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冉,李灿朝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朱祖谋词的隐秀艺术*
王 冉,李灿朝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414000)
晚清词人朱祖谋的彊村词在表达上意内言外、寄托深远,故多复意重旨,在感情上沉抑缠绵、哀感顽艳,故能卓绝独拔,其词作既有“隐”的寄托和章法,还有“秀”的文辞和情感,自觉地践行了“隐秀”这一艺术法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朱祖谋;彊村词;隐秀
朱祖谋(1857—1931),名孝臧,号彊村,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他是清末民初词坛公认的领袖,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词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叶恭绰谓:“(朱祖谋)集清季词学之大成,公论翕然,无待扬榷……故彊村翁或且为词学之一大结穴, 开来启后,应有继起而负其责者。”[1](P225)评价颇高且十分到位。《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2](P55)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此理论与词论嫁接,谓:“词以炼章法为隐,炼字句为秀。秀而不隐,是犹百琲明珠而无一线穿也。”[3](P115)如此则刘勰隐秀论获得了颇有解释力的实际操作价值。据此而观,彊村词既有“隐”的寄托与章法,还具有“秀”的文辞与情感。王国维也曾明确提到过彊村词的隐秀特点:“近人词如复堂词之深婉,彊村词之隐秀,皆在吾家半塘翁上……学人之词,斯为极则。”[4](P27)可见作为学人词之极致,彊村词的隐秀艺术值得关注、探讨。
《隐秀》篇以重旨、复意来解读“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2](P55),“隐以复意为工”[2](P55),可见“隐”原就篇章而言,即文外有双重或多重旨义,与“含蓄”义近,但不能完全等同。范文澜注:“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5](P633)就是说“隐”不仅要求所写的事物具有丰富的含意,还要求所谓言外之意,后者在词艺上显然更为重要。彊村词以比兴寄托的手法和回环往复的章法,极尽含蓄深隐之妙,故张尔田将朱祖谋比为“曲中玉溪”,并借用隐秀篇赞语称其词“深文而隐蔚,远旨而近言”[6](P55),夏敬观称彊村词“蕴情高夐,含味醇厚,藻采芬溢,铸字造词,莫不有来历”[7](P1969),姚鹓雏谓“手钞语业未终卷,辞奥意隐卒难理”[8](P163),而王国维则以“隐秀”直接称许,这些评价都指出了彊村词寄意深邃、含蓄幽隐的特点。
(一)寄托之隐
比兴寄托是古代诗词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古代诗词中重要的理论范畴。清代不少学者重视词的比兴寄托,刘熙载曾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馀,皆是。”[3](P121)极言作词含蓄深永之妙。常州词派的张惠言认为,词的意内言外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9](P6)相近,周济发展张氏比兴寄托说,提出“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10](P2),认为求有寄托是学词之枢机,求无寄托是学词之高境。承常州词派之余绪的彊村深得此秘,以微言寄托深味远旨,隐而不露,晦而不涩,谓之高境或许不为太过。故朱庸斋谓:“清季四家成就以彊村最为杰出。其词无闲淡之言,字面完整,法度谨严,笔势变化,善将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虽微近于晦,然亦不难理解。其词每有寄托,如清末时多写庚子事件之痛,又语涉宫闱内幕,不能明写,故以曲折之法表达之,却晦而不涩。”[11](P203)总体来看,彊村每每于触物生情之际,融比兴、寄托于一体,能做到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看似不着力,实则风流尽现。如其《石州慢》(用东山韵):
一枕春酲,相伴画堂,羁绪天阔。江南信息沈沈,水驿芳梅谁折。荒栏偎久,未信笛里关山,玉龙犹噤黄昏雪。空外暮笳声,送飘灯时节。
歌发。闹红香榭,归鹤春城,顿忘离别。留恋斜阳,只有鹃声凄绝。不知临镜,画出几许宫眉,新妆消与愁千结。拥髻已无言,又窥人黄月。[12](P75)
这首词写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此前北京发生义和团事件,朝廷纷争不断,词人频频苦谏,险遭杀身之祸。此词上阕描写自己虽困居一隅,却系心国事。“江南信息沈沈”写出自己所处的境况,“水驿芳梅谁折”借范晔寄梅寓相思的典故委婉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下阕抒写自己对民生涂炭、国势日危的忧愤之情。“归鹤春城”借丁令威化鹤归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眷恋。“只有鹃声凄绝”用白居易“杜鹃啼血”的典故表现忧国忧民之情。“不知临镜,画出几许宫眉,新妆消与愁千结”用东汉明帝时宫女“画出几许宫眉”的典故暗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耿耿,“拥髻已无言,又窥人黄月”出自苏轼《洞仙歌》之“一点明月窥人”,以闺中女子之言,表达君臣之义、家国之悲,表现手法极为隐蔽,其本身及可再造的内容却比较丰富。可见,比兴、双关等艺术手法,在彊村词中浑融一体,情亦景,景亦情。
(二)章法之隐
晚清诸多词论家提出“空际转身”之用笔法,强调通过感情起伏、词意变化、时空转换、章法迭进使词作表现出灵动、跌宕之美,彊村也将此论付诸实践,彊村词的含蓄隐蔚,也与其回环曲折、贵曲不贵直的章法有关。如其《摸鱼子》(马鞍山访龙洲道人墓):
占城阴、颓云一角,有人持恨终古。书生满眼神州泪,凄断海东烟雾。坟上土,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路。英游迟汝。向笙鹤遥空,不逢骞、广,心事更谁诉?
