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语气词研究综述*

2017-03-09 18:11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气现代汉语方言

张 笛

(1. 拉曼大学 中华学院,马来西亚 吉隆坡 31900;2.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近十年国内语气词研究综述*

张 笛1,2

(1. 拉曼大学 中华学院,马来西亚 吉隆坡 31900;2.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随着国内外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我国语气词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学者们在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在收集整理前期语气词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并概述近十年来关于语气词的七个研究主题(语气系统的构建与对比、语气词的溯源、方言中的语气词、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对整个语气词研究热点进行整体把握,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

语气词;语气系统;近十年;综述

我国语言科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气词研究应始于《马氏文通》,但截至建国前的一个时期内(1898-1949),关于汉语语气词的研究较为薄弱。但此间赵元任还是着重开创了标准语和方言、文言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吕叔湘则开辟了整个近代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建国后语气词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兴盛期(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衰落停顿期(60 年代至 70 年代)、繁荣期(80年代以来)[1](P35-38)。近十年,随着国内外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我国的语气词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经过前期的研究,绝大多数语气词的来源与发展轨迹较为清晰;在充分对语气词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较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气词的句法与功能解释;理论上也有学者试图构建汉语语气系统;随着国外类型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气词的类型学特征也受到关注。本文在收集整理前期语气词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并概述近十年来关于语气词的研究主题(语气系统的构建与对比、语气词的溯源、方言中的语气词、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对整个语气词研究热点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未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近十年语气词研究概述

(一)语气系统的构建与对比研究

尽管学界对于语气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是如何构建现代汉语的语气系统、划分范围并进行分类还存在一些分歧。张德禄在胡壮麟总结的三点语气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添加了两个更加基础的特征:附加疑问句是与整个命题相关;与英语相比,主语在汉语中起的作用要小。张文主要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来总结汉语语气系统的特点,从而揭示汉语的深层运作规律[2](P1-7)。王珏提出界定语气词范围的两个原则与四个标准,并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了界定(45个)[3](P58-65)。这是近期,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成员进行界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吴剑峰厘清了语气是句法范畴,句子功能是功能范畴,句类是语用范畴,打破了汉语句类和语气循环论证的传统[4](P71-76)。两部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语语气系统研究的不足,其中一部讨论人称句子语气的影响[5];另一部则将说话人对句子命题的认识判断纳入语气系统并试图建立起现代汉语认识判断体系[6]。还有一些学者[7-12]也对语气词范围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尝试。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语气系统的构建与对比研究方面还是有更进一层研究的必要。系统构建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借鉴各个层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且令构建的系统可以尽可能适用各类语言分析,从而达到所谓系统之要求。

(二)语气词的溯源研究

语气词的溯源研究基本上都是历时研究。前期许多学者都对某些语气词(“呢”“了”“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近期的考察对象主要有“着”“也”等。语气词的发展变化主要受制于当时的语气词系统或者说与整个语气大系统都有关[13](P49-56)。王建军认为语气词“着”祈使句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明显的变化始于唐宋,语义的变化主要是主使者和受使者的角色调整,语用的变化则主要表现为句子强制性的弱化[14](P166-171)。有观点认为动态助词“着”先是动词表“附着”义,由于常位于第二动词的位置,渐渐虚化为动态助词表“持续”义,最后从动态助词变为语气词[15](P14-16)。还有学者从产生的时间、句法结构、语义特征等方面提出了异议,并提出祈使语气词“着”的产生是“V着”结构中,“完成”义动词“着”在句末语法化结果的观点[16](P494-503)。

从先秦开始,“也”就是语气词家族的主要成员。张小峰总结“也”的基本语用功能为提醒听话者特别关注某一内容[17](P36-40)。这就从杂乱的语言事实中总结出了其本质。但研究的着眼点不同、立论的角度不同,结论必有差别。陈鸿瑶从主观化的角度,考察了“也” 的源流问题,可以说是较早的从主观化角度进行“也”的溯源的论文。张立昌则从逆语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的假设着手,提出“也”语气的逆语法化并不是一个单向连续过程,而是向三个方向(实义用法、虚用用法、委婉语气)同时发展[18](P39-46)。

