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芝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世界“汉语热”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①
王焕芝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汉语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推广
世界“汉语热”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共生机制,消减共生阻尼机制成为当下学者关注的焦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着诸如国家层面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挑战、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市场层面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以及华文中小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持华人族群的民族性,大马华社需要在文教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华文学校亟需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中国政府需进一步整合汉语国际教育与海外华文教育资源并构建两者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始于2005年,这项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战略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更是中国增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样,当前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带给海外华文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外华文教育遇到了中国培育提升自身软实力的东风;与此同时,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世界各国对华文也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关注;一些国家开始在国家教育体制内开办中文课程,并越来越关注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华文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②海外华文教育发轫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之特定环境,对外汉语教学则由国内向外辐射为开端。对外汉语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针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建立起来的。2004年孔子学院建立后,对外汉语的阵地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因此现在改称为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教学③本文将华侨华人住在国政府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开办的中文系及中文课程称为汉语教学(将汉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教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并相应地扩大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内涵。(丘进,2010:90、91)作为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及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国家在国民教育体制内开办的汉语教学皆是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而海外华文教育的实质更多地体现在海外华侨华人对自身族群身份认同的一种文化自觉④文化自觉性,强调作为具有文化属性的社会人,应当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谱系有清醒的认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具备相当的自主能力;既非随波逐流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非简单地固守文化传统,不与变化的环境进行与时俱进的对话,而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在透彻的文化考量之中,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因为母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外在适宜的客观环境而延绵不断。尽管海外华文教育历经沧海桑田,但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华文教育生存发展的环境窠臼,它依旧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不仅与国际关系、民族问题及住在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同音共律,而且也与华社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华人对保留自身民族性的诉求辅牙相倚。总体而言,当前世界“汉语热”背景下形成的三股力量影响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其一,来自中国政府的力量。中国政府希望整合汉语国际推广与海外华文教育的资源,提升中国软实力。其二,来自马来西亚政府的力量。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中国政府提供的汉语师资培训计划最终促使国内工具性需要取向的汉语教学能够取代价值性需要取向的华文教育,进而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其三,来自马来西亚华社的力量。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捍卫者——董教总,希望继续维护母语教育,保持好华人的民族性,并期望得到中国政府与大马政府的支持。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曾言:“在全世界海外侨胞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万多所华文学校,其中绝大多数为非正规教育。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已较好地与国家教育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完备、完整、规范的教育体系。马来西亚为在中华文化母体之外如何发展华文教育,以及如何处理华文教育和当地国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树立了一个范例。”①《裘援平:在马来西亚详述华文教育四种新态势》[EB].http://www.chinanews.com/hwjy/2013/07-04/ 5004853.shtml.这段话无疑强调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世界华文教育领域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但是大马华文教育前行的道路上始终暗流涌动,纷争不断。(曾毅平、朱庆洪,2014:5)当前国家层面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挑战、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市场层面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以及华文中小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等等问题已经成为悬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典范将何去何从?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同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又如何保持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教育形式的独立性?
