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
浅析企业公开招标水平的提升
杨秀清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贵州 贵阳 550004)
因利益驱动、制度漏洞等,资质买卖、围标串标、转包分包等影响企业正常公开招标秩序的行为还广泛存在,使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临较大风险,无法真正实现招投标制度的应有功用。需从加强思想教育、织密扎牢制度笼子、加大违规成本等方面予以完善,助力企业公开招标水平提升。
企业采购;公开招标;招标代理机构;供应商
公开招标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防范腐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然而,企业要通过公开招投标以选取到实力强、信誉好、货真价实、质价相当的供应商,不仅要完善企业自身管理,还要与招标代理机构、投标方等斗智斗勇,达成采购目的。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不秘”。招标信息、招标文件、投标信息、评标信息和中标信息等,被招标代理机构在向不该知晓的人透露。二是“不诚”。招标代理机构违背自己社会中介组织的中立属性,遇到招标人的“特殊意图”,就一味迎合,成为特殊交易的纽带,或与投标人串通一气,损害招标人利益。三是“不专”。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有的从业人员编制的招标文件漏洞百出,甚至连招投标程序都不熟悉,给招投标双方带来纠纷隐患等。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张冠李戴”。不具备投标条件的投标人,通过借用、冒用或买卖等方式,运用符合条件的投标人的资质参与投标。二是“以假乱真”。不具备投标条件的投标人,运用虚假资料,使自身满足投标各项条件,进而参加投标。其所提供的资料,需细致审查甚至需第三方帮助查证方能证实其虚假性。三是“合纵连横”。为达到中标目的,投标人之间相互勾结,在投标前或投标过程中围标串标。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五个。一是转包分包。供应商将中标项目转让或违法违约分解后转让给他人。二是以次充好。供应商降低履约标准,用质量较差甚至劣质标的代替质量较好的标的。三是以假充真。供应商以假冒的标的代替真实的标的,或为蒙混过关,提交虚假资料应付检查、调查等。四是以虚充实。供应商虚构项目、支出等,套取资金。五是短斤少两。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所生产产品的重量不足。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四个。一是把关不严。在采购中,不严格执行法纪,没有把好目录编制、计划申报、方式选择、招标代理机构抽取、招标文件编制、开标、评标、履约能力审查等关口。二是执行不力。在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违约情形处理等过程中,不认真负责,不严格履职甚至故意放松监督。三是内外勾结。在采购过程中,招标方的一些工作人员与投标方内外串通,使招标采购成为牟利的工具。四是领导的“倾向性”。有些领导“内心存贼”,爱“打招呼”,就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影响“客观公平公正”。
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评标不严。在评标现场,只是匆匆对照招标文件等打分,甚至还出现基本的计算错误,引起不必要的招标投诉。二是评标“不中”。有的评委在评标前就已被相关投标人收买,成为投标人的利益代言人,完全放弃自身“客观中立权威”的角色定位,容易留下隐患,给企业造成损失。三是评标“不秘”。对于自己因评标而掌握的相关信息,在尚未正式发布前,就向不应知悉的个人或组织透露,造成企业损失。有的评委甚至置企业权益与评标的公正严肃性于不顾,将此作为牟利的手段,触犯法纪。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为减少投入、增加收益,企业公开招标采购过程中,部分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供应商等,千方百计中标,再千方百计偷工减料,所图无非一个“钱”字。甚至有的采购方部分主体作为内应,内外联手,视规定如儿戏,以身试法,共同侵蚀企业合法权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些置法纪于不顾,甚至冒着失去自由的危险的不法之徒,何尝不是在损失另一种利益呢?