天难问,身世儒冠误否?凭渠笔力牛弩。铜琶无分中兴乐,消受此生栖旅。凭吊处,剩破帽疲驴,怅望千秋去。啼鹃最苦!要无主青山,有灵词客,来听断肠语。[12](P279)
此词写于民国七年(1918),为彊村访南宋词人刘过之墓而作。黄拔荆评曰:“本篇在结构上层层迭进,处处呼应,回环转折,愈转愈深,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境界。”[13](P475)可谓的评。此词上阕有两层转折,其一,赞扬刘过是豪杰,但却报国无门;其二,写自己买酒慰英灵,心事却无处诉说。层与层之间前后勾连,而不显得支离破碎。下阕承前感慨亦有两层转折,其一,写刘过虽以布衣终身,却胸怀报国之志;其二,写其笔力如牛弩,却终生飘荡。词将当今与以往、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颠覆时空顺序,在结构上层层跌宕,起伏不平。通观全词,彊村词的回环转折、层迭递进既以意统,又以意行,如非三复其文,其紧要处势必遗落眼前。又如其《浣溪沙》二首:
独鸟冲波去意闲,坏霞如赭水如笺。为谁无尽写江天。 并舫风弦弹月上,当窗山髻挽云还;独经行处未荒寒。[12](P115)
翠阜红厓夹岸迎,阻风滋味暂时生。水窗官烛泪纵横。 禅悦新耽如有会,酒悲突起总无名。长川孤月向谁明。[12](P116)
这两首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写彊村在广东学政离职后的复杂心境。语淡心悲,层峦迭宕,含悠然不尽之旨,且能融哲理于怅惘的情状中。《人间词话》评曰:“彊村词,余最赏其《浣溪沙》‘独鸟冲波去意闲’二阕,笔力峭拔,非他词可能过之。”[4](P36)王国维评此词之峭拔得力于其屈曲迭进的章法。第一首词写傍晚顺风行舟,鸟儿悠闲地在天空翱翔,月亮初上,山气氤氲,虽是独行,亦全无荒寒孤寂之感。第二首词首句写深夜逆风行舟,青山红厓,夹岸相迎,谁知行船遇风,人生百味齐涌心头,此为第一层转折。又说近来对佛理有所领悟,似乎忘掉了烦忧,不料酒后莫名之悲突发,无法压抑,情景逆转,此为第二层转折。这两首小词虽短,却都有数次转折,而且愈转愈深,极尽跌宕顿挫之妙。在频频的转折中,词的意旨愈转愈深,所以恰当的读法,还应当是剥笋千层、渐取本心。
刘勰称“秀”为“篇中之独拔者”,从《隐秀》篇原文、补文和引文来看,刘勰论文学之“秀”,其寄义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独拔,强调出类拔萃,能震撼人心,本篇赞语中有“动心惊耳,逸响笙匏”[2](P55)等形容语。二是秀美,强调鲜明生动,惹人注目,篇中用“英华曜树”、“譬卉木之耀英华”[2](P55)等来形容。落实到具体文学作品层面,就文辞而言,秀句是独拔、卓绝的;就情感而言,秀句是秀美、生动的。这样的秀句当然是“万虑一交”、“裁可百二”[2](P55),极为难得的。
(一)文辞之秀
闻野鹤在《愢簃词话》云:“归安朱沤尹先生以绝代骚才,葩藻艳发,奇丝彩缕,发为异光……华饰丰腴,迥非寒枯俭肠者所能效步矣。”[7](P1978)王国维评彊村词则许以“富丽精工”[4](P36)。综合来看,彊村词文辞之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辞藻华美、色调艳丽。如“祗林依旧霞千树,娇入上春罗绮。红十里。还一掩一层、淡沱烟光里”(《摸鱼子》)、“山枕腻红消,当筵鸾帕抛”(《菩萨蛮》)、“夜溟天寒处,拚铅红都洗,眉翠潜烁”(《丹凤吟》),色泽艳丽,与其构思深隐相结合,构成了文辞深邃密丽、富艳精工的特色。其二,想象奇妙、意境丰美。如“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声声慢》)用娥皇、女英溺于湘水成神的传说,巧妙将洞庭之景、鼓瑟之音及娥皇、女英之情三者融于一体,构筑了意蕴凄美的境界。其三,自然流畅、情意沉潜。如《浪淘沙慢》,作者先以“当日鸾带新结”、“前尘竟抛撇”等语,今昔对比,以思妇的口吻写眷恋君国的心绪,复以“掇取中心如月”、“深盟会与缠绵绝”等语,以示自己忠贞不渝。全词语言质朴典雅、自然流畅,情感缠绵深挚、真实恳切,可谓“思合而自逢”、“自然会妙”[2](P55)。又如《鹧鸪天》(庚子岁除):
似水清尊照鬓华,尊前人易老天涯。酒肠芒角森如戟,吟笔冰霜惨不花。
抛枕坐,卷书嗟,莫嫌啼煞后栖鸦。烛花红换人间世,山色青回梦里家。[12](P72)
这首词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帝国主义列强相继攻陷天津、北京,国事日败。上阕写词人解酒解愁时的情状,下阕写因国忧家愁不能成眠的感慨。词人以清苍精纯的笔法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感受,筑字造辞莫不有所依凭并暗有所指,如“酒肠芒角”出自苏轼诗“空肠得酒芒角出”写自己的愤懑不平,“森如戟”化用杜甫诗句“快剑长戟森相向”言自己内心的郁结,“吟笔冰霜惨不花”活用李白妙笔生花的故事写自己笔不生花的愁苦与无奈。下阕中“抛”、“坐”、“卷”、“嗟”一连串动作,勾画出词人心情烦闷、六神无主的情状。最后两句“烛花红换人间世,山色青回梦里家”中的“红换”、“青回”用词精妙,“红换”把蜡烛的朦胧色彩写得十分传神,“青回”突出山水的青葱之色,与北国冰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词人感情激切,而在文辞上却表现得含蓄深致,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技巧,这也正是本词高于同类题材词作的地方。
(二)情感之秀
程善之谓:“彊村先生之超出古今者,缘其情感深厚,而所关者一代之兴衰,以视水云楼之仅缘个人者,迥乎不同。”[7](P1970)张尔田云:“古丈词,故国之悲,沧桑之痛,触绪纷来,一篇之中,三致意焉。”[14](P196)以一身之微而关系天下之大、之重,这正是彊村词作的书生本色所在,故其词不惟时代感强烈,而且家国悲恨、羁旅哀愁、身世之感等多种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词风沉郁缠绵,哀感顽艳。如《洞仙歌》 (丁未九日):