面对疑问,本文将以近期马来西亚董总的文告与声明以及大马境内的报章教育新闻作为研究基础,对世界“汉语热”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遭遇的困境加以梳理与分析,希冀为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推广与海外华文教育的资源整合提供一些参考。
进入21世纪,华文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而不断获得提升,这成为激发马来西亚华人及当地友族学习华文热情的重要外因。截至2014年,在华文小学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已经高达15%。②教总调查报告:《2000年~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2015年1月9日。[EB]. http://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05&Itemid=258.华文独立中学学生人数保持连续12年增长,从2003年的52850人增至2015年的83042人,增长57%。③董总会务与咨询局资料与档案组整理:《华文独中学生人数逾八万》。2015年10月8日 [EB].https:// zhcn.facebook.com/dongzong/posts/455680014583245.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国际学院三所华文大专先后升格为大学学院。一系列数据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卓越成绩,但是成绩斐然的背后却是危机重重。总体而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依旧处于喜忧参半的境地。
2.1国家层面——文化与教育政策依旧介于同化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之间
从1957年独立建国以来,为了强化国民的公民意识、对国家的忠诚感以及社会凝聚力,大马政府始终坚持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马来文化统领其他族群文化,这种要求华人放弃族群语言与文化的强制性同化主义的做法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招致华人在文化与教育领域不同程度的抗争。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全球化以及“政府合法性与国家认同”的挑战,大马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也逐渐采取开明的态度,如在语言政策上大力强化英文的重要性,在私立教育领域允许创办国际学校及私立学校,适当放宽华人保持自己族群语言与文化的限制,从而形成文化上的多元。但是大马政府以及一些种族极端主义分子在文教领域并没有放弃最终的同化目标,即用一种语文、一种源流教育统领整个大马教育。如,近年来大马政府在《第九大马计划(2005~2010年)》和《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中推行强化国民学校政策,以此打造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许多政客和种族极端主义者也一再发表关闭华小和鼓吹单源流学校的言论,包括916大集会出现“关闭华小”的横幅、大马青年国会社会经济委员会建议政府落实单源流学校制度、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阿都华希建议落实单一源流学校体系以及新闻局进行单源流学校建议问卷调查等等。尽管华社抗争与反对的声音不断,但是大马政府依旧我行我素,在华文小学的发展经费、增建扩建及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刻意制造不平等,以便在教育实践中践行这项单元化的文教政策。同样在《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发展大蓝图》中,政府仍旧提倡国小为全民首选学校。未来大马华文教育是否还能保持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文教育形态取决于大马华社与政府的博弈。
2.2市场层面——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
2012年,大马政府取消了马来西亚人就读国际学校的入学限制,即允许国际学校(中学或小学)100%招收本国生(在2006年之前,只允许招收10%本地生,2006年后提高至40%)。换言之,国际学校可以与本地中、小学竞争招收更多的本地生源。根据大马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学校从2010年的57所激增至2013年的72所,学生人数则从19929人增加至38476人,在短短3年间学校增加15所,增幅达26.3%,学生人数增加18547人,涨幅高达93.1%。①《3年增15所,学生多93% 大马国际学校增长远超独中》,[马]《南洋商报》,2015年2月6日。[EB]. http://www.60malaysia.com/news/malaysia/39010.html.当前大马国际学校已高达99所,还有23所国际学校正处于筹建之中。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如今马来西亚国内的国际学校已设有华文班并开始招收新生。总体而言,国际学校在资金、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力量、课程国际化方面有着诸多优势。这导致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条件的家庭对国际学校“趋之若鹜”,纷纷选择送子女到非政府资助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一边是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的国际学校,一边是危在旦夕令人忧心忡忡的华文中小学。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而言,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家层面的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挑战,同时也要应对来自市场层面的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
2.3祖籍国层面——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问题
当前,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机构与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之间由于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在服务与办学区域、教学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分庭抗礼、各自为政”的局面也令人担忧。(陈旋波,2011:323)如,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合办的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主要以非华裔族群为主要教学对象,但是在运作过程中服务对象又局限于马来亚大学的非华裔学生;与此同时,马大孔院也缺乏与当地华社的互动,这些问题导致大马华社及当地社会对其缺乏认知,其推广中华文化的效果及影响力与最初预想相差甚远。具有良好华文基础的三所华文本科院校以及华文独中并没有成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合作方。诚然,过去新纪元学院以及马来西亚董总都曾表示过与孔子学院合作的意愿,但基于孔子学院浓厚的官方背景以及以保持华人民族性为目标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敏感性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合作意愿并没有付诸实施。
