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乔 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院校中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现在大多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就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从而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较多、涉及广泛。在授课中以理论授课为主,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厌学,久而久之学生会远离课堂。另外,高深的理论知识在现场用得很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操作。教育脱离职业岗位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就业,浪费了资源,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院校要分析各专业工作岗位,要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的基本技能与专门技能要求。
2.1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分两个层次构建:一是较为松散的集团机制。通过邀请相关单位参加职教集团年会和就业工作双选会,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组织教师赴企业参观调研等。校方主要解决学生参观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单位资源问题,企业方主要解决人才招聘和产品宣传问题;二是联系紧密的大校园机制,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在大校园管委会的统一运作下,成员单位结合生产情况及时向学校发布实习项目,选派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为期一年的兼职教师指导实训课程,选派技术骨干或生产负责人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与本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与评价标准,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申报。学校则发挥智力优势,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成员单位开展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蜀水文化讲座和成人继续教育,为对方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指导咨询服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从事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共同实施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创新
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并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对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人才培养保障条件进行系统设计,最后经人才培养合作工作委员会年会审议批准后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该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建了“一条主线、三层对接、五项提升、进阶入岗”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顶岗单位与就业单位对接。依据主要就业岗位设计了水电厂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二次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工程初步设计(扩大)和电力工程管理五个项目化教学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专项职业技能水平。一年级学生通过进入大校园参观与体验,了解水利水电行业及就业岗位相关情况,初步识岗;二年级学生通过项目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获得该职业应有的行业通用能力,逐渐近岗;三年级学生通过厂中校和校中厂针对就业岗位群开展的岗位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努力入岗;毕业前夕通过5个月的顶岗实习,达到顶岗要求。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全程体现了“企业参与、多方论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校企共育共管的人才培养新要求,更符合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2.3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出“专兼结合,专任教师重在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重在教学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通过“台阶式督导,进阶式提升”方法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措施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提升技能”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技能等级。同时,针对教师成长,学院制订10+1行动计划之基本能力训练计划、教学成果展示计划、科研成果累积计划及骨干人才成长计划,着力打造双师团队。下企业实践教师比例达到54%,外出进修、培训达到100%。
2.4 双化基地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建设思路,着力推进“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化的典型要素如岗位、规范、标准、文化等植入校内实践教学;将企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7S”管理规范应用于校内实践基地管理,创设真企业工作环境,建设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教学组织过程和生产实施过程的“重叠”,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的“统一”,实现教学课堂和生产一线空间的“互换”,推动“双主体”培养。以“7S”管理规范引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7S”即生产活动中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其核心和精髓是素养,通过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的实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实施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典型岗位的学生轮岗实训。
综上,高等教育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因此,需要以校企合作、“双化”基地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办出本专业的特色。
[1]徐雯雯,郝涛,赵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8:293.
[2]尹四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职业,2016,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