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扶贫中的问题与建议
——以湖北保康为例

2017-03-09 20:11王荣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群众旅游

王荣红

(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特色产业扶贫中的问题与建议
——以湖北保康为例

王荣红

(湖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特色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同时创新利益分享模式,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实现减贫脱贫的目标。针对产业扶贫中上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湖北保康为例,从树立精准扶贫理念、科学规划产业、强化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特色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保康

D422.6;D632.1

A

2095 -4476(2017)12-0025 -05

2017-09-25;

2017-10-22

王荣红(1966—),女,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发展。

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政策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突破和创新。其中,产业扶贫被赋予特殊意义,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

一、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特色产业扶贫的基本内涵

特色产业扶贫是指贫困地区从本域资源禀赋的实际出发,依托产业,面向市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通过“造血”的方式,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扶贫模式。特色扶贫产业主要包括特色农业、电商、信贷、光伏发电和乡村旅游等产业[1],特色产业的精准选择以及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是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

特色产业扶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经济性的特征,特色扶贫产业从选择、覆盖到利益共享,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政治性 扶贫工程首先是政治工程。产业扶贫不同于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以产业为基础,以脱贫为目的。这意味着特色产业扶贫追求的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单一目标,还更多承担起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扶贫工程是政治工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13。”特色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7000多万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在湖北省保康县,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83075人,占襄阳市贫困人口的23%[3],特色产业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经济性 扶贫工程又是经济工程。产业发展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遵循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经济性的特点。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实际,统筹考量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市场变化、以及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帮扶需求,从产业规划,到项目建设、经营管理、就业增收等各方面各环节都科学配置资源,研判预期产出和收益,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内外(指市场和政府的力量)结合,产业才能发展,特色扶贫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是减贫脱贫的前提和基础。

(二)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首先,特色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基,是贫困地区长久持续脱贫的重要举措和政策保证。我国贫困地区大多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也是当地群众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受交通、技术、资金等因素约束,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匹配,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不高,总体水平比较低,是名副其实的“富饶的贫困”,可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在国家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特色产业扶贫对象最多,涵盖面最广,涉及的资金也最多,国家扶贫资金的70%要求用于产业扶贫[4],而且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扶贫、发展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托底等四大扶贫工程,归根究底,都将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来实现。产业发展上不去,扶贫成果不易巩固,而且减贫脱贫的目标也会落空。

其次,特色产业扶贫在推动贫困地区转型发展和扶贫企业自身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许多贫困地区,譬如湖北保康,逐渐摈弃过去资源依赖性、以初级产品为主、低水平、粗放式发展模式[5],第一产业调整传统农业,发展旅游农业;第二产业压缩污染工业,构建资源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创办经营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与市场间的联系,带动了生产、销售、服务、旅游、民俗文化甚至房地产的发展,产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高端化、链条化、品牌化等扶贫转向新特征。同时各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获得了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和优惠,最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声誉。

二、保康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经验

(一)产业发展概况

保康地处鄂西北,位于襄阳市西南部,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是襄阳市唯一全山区县,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保康生态、林业、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有“中部磷都”的美称。保康是湖北三大磷矿之一,远景储量10亿吨,探明储量3.37亿吨,在全国八大磷矿中位列第四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保康和全国许多地区一样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一时期,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县总人口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6万人,三次产业结构为35:26:39[6],呈一、二、三产业序列,县域经济处在第一产业发展期,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第64位[7]。

2006年起保康县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逐渐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体、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两翼的产业布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加强。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0亿元,财政收入9.5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亿元。其中,磷化工业的主导作用十分突出,2012年磷化工业总产值33.72亿元,占全县总产值48.2%,在保康十大纳税行业中排名第一,产业结构完成向二、一、三产业序列的转变,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跃升至第35位[7],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等称号。

(二)特色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第一,立足资源禀赋,精准选择特色产业。从2013年开始,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保康立足资源禀赋,转型发展,旅游立县,突出生态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保康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境内地貌复杂,山水资源原始古朴;保康是“腊梅王国、牡丹故乡”,保康野生腊梅、野生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小勾儿茶、大果青杄等野生群落分布广泛,密度之高、品种之全、之纯,举世无双,有“鄂西北珍稀植物基因库”之称。保康还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800年的楚文化有350年在保康演绎。远古楚舞遗存和第一部反映汉民族史诗的《黑暗传》流传千年,保存完好,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保康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