马来西亚政府自2008年起,每年保送“零起点”的马来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目前,这项计划已经开花结果,第一批到中国修读汉语的马来学生已在2012年毕业回国,并且于当年9月在怡保师范学院修读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KPLI),以考取教育专业文凭。这批马来学生受训的课程类别属于国小华文组,因此,毕业后会被派到国小执教华文,而不会到华小执教。②《大马政府派巫裔赴北京学汉语 首批学生已毕业回国》,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11日。[EB].http:// www.chinanews.com/hwjy/2012/12-11/4398172.shtml.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2014年,由北京市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与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针对马来西亚各大专院校的汉语教师及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汉语培训也在同步进行,首批在北京参加汉语培训的马来西亚学生日前已经考获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具备在中国或中国以外的中小学从事国际汉语教学资格。①《首批马来西亚学生考获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新华网,2014年8月11日。[EB].http://my.xinhuanet.com/ 2014-08/11/c_126857849.htm.同年,在中国访问的马来西亚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幕尤丁更是建议中国提供师资和专家在马来西亚的政府小学(国民小学)教授作为第三语言科目的中文科。但由于大马华社一小部分舆论把这项重视汉语教学的举措误认为是大马政府为实现国小成为全民首选学校的单元主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这项重视汉语教学的举措并没有博得大马华社的喝彩,相反,个别华社领袖对马来西亚政府准备从中国引进师资的做法反应冷淡。
2.4学校层面——华文小学与华文中学成就与危机并存②在马来西亚的语境中,一般“华文中学”是指《1961年教育法令》之前的华文中学。笔者认为,今天的华文独中也可以称为“华文中学”。由于国民型中学也开设一定数量的华文课,因此,本文将华文独中和国民型中学统称为“华文中学”一并论述。
据教总整理和发表的《2000~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统计,截至2014年,马来西亚全国各州共有1293所华文小学,学生数量为571315人。另外,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多达96%的华裔学生选择在华小就读,较2000年的92%增加了4%。③教总调查报告:《2000~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2015年1月9日。[EB]http: //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05&Itemid=258.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采用与国民小学、淡米尔小学同样的课程纲要,华文小学学生所接受的爱国价值观、国家原则同另外两种学校并无二致。在教学媒介语方面,华文小学经历了自2003年开始的英文教授数理科的教学媒介语改革运动,即第一阶段以“2-4-3”方案来学习数理科,第二阶段则以“6-2-3-2”方案来进行数理科的教学。④“2-4-3”方案,即华小一至三年级:英文2节;数学6节以华文教学、4节以英文教学;科学3节以华文教学、3节以英文教学。“6-2-3-2”方案,即在华小四至六年级:数学6节以华文教学,2节以英文教学;科学3节以华文教学,2节以英语教学。这项推行了近十年的教学媒介语改革运动因为无法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而在2012年宣告结束⑤2009年7月8日,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宣布内阁废除英语教数理政策的决定,各源流小学将从2012年开始分阶段恢复以母语教数理。中学方面,除了马来文教团体认为中六和预科班也必须以马来文教学以外,其他教育团体如教专、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全国校长职工会等都认为中学阶段不应取消英语教数理政策。。在国语教学方面,由于华小实行与国小同样的国文科课程和考试,这无疑增加了华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和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当前华文小学不仅面临教学媒介语去“华”化、微型华小关闭、增办华小困境、师资经费不足等问题,而且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学校的挑战。其中微型小学问题极为严重,2014年大马全国共有453所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于150人,其中有44所微型华小不足20人),占全国华小总数的35%,其中41所微型华小位于城市地区,其余412所则位于郊区⑥教总调查报告:《2000~2014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数目的演变与现况》,2015年1月9日。[EB].http:// web.j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05&Itemid=258.。
在大马的政治与教育拉锯战之下,目前华文独立中学正面临四大挑战,即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财政困境、承认统考文凭及增建分校等问题。《1961年教育法令》实施后,拒绝接受改制的中学申请成为私立华文中学,即今天的华文独立中学。目前,华文独中的学制为三三制,其课程大纲主要依据政府制定的法令来编写,大部分华文独中采用双轨制或多元制课程,即一般以统考(UEC)课程为主,兼顾政府考试课程①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简称统考(UEC)纯为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学生而设,是华文独中的内部统一考试,非公共考试。,抑或采用英文版的高中数理课本。教学媒介语主要是华文,马来文和英文也是其必修课。当前大马60所华文独中学生人数分布极为不均。学生人数少于300人的独中保持在15所,主要分布在砂拉越、沙巴两州。而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的独中多达14所,其中柔佛、雪兰莪地区占了10所。人数持续增长的大型华文独中不堪重负,面临着校舍严重不够、硬件设施不足、活动空间拥挤、师资比例失衡、班级管理等问题。②《3年增15所,学生多93%大马国际学校增长远超独中》,[马]《南洋商报》,2015年2月6日。[EB].http:// www.60malaysia.com/news/malaysia/39010.html.另外,由于大马政府坚持认为国内60所华文独中的课程纲要不符合《1996年教育法令》规定的国家课程纲要,这导致华文独中在分校开设、增建和扩建等方面寸步难行。在独中毕业生评价方面,大马政府更是“吝啬至极”。尽管华文独中统考文凭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大学和国内私立大学的认同和肯定,其中包括世界排名前200所大学里的82所顶尖大学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但是在马来西亚国内,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并未获政府承认,大部分独中未获政府的制度化拨款。与此同时,部分以双轨制为办学模式的华文独中面临着每年“流失”4%至37%统考生的挑战,这些独中生一般在高中二(17岁)参加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后,便放弃高中三的统考(UEC),以便尽早踏上升学之路。③《实行双轨制独中每年流失统考生》,[马]《中国报》,2015年10月12日。[EB].http://www.chinapress.com. my/node/623003.