制度规定永远落后于社会实践,制度本身的漏洞无可避免。同时,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同样不可避免。公开招标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的执行主体、执行方式,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导致不同的执行结果。制度再完美,也永远不可能将铁了心要走歧途的人拉回制度的笼子之内。
公开招标采购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毕竟凤毛麟角,采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采购中参与者的经验、能力等差异较大,造成采购方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发现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二是责任心。有的采购方和招标代理机构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敷衍了事。对于采购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等,往往不愿探究或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敷衍塞责。
采购过程涉及企业内外,利益交错,较为复杂。有的投标人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大行违规违纪甚至违法之能事,有的投标人对招标人扬言“非买我的不可”,不买就要报复,甚至还对采购方工作人员进行人身恐吓等。
招真、招实、招好,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合法权益,是公开招标的目标所在。为实现公开招标比质比价等目的,防治投标前投标人买卖资质、投标中围标串标、中标后供应商转包分包等顽症,要牢牢把握以下六个抓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通过培训、集中学习、网络学习、自学等方式,运用教材、音像制品等媒介,加强对企业采购需求主体、组织主体、实施主体、监督主体、公开主体的教育,使公开招标规范管理、遵纪守法等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和企业的重要文化,成为“内心之贼”的“伏虎刀”,成为“内部之贼”的内心防线,时时念好规范管理、依法行为的“紧箍咒”,筑好“不想违规”的软防线。同时,要通过典型教育引领,将违规得不偿失、守纪受益讲清楚,营造时时讲规矩、处处讲规矩、事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公开招标顺利完成。
实现公开招标目的,在铲干净土壤的同时,还要织密扎牢制度的笼子。制度要清晰界定各主体的责任,执行者要严守采购运行中的关口节点。一是采购开始前,要把好采购目录编制、采购计划申报、招标代理机构选取、招标文件编制评审四关。未进目录不予采购;未进计划不予报销;招标代理机构一旦违规则立即取消代理资格;招标文件编制中可采取加大投标保证金数额、投标保证金现金转账等方式,对投标人形成有效约束。二是采购过程中,要把好招标文件的发布、投标报名、开标、评标、清标(工程项目)和履约能力审查(重大采购项目)、确定中标人、合同签订、合同履行九关。特别是在合同签订前,要全方位审核,防止漏项、标准变更、产地和价格调整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全面正确及时履行合同,实现合同目的。同时,可采取投标报名只在网上进行,降低线下串标围标概率。三是采购收尾阶段,要把好验收、支付两关,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没有考评的制度形同虚设。要实现公开招标目的,就要增加违规成本,形成“不敢违规”的强威慑。对内,针对把关不严、执行不力、内外勾结等行为,要严肃问责。对外,招标代理机构和评委存在“不秘”“不诚”“不专”等行为的,直接取消资格,并将其纳入招标代理机构和评委黑名单;造成损失的,依法追偿。投标人存在“张冠李戴”“以假乱真”“合纵连横”等行为的,直接取消其投标资格或中标候选人资格。供应商存在转包分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虚充实、短斤少两等行为的,直接取消其履约资格。对存在上述行为的投标人和供应商,将其纳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得参与本企业投标,对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要依法追偿。同时,将其违规信息以适当形式在企业内外公开。上述主体的违规行为,报请或移交内部相关部门处理;对于其犯罪线索,举报给司法机关以追究刑事责任。
采购涉及的点多面广,主体众多。要完成公开招标的任务,需要各方合力。一要向上要力。采购是企业支出的重要领域,没有领导的支持,公开招标的项目难以实现“真招实招”,更难以有效实现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维系企业健康运转的目标。领导干部要破“内心之贼”,最大限度地把主观不良意愿放弃,一切按规范和原则办事,不能打招呼;对履职的同志,要坚决支持,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二要向内聚力。企业内部,采购的需求者、组织者、实施者、监管者、公开者之间如果严守规矩、配合默契,公开招标就运行顺畅;反之,则运行不畅,且容易造成“假招”“虚招”,招标的结果甚至还不如不招。因此,管理者或工作人员要去“内部之贼”,坚持原则,克己奉公,不能内外勾结、谋取私利。三要向外借力。要加强与各级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的协调工作,用外力补自身“内力”之不足。同时,借助外力,尽可能完善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和评委等主体信息及产品、服务、工程等市场信息,提高研判准确率。
