禽标准化生态项目;天津市将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旱厕改水厕进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改厕3万户,8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青海省将实施500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重点行业排污许可管理;湖南省80%的乡镇将建成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福建省会实施“清新水域”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对河长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启动十个治水工程,实施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抓好新一批百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农村50万户化粪池改造、3000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从这些计划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各地对于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的重视,传统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式在朝着以人为本、更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从各种文件中看到的是政府治理农村环境的意志和决心,那么从农民的具体生活中,就能看到这些规划举措带来的实效。农村环境治理,不仅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民们的日子也实实在在地从生态治理中获益。
在山西省左权县,植树造林不仅是林业局的生态项目,也是农民们的增收要道。为了更好地实现荒山增绿和农民增收,左权县全面启动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组织贫困户在水库周边的山地和河道两边的滩地上种植防护林,一方面解决贫困户的收入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水源保护、提高当地的绿化率,实现扶贫与环保的双赢。在左权有626户贫困人口、1725人加入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到了林业生态建设中。在左权县的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同时,贫困户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
青海省玉树杂多县的18所中小学都开展了垃圾换文具、环保进校园的活动。学校会公布垃圾分类指引以及垃圾兑换物品的标准,学生们可以用不同种类的垃圾交换到自己想要的文具。一方面,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鼓励,这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非常有益;另一方面,学校将垃圾分类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能积累起科学的环保知识、学校周边的环境也因此得以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行动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家长,十分有效地把环保观念传递给长辈,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润物无声教育效果,对于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生态观念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乡村环境治理的全面开展,不仅带来了植被增加、生态改善的自然变化。天朗水清的优美环境带动起了乡村旅游业,开展垃圾分类和村路清扫为更多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无农药绿色种植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清洁能源的开发打开了农民们又一扇“致富大门”,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种收益,让中国的农村逐步实现环保和发展的共赢。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必将渐渐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 陈莹)
●王虔,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