除了以上学界讨论较为集中的两个语气词“着”与“也”之外,学者们从方言语用、选用引例、语音、历时考察与演变、文字变化等方面对单个语气的溯源进行了研究,丰富了语气词的发展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专著有讨论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的[19];还有的专著是以特定的古代文献为语料进行研究的[20-22]等。关于语气词的语法化研究(历时角度)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即将语气词的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其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途径。谷峰论证了“云”是从“内容宾语(+NP)+云”中的言说义动词虚化而来的,语法化路径为:言说义>转述义>听说义>不置可否义>不确信义[23](P231-236)。语气词“罢了”则是从上古汉语中两个独立的词“罢”和“了”以连续性线性序列的形式出现在句末,由于语用环境进一步导致了“罢了”意义的虚化[24](P25-31)。“就是(了)”的发展历程为元末明初(“便是(了)”产生)到明朝中前期(“就是(了)”开始替换准“便是(了)”)再到明朝晚期(“便是(了)”较少使用)最后到现代汉语时期完全由“就是(了)”替换[25](P66-73)。由此可见其词汇化与语法化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词汇化与语法化、语用推理和吸收语境)。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语气词系统的差别较大,很多上古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也、乎、哉、矣)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找寻不到踪迹。综上可以看出学界主要关注现代语言系统里的语气词的来源、发展变化的历程和语气词“语法化”的机制。

(三)方言中语气词的研究

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对于方言的研究也是现代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的研究可以推动语言研究并为普通话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角度。其中方言中的语气词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言区:北方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吴方言与湘方言。下面以方言区为系列对方言语气词的研究进行综述。北方方言区的研究中,吴继章分别对冀南方言中的语气词“着呢”和“也”“啊”进行了研究[26-27];张邱林研究了河南陕县方言语气助词“呀”构成的祈使句[28](P357-358)。他还提出陕县方言中的助词“曼”是陈述语气助词,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肯定而不是学界多认为的表疑问语气[29](P54-60)。

粤方言区的语气词研究较为集中,苏丽红发表了系列文章详细考察了二十个常用语气词单用于句末的情况[30-31],又专门撰文分析玉林话的是非问句[32](P21-27)。林华勇对广东廉江方言语气助词进行分类[33](P339-347),考察语气助词的语法化程度[34](P70-74)。与其他方言研究不同,语调与语气词之间的关系在该文中受到重视,实际上语调研究的引入对语气词的分类及其音高、句子的分类和部分特殊语气词用法等问题的研究较为重要,不容小觑。

吴方言区的语气词研究有描述单用于句末的、单用于句中表停顿的和语气词的连用[35](P314-323);有描写温州方言语气词“过”的用法[36](P182-187)。但是都是对各方言语气词的基本语义和功能进行描述,缺乏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闽方言区的语气词主要研究了海南文昌话和闽南话。文昌方言语气词主要研究在表达说话人态度、情感和行为意图中所采取的方式及其交际功能[37](P84-88);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呢”的研究,表现了对古汉语句法形式的一种继承[38](P158-168)。还有闽南话的语气词“呢”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的专门分析[39](P51-55)。

最后一个研究较为集中的方言区是湘方言区。从“咱”“啊”的音韵角度对邵阳方言语气词进行研究[40](P99-101),还有从轻重格的角度进行研究的[41](P47-49)。这两个研究点较为新颖,值得研究方言语气词的研究者进行借鉴。

以上五大方言区中语气词的研究从各个方面展开——方言语气系统、语音语调、句法、语义与语用等,研究也各有特色,其中注重功能的描写是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其独特性及与其他方言的差异。