目前马来西亚共有79所国民型中学④《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马来半岛原有的69所华文中学被改制为54所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中学以及放弃政府津贴的16所华文独立中学。,大约20%的大马华小毕业生升入这类学校,其毕业生是华教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国民型中学注重三语教育,并继续保持每周5节或7节的华文课传统,以此保留华校特征。为了更好地传承族群文化,有些学校甚至提出了要比独中更独中,比独中更有中华气息的办学目标。⑤如沙巴丹南中华国民型中学,因为向华社募款时被奚落为国民中学,校方愤而定下该目标,最终获得华社支持。但是大马《1996年教育法令》并未赋予国民型中学法定地位,⑥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中学区分为政府中学(SekolahMenengahKerajaan)及政府资助中学(SekolahMenengahBantuanKerajaan),国民型华文中学属于后者;但对外两者皆统称为国民中学(SekolahMenengahKebangsaan)。虽然教育部继续让改制国民型中学使用SMJK名称,却无法定地位,SMJK并不存于教育部,从而影响董事部处理事务。在缺乏董事会的监督下,不了解国民型中学操作模式的校长遵循教育部或教育局指示,导致学校开始变质,有些学校正处于“转型”为国民中学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国民型中学出现校长不谙华文、教师调配不公以及师资短缺等行政偏差。⑦比如教育部规定国民型中学每周可上5节华文课,然而,教育部却以每周3节华文课的算法来计算国民型中学华文课所需要的师资。另外也有一些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师被指派教导其他科目。如,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UPSI)中文教育系是培养国民中学及国民型中学华文科师资的摇篮,但在2010~2015年,该校只录取了157名中文组新生,数量不足以及调派问题导致中学华文科师资面临断层危机。⑧教总主席王超群指出,当前国民型华文中学缺少150名华文科教师,主要原因是由于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毕业的102名学员,至今未被调派到中学执教。具体参见《国中华文教师恐断层》,[马]《星洲日报》,2016年7月31日。
长期以来,语言与教育问题始终困扰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及华人家长。这些问题的抉择将对下一代的文化认同及社会流动造成重要影响。作为马来西亚人,华人必须学习作为国语的马来语,但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以及跨国的生存能力,英语又是其必修语言。与此同时,出于对文化认同以及华文经济价值提升的考量,学习华文又是华人家长对子女的一项重要要求。对这三种语言孰轻孰重的拿捏成为华人为子女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纵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遭遇的各种困境,我们不禁思考:为保持华人民族性、传承华族文化而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体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究竟还能走多远?中国的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应该如何兼顾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的派送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的行为是不是“温水煮青蛙”?坚持“维护母语教育,保持华人民族性”的华文教育在应对困境与挑战的过程中该做出哪些抉择?
3.1宽松的文教政策空间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如何处理好多族群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始终是多族群社会国家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尽管国际大气候和氛围走向自由民主、多元开放,但是从《1956年拉萨报告书》到《2013~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可以发现,受马来中心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一种源流学校”的政治思想影响的单元主义文教政策依旧是大马政府处理华文教育问题的主要基调。大马政府希望通过在国民小学开设汉语班来达成国民学校成为华裔学生首选学校的目标。但是马来西亚华社认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不是多元社会建构国家认同的充分必要条件,国家认同的建构无需取消原有族群的文化认同,建立一种公民之间的政治和社会联系纽带才是解决问题的应有之道。在服从宪法和法律以及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全体公民都可以享有宗教、语言和文化的自由,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王建娥,2013:1-10)虽然近年来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已死的言论弥漫在欧洲社会,但是多元文化的存在并不是造成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紧张张力的根本原因,包容差异、化解张力的制度机制缺失才是其根源。大马华社需要同其他非华裔族群团结起来,呼吁政府抛开族群身份,从公民个体的视角来建构一种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公民认同,从国家发展以及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慎重公平对待各源流教育,真正实现文化上的多元。
3.2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原生动力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华社为保持族群母语与文化而进行的抗争与坚守,而最终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在于华文中小学自身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提升教育质量将成为华文学校战胜国民学校以及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并获得一席之地的制胜法宝。因此,华文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方面推行改革,吸取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教育改革经验,建立严格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宗世海,2010:9)特别是作为华人民族语文教育的典型——华文独立中学,更是亟需以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提出的《独中教改纲领》作为改革蓝本,在教育使命与办学方针、组织与管理、课程与考试、师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华裔青年选择就读。华文教师教育作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具有碎片化特征以及住在国政府责任缺失等问题,海外华文教师教育问题依旧严峻。(贾益民,2013:5)大马华文本科院校可以与中国大陆、台湾等高校以及孔子学院开展合作办学,以培养教育硕士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方式提升华文师资队伍的学历及专业化水准。
3.3对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未来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中国政府需要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与华社精英的作用,在海外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和华文教育机构之间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从教育需求、政策支持、组织交流及社区关系等维度共同剖析孔子学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加强与马来西亚董总、教总的沟通与交流,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共生机制,消减共生阻尼机制。当前,东南亚国家共有5所华文教育机构参与共建了孔子课堂①泰国的合艾国光中学孔子课堂、明满学校孔子课堂、彭世洛醒民公立学校孔子课堂,缅甸的福庆语言电脑学校孔子课堂、福星语言电脑学苑孔子课堂。,这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机构与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合作提供了参考。孔子学院在马来西亚的推广具有特殊性,不能单纯考虑向非华裔传授汉语,要进一步考虑与马来西亚三所华文大学合作,将华裔和非华裔作为共同的传播对象,提高中文系的办学质量与办学层次;同时与华文独中合作开设孔子课堂,丰富华文独中的中华文化氛围,推动教材开发,并加强工具性需要取向与价值性需要取向的融会贯通。