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但买萸囊作重九。亦知非吾土,强约登楼,闲坐到、淡淡斜阳时候。
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衰鬓侧西风,故国霜多,怕明日、黄花开瘦。问畅好秋光落谁家?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12](P195)
此词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作者寓居苏州。首句“无名秋病”是词心,贯穿始终。词的上阕写词人止酒、买萸囊、登楼、闲坐等行为,描写了斜阳、浮云、西风、霜、黄花、秋光等秋日景物,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极厚。由这类作品来看,其时作者已经看清了清廷的苟延残喘,对国家失去了信心,故他的无名之病,既非简单的悲秋,也并非简单的客愁。毋宁说,词中的“浮云”隐约表达了词人对太后势力过于强大的愤慨,“秋光落谁家”是为国家命运深表忧虑,“却是江湖钓竿手”,又饱含着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结句“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写词人虽为国事忧心忡忡,但也无能为力,惟有满腹愁绪难遣。全词看似毫不着力,实则千锤百炼所得,突出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自己才不得遇的无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集清季词学之大成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朱祖谋之词在晚近词坛上都可谓独树一帜。人们评价朱祖谋的词,深于寄托,幽忧怨悱,哀婉峭拔,沉郁绵邈,旨趣上或许莫可端倪,成就上早已跨常迈浙,这与彊村践行“隐秀”这一艺术法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词既有“文外重旨”之隐,又有“篇中独拔”之秀,且隐秀交织,隐待秀而明,秀依隐而深,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秀而不隐,隐而不秀,皆不得谓“文之英蕤”。可以说,朱祖谋词是《文心雕龙·隐秀》篇所标举的“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2](P55)的典范之作。
[1] 叶恭绰.广箧中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2]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张尔田.强邨遗书序[J].词学季刊,1933,(1).
[7]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 清人词话[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8] 姚鹓雏.姚鹓雏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 张惠言.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0] 周济.宋四家词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
[11] 朱庸斋.分春馆词话[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
[12] 白敦仁.强村语业笺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13] 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4] 龙榆生.词学季刊(第1卷第4号)[J].上海:上海书店,1985.
AnAnalysisonYinXiuofZhuZumou’sPoetry
WANG Ran,LI Canzhao
(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0,China)
Zhu Zumou's poetry has an internal meaning covered by an external language, implying profound hopes about late Qing Dynasty. Moreover, it has multiple levels of meaning, and it is emotionally depressed and lingering. His words have not only cryptic structures and hopes, but also elegant diction and emotions. It has practiced the art principle of “yin xiu” consciously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
Zhu Zumou; Qiangcun Ci; Yin Xiu
I222.8=52
A
1009-1734(2017)11-0025-04
2017-09-20
王冉,在读硕士,从事清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陈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