(四)语气词的句法研究

在形式语言学框架下,语气词一般分析为标记词C,而且其在句法中的地位也较为重要。近期学界关注的热点为语气词的标句符问题。王珏在学界已有语气词标句符假设(由郑礼珊在1991年最早提出)和语调标句符假设[42](P59-63)两种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的标句符还有第三种假设即双标句符假设(将句调和语气词一并视为汉语句子的标句符)[43](P3-12)。但是就语调和语气词的辖域问题,学界并未达成共识,该双标句符假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进行讨论和验证。还有学者对于CHENG于1991年提出的“句子类型标示假定”进行质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整体的关于疑问语气的句法标示类型[44](P225-240)。

由此看来学界关于语气词的句法位置和辖域等问题还存在分歧,需要在形式语言学框架下,探讨出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句法分析假说并能在不同语言中得到检验。

(五)语气词的语义研究

郭红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句法限制、语义、表达等层面分析了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进行两个语气词的语义分析,研究面稍窄。同样的赵春利也利用该理论对语气词“吧”“嘛”“呗”进行了核心语义提取与验证、态度取向、句子功能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勾勒出它们的语义地图[45-47]。该系列论文的语料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把语气词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构建,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和模式(双向选择和语义地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气词的分析性不足、系统性不足和解释性不足的问题。

语气词的语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来对个别语气词“嘛”“呗”“吧”进行核心语义提取和绘制语义地图。是这一阶段学界主要采取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而不是采取以往的就语义论语义的方法,把研究目光投向了句法限制、语义、表达等各个层面,从而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语气系统的构建。

(六)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主观性、语用功能和情态。主观性反映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概念,又是一个历时概念。在语气词的语用研究部分,这里只是综述语气词主观化的共时方面的研究,其历时方面的研究则在以上溯源小节中的语法化部分得到体现。有学者从主观性这个角度切入对“了”的表意和功能特征进行分析[48](P10-18)。以“商务谈判话语语料库”中真实语料为例,试图寻找语气词研究模式——音义形结合,力求从类型学角度丰富主观性表达方法的研究,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49](P75-79)。

胡清国认为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为三点(句标记、完句功能、凸现情感)[50](P19-21)。我们认为这里把句末语气词的句标记功能划分入语用功能不如划入句法功能更为恰当。杜建鑫提炼出“嘛”的核心人际功能“强传信”和核心语篇功能“要求继续”,最后构建了其语用功能网络,为建立语气词的功能系统找到了一种研究思路[51](P147-149)。语气词“的话”可以用来标记三种话题,既对话题信息起到一个强化作用,又能对话题焦点进行调控;实际上“的话”的语用功能可以总结为主要用来标记和突显话题并兼表“委婉”语气[52](P31-35)。

在交际中,情态(modality)反映了说话人的态度、看法和观点,具有较复杂的意义。 近期有学者尝试引入语言哲学家HARE R M“语义三分”理论来解释情态“不和谐”和相应的评价意义“不和谐”现象[53](P26-29)。

语气词是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讲话人主观态度的表达标记和交际意向的表现手段。如何通过有形的语言来探索无形的内在交际目的,是以后语气词研究的一个重点。借助语料库研究不同语体中的语气词,也是一个较新的视角,可以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研究成果相互印证。

(七)语气词的语音研究

有学者认为北京话的基本功能语调除了高低两调外还有第三个调——甚低语调,该调具有显著的韵律特征,其主要功能是“求证”和“测度”[54](P10-15)。有学者对当代北京话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的音变进行了调查,从历时角度揭示了语气词“啊”的音变现象,对当代北京话前鼻音韵尾脱落情况进行了总结[55](P77-82)。为了合成系统所生成的语音更加自然,有学者试图构建一个对话语气韵律模型,值得语气词韵律研究进行借鉴[56](P658-663)。

关于语气词的语音研究,已经使用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个别语调、韵尾、音高、音强和音长等语音要素的研究。但是描写的范围比较有限,还是侧重于音高,对音长等的关注则较少。

二、存在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介绍并概述近十年来关于语气词的七个研究主题,已经对整个语气词研究热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总起来说,学界对于语气词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向深处挖掘的态势。通过引进西方一些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与手段,不少学者在语气词这个领域还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成绩永远是过去,语气词的研究背后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是要注意克服这些不足也就是难点,继续推进语气词的研究向纵深处发展。