打铁必须自身硬。采购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采购的质价。在用企业规范制约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评委等外部主体的同时,培养锻炼一支精干的采购队伍更为迫切,这是实现公开招标目的、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提升采购质量的基本保障。一要提升忠诚度。要提升采购队伍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当“企业是我家”“与企业荣辱与共”等思想成为采购队伍的自觉行为操守时,才能尽可能减少不尽职尽责、不尽心尽力乃至泄密、损公肥私等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提升企业采购的整体水平。二要加强作风建设。要提高采购队伍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谋划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以好的作风引领采购活动和企业氛围。三要加强能力建设。要练就火眼金睛,增加知识和技能储备,有效识别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要练就“顺风耳”“千里眼”,学会从全局、从长远多角度看待采购对企业的影响。要练就“百炼钢”和“绕指柔”,对于采购中必须遵守的法、规、纪,要坚持到底,而对利长远、利全局的建议看法等,要兼收并蓄,汇众人之智、揉众人之力于采购,做到细致、精致、极致。要当好 “黑包公”“啄木鸟”等“角色”,忠于职守、敢唱黑脸,坚持原则、动真碰硬,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各有关部门严格按规矩办事,把制度挺在前面,让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是构建企业内部公开招标平台,实现采购业务在线运行。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整保留企业采购内部管理轨迹,防范徇私枉法。二是构建企业采购“黑名单”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法文件供应商、招标代理机构、评委、投标人等,纳入企业采购“黑名单”,并实现与法院、工商、环保、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使这些违法违规违纪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行为受限甚至寸步难行。三是构建企业采购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公开招标采购信息、财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信息等的集成,实现对公开招标所涉人、财、物等资源的精益管理。
公开招标作为企业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自身采购“货比多家、择优确定”夙愿的一种形式,关涉企业核心利益。然而,公开招标中,企业自身、招标代理机构、供应商、投标人等众多主体的能力素质、利益诉求及宏观制度环境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企业公开招标的质量。随着依法治企战略的实施、“黑名单”制度的逐步落实和对“权力寻租”行为惩处力度的加大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提升公开招标水平、充分运用公开招标实现降本增效、防治腐败等企业管理目标,营造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将会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战略选择。而提升企业公开招标水平,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责任编辑杨文忠)
[1] 翟元鑫. 企业招标采购管理与实践[J]. 中国招标, 2014(49):17-18.
[2] 银月.企业内部非招标采购管理常见风险与防控[J].财经界, 2015(11):170-171.
[3] 赵谨.论企业项目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6(10):159-160.
[4] 刘海军,刘晓冰.基于“双内控”型企业文化的采购管理研究 [J].企业管理,2016(1):119-123.
[5] 程军,潘俊宇.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2):35-36.
[6] 汪才华.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差异比较研究[J].招标与投标,2017(2):8-16.
[7] 苏晓林.国有企业采购招标工作管理中若干问题的浅析[J].低碳世界,2017(7):237-238.
[8] 鲜明平.企业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管理研究与运用[J].招标与投标,2017(7):48-50.
[9] 荆贵锁.理清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管、平台、实施三大主体定位 [J].中国政府采购,2017(1):31-32.
[10] 樊润林.企业招标程序标准化管理探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7-28.
Analysis on the Promotion of Enterprise Public Bidding Level
YANG Xiu-qing
(Guizhou Provincial Tobacco Monopoly Bureau, Guiyang 550004, China)
Because of the interest driven, loopholes in the system, the qualification trading, bid rigging, subcontract,the behavior that affect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public bidding is widespread, make enterprises face greater risks in the procurement process, cannot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the bidding system reall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s public bidding, we must be perfect from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crease the illegal cost, tie tight cag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Enterprise procurement; public bidding; bidding agencies; suppliers
F253.2
A
1008–2093(2017)05–0052–04
2017-08-20
杨秀清(1985―),男,贵州遵义人,政工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法、人力资源管理、农村法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