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园(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路径分析
□徐冬园(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体育强国口号的提出,使得我国未来在大众体育建设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尤其是在路径建设和目标发展方面必须要寻求和体育强国口号的一致性。本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让大众体育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让大众受益,这其实就是一种大众体育的民生化的建设,基于此背景,本文以辽宁省大众体育在实际发展进程中的民生化现状和未来发展途径作为研究的重点,详细论述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为更好的实现惠民体育、全民体育的稳定发展出谋划策。
辽宁省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惠民体育
民生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理念,民生和谐也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核心已经由早期的基本生活资料的物质获得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发展,而其中,体育发展和民生和谐的切合点越来越高,“民生体育”一词也适时而生。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引导下,把体育领域内的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一部分,把民生思想渗透到体育思想发展中,是推动大众体育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建国以来,辽宁省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出大省,更是体育强省,但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滞后,辽宁省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相对陈旧、发展理念创新不足,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辽宁省大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代不相符的不同问题。本文以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理念为引导,分析和讨论目前辽宁省在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同区域和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以求能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对策。
研究发现,体育与民生的结合一直贯穿于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而“民生体育”这一新的名词是我国体育界人士近3年才提出来的。有“发展体育,关照民生”、“让体育惠及民生”等的提法,频繁见于报端,但对其概念和内涵解释的较少,从民生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体育领域内的问题更是少见,对于大众体育民生化的研究则更少。而且,在我国,对民生体育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对民生体育及民生相关的体育现象进行研究,而不是“民生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成为普遍现象的更加深层次的研究。随着对体育民生的认识和对相关研究的深入,由于篇幅有限,在体育民生思想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也没有提及,大众体育民生化思想是通过什么形式及路径得以体现的也没有很好表述,这也正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在。
而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民生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与体育的关系、民生体育概念的界定等几个方面。却对大众体育民生化的路径选择、对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的发展趋势没有进行研究,而大众体育又是民生大计,我国大众体育要完成这个宏伟的民生建设,就必须走民生化的道路。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辽宁省作为我国体育大国战略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但在大众体育项目发展和大众体育民生化推进方面,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经济水平的停滞不前是原因之一,而大众体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则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以地域为基础,以项目为引导,形成辽宁省地域特色的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意义深远。
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研究不仅是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充分发挥群众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此作为研究的起点,重新审视了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结合全面发展对人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工作对繁荣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观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大众体育民生化的推进和建设不仅是辽宁省完成国家所提出的体育强国目标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把大众体育作为一个基本的民生工程在辽宁省内推广,可以更好的确保其自身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辅助条件,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适合辽宁省大众体育民生化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对当今最流行、最时尚能体现大众体育民生的体育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希望能通过此案例研究从不同的领域方面理论上去论证大众体育朝着民生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更是一个政府在体育方面建设的一个民生工程。
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的体育举国体制策略慢慢开始转移,大众体育的相关概念和具体发展策略也慢慢的成为时代的主潮流,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必须要以时代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真正实现大众体育的人文关怀和娱乐理念。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和大众体育民生化相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和“体育为大众”的相应思想,必须要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作为项目发展的切入点,保证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项目中;另外,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能够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系和最为现实以及最为直接的相关问题作为服务的关键所在,使大众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满足自己内心的实际需求。
大众体育的发展也要以能够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关键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辽宁省目前在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长远的规划,保证大众体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和后续性,真正的实现大众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质量和数量的相对统一和稳定,保证规模和结构的相对平衡,并使项目发展和效益获得能够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之下。
强化大众传媒的催化作用,使大众体育的发展能够形成民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循序渐进的文化推广范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借助互联网的作用,实现多媒体网络下的体育文化推广渠道,促使大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更多的群体去服务;另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大众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使参与到大众体育项目当中的人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大众体育在民生化发展之后所迸发出的人文价值。
结合辽宁省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动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是保证辽宁省大众体育能够在惠民体育政策下长久生存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路径就应该从不同方面入手,依照相对完善的路径建设来更好的实现娱乐性、团体性、社区型和俱乐部型四个方面的路径健身,从而涵盖整个的大众体育需求人群。
休闲娱乐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以求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为目标,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身体上得到一定活动的身心锻炼形式,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休闲型。
在娱乐休闲体育路径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将充分的去分析人们内心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要结合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兴趣和爱好,保证所建立起来的健身路径能够适应不同年龄段人们的锻炼喜好;另外,娱乐休闲路径的建设更应该满足大众体育自身所具备的参与性,要以市民相对比较聚集的广场为空间载体,使整个的锻炼形成常态化和稳定性,保证有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
单位体育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众性体育锻炼模式,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树立单位形象,促进单位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在单位内、行业内或特定区域内单位间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在单位团体型路径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团队的整体参与度为保证,要有目的的引导一个单位或者某几个单位形成参与群体,以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项目为群体参与内容,形成单位团队内的健身和锻炼的氛围;另外,单位团体型路径的建设要考虑到单位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应该将锻炼的手段更加简单化,保证参与项目能够更容易的实现;第三,要对单位员工进行监督,建立起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的常态化。
社区体育型的路径建设必须向体育、文化、娱乐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家庭体育为重点,注重老人与少儿体育,带动社区体育整体发展。
社区型体育健身路径的建设应该着重以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和内容拓宽为重要渠道。首先,在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方面,应该培养老年人的核心点,以此来形成对更多老年人锻炼人群的吸引,从而保证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另外一个方面,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专业的医疗保护,从而减少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和损害,保证在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俱乐部连锁经营的延伸及今后多元化发展必然会成为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俱乐部实际经营过程中,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和俱乐部的实际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如何更好的解决俱乐部型路径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更好的推动大众体育依附于民间俱乐部来发展,则是惠民体育在未来发展历程中应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辽宁省大众体育民生化发展和建设需要借助时代优势,依靠理论支撑,发挥资源共享,牢牢依靠政策引导,从而形成大众体育的持续化发展。目前,辽宁省体育民生化建设是由某个点逐步到面,由基础建设逐步到内涵建设,由物质建设逐步到精神享受建设的过程。辽宁省大众体育民生化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辽宁省目前的经济现状,要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大众体育民生化建设有多种路径组成,辽宁省大众体育的民生化发展必须要寻求几种模式间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的滋生出新路径,推动大众体育民生化的深入;最后,目前辽宁省大众体育民生化的发展路径既是以政府为主导,融入娱乐休闲、社区、单位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一种发展路径,符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这种路径可以解决政府许多的体育民生问题,从而可以促进政府加快我国大众体育的民生化。
[1]柳礼泉,肖冬梅.文化民生: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需要深切关注的领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
[2]蒋淑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
[3]胡惠芳,邹政.论孙中山的体育思想[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 (5).
[4]胡小明.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5]王婉珍.民生体育的战略要义和政策着力点[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5).
[6]林晓华.发展体育关注民生[J].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社会科学),2008,27(1).
G812
A
1006-8902-(2017)-08-SY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16DTY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