第一,语气词研究系统的构建还未完成。语气词总起来说是属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但是学界对于其中的成员构成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并没有一个较为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语气词研究范畴。对于语气词的成员和范畴,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看法。而且方言语气词的研究与普通话语气词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方言语气词研究系统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在普通话语气词研究系统构建的基础上应该重视方言研究这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就目前来讲,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语气词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较为复杂和困难的工程,需要在各个语气词研究层面都较为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任重而道远。

第二,语气词研究的各个层面不均衡。研究较多的有语气词的溯源、方言中的语气词和语用这三个主题。第一个方面,学界绝大多数还是在考察单个语气词的源流、发展演变过程与语法化生成机制。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对大的方言区,甚至一些小的地方方言的语气词都有了很深入的分析。但是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孤立描写的缺点,没有把研究与整个汉语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到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三者结合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描写是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但是仅仅描写而不与整个汉语研究相结合,最后的结果就只能停留在描写的充分性阶段,而不能达到解释充分性的更深一步之阶段,就失去了语言研究的初衷。语气词的语用研究是近年来的关注点,学者们已经注意将语气词的研究与语境紧密结合,并且具有了全局观即把语气系统置于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中考察。但是研究素材上还是应多借鉴语料库中的鲜活语料,从而使得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尤其应该关注不同语体的语气词在语用层面上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其他几个层面研究还需深入,比如语气词语音研究中的韵律研究还较为薄弱,散见于各处,而且语音描写多局限于主观听感,缺乏利用实验的手段来进行科学的验证,也鲜见从整体上对语气词韵律特征进行分析。

第三,新理论引入略显不足。对比语言学和类型学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语气词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还不是很多,集中在汉英、汉韩日、汉日、汉德、汉俄、汉泰等几个国家。《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较好地解决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语气词的教学难点,尝试为留学生提供一定的规范用例[57]。但语气词类型学的研究更为少见,同一语系的语言都有语气词,不同语系的语言都有语气范畴,那么如何挖掘它们的共性或类型学特征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跨语言的研究往往能够发现很多同一语言内部所不能发现的新的研究点,从而提升普通语言学理论;相反的,从他种语言来观照汉语,在汉语内部所看不到的现象和规律就会浮现出来。

[1] 李小军.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2] 张德禄. 汉语语气系统的特点[J].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9(5).

[3] 王珏. 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界定标准[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4] 吴剑锋. 语气、功能与句类[J]. 外语学刊, 2016(2).

[5] 朱敏. 汉语人称与语气的选择性研究[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6] 叶琼. 现代汉语认识判断语气的体系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7] 徐晶凝. 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围确定[J]. 汉语学习, 2008(1).

[8] 史冠新. 现代汉语语气词界说[J]. 山东社会科学, 2008(10).

[9] 史冠新. 再论“了2”不是语气词[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2).

[10] 尹洪波. 语气及相关概念[J]. 江淮论坛, 2011(3).

[11] 郭攀,夏凤梅. 叹词、语气词分类方面存在着的问题[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5).

[12] 邵敬敏. 论语气词“啊”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暨方法论的反思[J]. 语言科学, 2012(6).

[13] 刘利,李小军. 汉语语气词历时演变的几个特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14] 王建军. 近代语气词“着”及相关祈使句的历史考察[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15] 刘利,李小军.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来源及衍生规律[J]. 汉语史学报, 2013(1).

[16] 王苗. 再论语气词“著(着)”的来源及相关问题[J]. 语言科学, 2015(5).

[17] 张小峰. 先秦汉语语气词“也”的语用功能分析[J]. 古汉语研究, 2008(1).

[18] 张立昌,秦洪武. 逆语法化研究——试论古代汉语句中语气词“也”演变的过程、条件及动因[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5).

[19] 李小军.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0] 华建光. 战国传世文献语气词研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21] 任晓彤. 元杂剧语气词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2] 翟燕.《聊斋俚曲》语气词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3] 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J]. 中国语文, 2007(3).

[24] 刘志远,刘顺.“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J]. 语文研究, 2012(1).

