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桂花泉镇中心小学 龚小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根据本人长期从事小学语文一线教学工作的经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也是“我思”的过程,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例如在《穷人》一课中通过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这段话的朗读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例如朗读《七律·长征》时,红军战士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振撼学生的思想,会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成表象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朗读,从人们极度悲痛的心情中,理解总理倍受全国人民的尊敬、爱戴。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例如,上完《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叫同学们起来复述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同学都说得很生硬,说了这点,忘了那处,真是急人。能想个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快速记住,又感兴趣呢?灵机一动,我就叫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读熟,然后分角色演一演。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我就挑了四个同学上讲台来,一个演“我”,一个书摊主——残疾青年,一个演碧云——残疾青年的妹妹,一个演父亲。四个同学演得真好,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演绎的淋漓尽致,使得下面的同学热泪盈眶,课堂一下生动起来,同学们都争着要演,四个同学表演完了,我就告诉大家,如果谁能把课文内容说得最好,最完整,我就让他来演,这下,这帮孩子们都开始读书做准备了,过了一会儿,我就抽了一些同学起来回答,这次答得真好。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课文有一些表示小猴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捧”,“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 “扛”等,教师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做这些词语的动作,不仅区别了这些动作,而且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
所谓比较学习,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欧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中的“扫”,可以引导学生换上“吃”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扫”是指吃的动作非常快,突出了海鸥与老人配合得非常有默契。“吃”只单单指海鸥啄食的一个动作,不能表现出海鸥和老人的和谐相处。这样——比较体味,学生对“扫”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能不能换成“到”“吹”“过”?不能!“绿”既能点名此时的季节,又增添一种动感,使诗句的的表达更为形象生动贴切,与“春”字相呼应。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让丰富的课内生活和精彩的课外活动相统一,变封闭为开放,解放学生头脑,让学生放开手脚在更广的时空里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环境。例如学生学了《胖乎乎的小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类的课文,就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扮演文中的角色,当一当“小雷锋”,或在家为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感情。例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袁枚的《所见》等,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中,别有一番景象。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我相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