产业基础优势 保康旅游业1995年起步,筑巢引凤,经过多年发展,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纷纷落户保康,重点开发以龙坪、官山森林公园、野花谷、五道峡、马桥、九路寨、店垭为代表的都市休闲、高山体验、乡村风光旅游、现代农业观光项目,以及以楚源地为主题的楚王城、楚文化博物馆等传统文化项目,休闲旅游县城、风情旅游小镇、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初步形成“一心五区”的旅游格局(县城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九路寨、五道峡、尧治河、温泉小镇、野花谷等五大核心景区),旅游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水电、通讯、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交通区位优势 保康位居“一江两山”湖北省黄金旅游圈的核心,东毗古隆中,西邻神农架,北连武当山,南接大三峡,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交通枢纽。穿境而过的保神、保宜、麻竹、谷竹4条高速公路与建设中的郑渝高铁,构成“工”字形高速交通网络。届时,以保康为中心,40分钟可到神农架,60分钟到武当山和襄阳古隆中,80分钟到宜昌,四小时可抵达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制约保康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彻底打破。

政策叠加优势 保康是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是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政策资源是保康发展潜在的最优资源,为保康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第二,创新利益共享六大扶贫模式。与传统扶贫“给钱给物”的简单方式不同,保康在特色产业扶贫中不仅关心贫困群众没有什么,更加注重识别他们拥有什么,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比较优势,把产业规划覆盖到户,成果受益分享到户,初步形成旅游带动、龙头带动、转移就业、资产收益、入股分红和直补到户六大模式,2016年总计6153户1.88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8],减贫脱贫效果显著。

旅游带动模式 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把农副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引导群众就地创业就业,极大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后劲与能力。譬如五道峡景区,采取景村(指景区与乡村)共建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周边35户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餐饮业,吸纳再就业群众120多人,年增收200多万元[8]。

龙头带动模式 龙头企业是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没有龙头就没有市场、没有产业链。保康县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奖励参与扶贫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确保农民利益,实现企业、集体和贫困群众多方共赢。

转移就业模式 整合行业专家、优秀企业家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开设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农转工技能培训、旅游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等特色项目培训,强调实用性,突出技能型,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就业创业提供条件。2016年全县外出务工贫困群众达1576人。

资产收益模式 充分发挥矿山、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鼓励贫困户以山林、土地入股,提高存量资源利用率,实现资产收益。寺坪镇龙凤村将贫困户300亩土地流转给房县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合作社+贫困户”运作形式,每亩每年给贫困户租金400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0%以上[8]。

入股分红模式 “攀藤结瓜”,鼓励贫困群众以手中的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四荒”资源、劳务、产业扶贫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折算成股金,入股分红。后坪镇洪家院村将产业扶贫资金40万元入股到某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分红5万元以上[8]。

直补到户模式 保康县制定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励补助政策和具体验收操作办法,推动特色扶贫产业精准到户,单个产业奖励补助金额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资金难题,县财政对1437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8150万元。2016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面积近10万亩,全县特色产业总面积突破 80 万亩[8]。

三、特色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特色产业发展中市场导向与扶贫取向的问题和风险

这是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效益与公平问题在特色产业扶贫中的反映和体现。毫无疑问,产业扶贫的前提是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但扶贫产业的运营又不能采取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以效益为中心择优逐利的市场导向很容易与扶弱济贫、强调社会责任的扶贫取向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偏离精准扶贫的目标。如何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结合起来,弥补市场失灵,构建和加强利益共享机制成为破题关键。

(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问题和风险

特别是旅游扶贫中,游客对原始民风民俗的渴望与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期盼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十分明显和突出。一方面,不断挖掘旅游城市巨大的客源输出潜力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和基础,另一方面,乡土化、原生态又是面向旅游城市的乡村资源开发的关键,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保护好生态人文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差异性和原生态性,拓展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促进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又从根本上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是特色产业扶贫中遭遇的又一大难题。

(三)产业同构与同质替代的问题和风险

区域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是独具特色的,但从一个更大的空间,譬如全省或全国看,区域特色却具有相似性。相近的区域和资源,加上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发展机遇、趋同的观点理念以及相差无几的利益诉求等,势必导致产业同构,同质资源竞争加剧,同质替代风险加大。“似我者死,学我者活”齐白石的警世箴言对扶贫产业的科学规划具有警示和启迪的作用。