[25] 刘顺,潘文.“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J]. 语言科学, 2014(1).

[26] 吴继章,张子华.冀南方言中的语气词“着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

[27] 吴继章. 冀南方言助词“也”“啊”的共存与对立[J]. 汉语学报, 2016(2).

[28] 张邱林. 河南陕县方言表将然的语气助词“呀”构成的祈使句[J]. 中国语文, 2007(4).

[29] 张邱林. 陕县方言选择问句里的语气助词“曼”——兼论西北方言选择问句里的“曼”类助词[J].汉语学报, 2009(2).

[30] 苏丽红. 玉林话的语气词[J].汉语学报, 2011(1).

[31] 苏丽红. 玉林话的语气词(续)[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4).

[32] 苏丽红. 玉林话的是非问句[J].汉语学报, 2016(2).

[33] 林华勇. 广东廉江方言语气助词的功能和类别[J].方言, 2007(4).

[34] 林华勇,吴雪钰. 广东廉江粤语句末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叠加关系[J].方言, 2015(1).

[35] 徐娟娟. 江苏丹阳方言的语气词[J].方言, 2013(4).

[36] 杨苗苗,郑薏苡. 温州方言语气词“过”[J].方言, 2011(2).

[37] 柴俊星,孙丹. 海南文昌话语气词的功能表达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3).

[38] 林华东.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J].东南学术, 2007(5).

[39] 林天送,范莹. 闽南话的语气助词“呢”[J].汉语学报, 2011(1).

[40] 李小军. 邵阳方言语气词“咱”“啊”的鼻化别义[J].语言研究, 2012(4).

[41] 钟奇. 强语气、语气词对株洲话轻重格的影响[J].语言研究, 2015(4).

[42] 邓思颖. 汉语句类和语气的句法分析[J].汉语学报, 2010(1).

[43] 王珏. 汉语双标句符假设试说[J].汉语学习, 2013(1).

[44] 徐杰,王娟. “句子类型标示假定”与疑问语气的句法标示[J].语言科学, 2012(3).

[45] 赵春利,石定栩. “呗”的态度取向及其语义基础[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4).

[46] 赵春利,孙丽. 句末助词“吧”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J].中国语文, 2015(2).

[47] 赵春利,杨才英. 句末助词“嘛”的认知与情感的关联性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5).

[48] 何文彬.论语气助词“了”的主观性[J].语言研究, 2013(1).

[49] 谢群. 语气词的主观意义研究——语气词主观意义研究系列之一[J].外语学刊, 2015(6).

[50] 胡清国.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51] 杜建鑫,张卫国. 语气词“嘛”的用法及语用功能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5).

[52] 谢晓明,陈琳. “的话”的话题标记功能及相关问题讨论[J].语文研究, 2012(4).

[53] 徐玉臣. “语义三分论”:解开情态“不和谐”与评价意义“不和谐”现象的钥匙[J].外语教学, 2017(1).

[54] 贺阳,刘芳. 北京话甚低语调及其功能——兼论语气词“啊”“吧”的性质[J].语文研究, 2016(3).

[55] 金耀华. 当代北京话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音变的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2).

[56] 于剑,黄力行,陶建华. 汉语对话语气韵律建模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57] 齐沪扬. 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责任编辑铁晓娜]

LiteratureReviewofDomesticResearchonChineseModalParticlesoverthePastDecade

ZHANG Di1,2

(1.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 Kuala Lumpur 31900, Malaysia ;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theo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al particles also shows the trend of research, and scholars have made good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modal particles in the early perio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research themes of modal particle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rast of the modal system, the traceability of the modal particles, the modal particles in dialect, syntactic, semantic, pragmatic and phonological) in order to get an overall impression about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At last,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of the future study are given.

the modal particle; the system of modal particles; over the past decade; literature review

2017-06-06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儿童句末语气词获得研究”(项目编号:16CZWJ27);2016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资助。

张笛,拉曼大学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儿童语言获得、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H109

A

1009-1734(2017)09-0091-06

猜你喜欢
语气现代汉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方言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语气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