以保康为例,保康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优势持续强化,与保康形成竞争和互补关系。譬如湖北大别山区诸县,罗田1996年成功注册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与婺源、凤凰古城同为国家4A级景区;红安是国家红色资源旅游的重要站点,倾力打造“中国第一将军县”;麻城杜鹃甲天下,“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团凤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鄂东通往武汉的桥头堡,是重要的商贸码头,久有“小汉口”之称。与周边地区相比,保康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方面都不具备特别的竞争比较优势。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优势互补,和而不同,是保康生态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发展中必须慎重考虑的大问题。

四、特色产业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精准扶贫理念,选准选好特色扶贫产业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命根子,要突出特色、突出绿色、突出市场、选准选好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习近平强调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9]”。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品的名、优、新、特上多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变产业优势为市场优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变生态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我国贫困地区生态修复能力低、环境破坏严重,贫困群体由于资源获取能力低,生态保护意识缺乏,谋求发展的意识还处于浅表层面,更容易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思想观念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转得慢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产业扶贫要立足长远,保护好生态环境,用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绽放生态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二)科学规划,注重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地方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必须突出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特别是整体规划上的引导作用。近期规划与中远期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既发展“短平快”项目,又兼顾长效开发,大力推进区域资源型工业、劳务经济、特色农业、民族和地区特色旅游,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旅游扶贫战略。旅游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征,涉及一、二、三产一百多个领域的发展。这些关联领域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速度、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资源耗费低、带动系数大、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对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要求相对较低、就业机会多、经营管理成本低(除初期固定资产投入较高外)、风险低、收益高的产业比较优势,往往成为贫困地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首选。

(三)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减贫脱贫的目标达成

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新的价值取向就是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脱贫,产业发展如何与减贫脱贫相对接,创新利益共享机制至关重要。其核心是大力推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和贫困群众维权机制,通过提供就业、金融融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着重吸纳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10],变农户为股东,资金为股金,资源为资产,一举解决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三大瓶颈,还使贫困群众作为劳动者、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在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中与各经营主体一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作互助、共同发展,切实转变实践中有利益无机制、利益分享度不高、贫困户受益低、扶富不扶贫的状况。

(四)激发内生动力,“扶智”“扶教”“扶信心”

“治穷先治愚”,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因此,产业扶贫要更加注重贫困群众内生性发展和致富能力的打造。根据企业类型、用工需求以及农民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订单、定点、定向、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开阔眼界,提高致富本领,增强“造血”功能,解决贫困群众信息闭塞、脱贫无门的困扰,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路。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先扶志”。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和群众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要靠自己的双手和长期不懈的奋斗来实现。离开这最根本的一条,再优惠的政策也难以奏效,再多的扶贫资金也会付诸东流。要通过媒体播报、入户宣传等形式,加大脱贫致富政策和身边脱贫致富典型的宣传和推介,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文化链条,让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完全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和外部帮扶,摆脱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是许多贫困地区的群众坚定自信地走上脱贫路、过上好日子的一条重要经验。

[1]王春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开发扶贫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5-13.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9.

[3]襄阳政府网.高举绿色旗,走好生态路[EB/OL].(2017 -06 -27)[2017 -10 -12].http://www.xf.gov.cn/news/xyxw/xyyw/201706/t20170627_819617.shtml.

[4]赵小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广西富川县、贵州威宁县产业扶贫调查与思考[EB/OL].(2015-12-15)[2017 -10 -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6/c1026 -20221712.html.

[5]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经团联合课题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报告[J].理论月刊,2011(4):13-17.

[6]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县域经济2006年度发展考核评价报告[R/OL].(2007-04-20)[2017 -10-15].http://www.hbe⁃itc.gov.cn/wzlm/hbjt/info/6437.htm.

[7]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保康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EB/OL].(2013-07-02)[2017-10-15].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xys/bkx/100286.htm.

[8]汪训前,都正阳,王承鼎.瞄“准”干“实”——脱贫攻坚的保康实践[EB/OL].(2017 -02 -10)[2017 -10 -16].http://www.hubei.gov.cn/zhuanti/2016zt/sdjz/tpgj/tpgjtscy/201702 /t20170210_949621.shtml.

[9]人民网.习近平在山东考察[EB/OL].(2013 -11 -29)[2017 -10 -16].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29/c64094 -23694123.html.

[10]刘北烨,詹 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1-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ecial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Projects in Baokang(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Ronghong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Only based on all kinds of recourse and benefit mechanism,would we achieve remarkabl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It analyzed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hen the countermeasure such as changing idea, prepar⁃ing scientific plan,consummating benefit mechanism,etc.are put forward.

special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Baokang

徐 杰)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群众旅游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