这些构想实现的前提是必须淡化这种合作的官方色彩,即我国政府必须转变对孔子学院“划桨”式的治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消除当地政府及马来人对这种合作的猜疑。(严晓鹏,2014:144、145)其次,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华文教育基金会、华文教育基地等民间组织需加强与大马华文教育机构的联系,了解大马华文教育的实然状态,不能顾此失彼,尽量做到统筹兼顾。在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同时,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与董教总共同开发本土化华文教材、提供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端培训,输送高素质的教育培训专家。最后,继续深入开展“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以及“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等文化活动,让大马华裔新生代多接触祖籍国,感受具有中华特质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使其自觉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以及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参与者。
3.4制度化解决华文小学与华文中学发展问题是未来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在宽松的文教政策之下争取大马政府对华文教育的制度化支持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如,对国民型华文小学制度化公平合理的拨款,包括全部行政和发展开销,并把软硬体建设计划和经费拨款纳入大马计划和财政预算是华文小学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制度化拨地增建华文小学,制度化解决华文小学师资短缺与不具有华文资格师资问题以及为华文小学开设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前教育班和特殊教育班、明确华文小学高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华文资格等也是华文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继续努力争取政府对华文独中文凭的承认,并将其作为就读国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以及在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的录取资格,制度化解决政府为华文独中拨款,颁发奖学金予华文独中统考优秀生,并争取政府对合理增建华文独中诉求的支持等是华文独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此外,大马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需团结华社力量继续争取恢复国民型中学在大马的法定地位,并通过复办大学毕业生文凭课程(DPLI)①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曾经于2007至2009年连续开办了3届该课程的中文组,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拉曼大学等中文系毕业生再经过一年的培训,可以获得到国民中学及国民型中学执教华文课的资格。来协助解决国民型中学华文科师资长期不足问题。国民型中学毕业生是华教师资的主要来源,只有发挥其功能培育更多华文师资,才能解决整个大马华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进而促进华文教育进入良性发展态势。
陈旋波2011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在世界“汉语热”背景下的境遇[A].载丘进(主编),华侨华人蓝皮书之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Chen Xuanbo2011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in the context of“Chinese fever”in the world[A].in Qiu Jin(ed.),Annual Report on Overseas Chinese Study(2011)[C].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贾益民2013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与方向[J].华文教学与研究(2).//Jia Yimin2013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J].TCSOL Studies(2).
丘 进2010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之异同[J].教育研究(6).//Qiu Jin2010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Educational Research(6).
王建娥2013多元文化主义观念和实践的再审视[J].世界民族(4).//Wang Jian'e2013Re-examination of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multiculturalism[J]. 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4).
严晓鹏2014孔子学院与华文学校发展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Yan Xiaopeng 2014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School[M].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曾毅平,朱庆洪2014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研究——“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文教学与研究(1).//Zeng Yiping&Zhu Qinghong2014 O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A review of“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J].TCSOL Studies(1).
宗世海2010简论海外华文教学的质量及其控制——以美国和东南亚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4).//Zong Shihai2010On quality and its control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Taking American and Southeast Asia as examples[J].TCSOL Studies(4).
Key words:“Chinese fever”;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international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c IPCL)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Chinese fever”in the world,man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ymbiotic mechanism between organization of IPCL an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and to reduce the symbiotic damping mechanisms.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face many problems,such as centralized educational policy challenges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lack of normaliz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organization of IPCL an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international schools fierce competition from market level,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ity of ethnic Chinese,Chinese communities in Malaysia need to strive for greater living space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olicy,Chinese schools need to promote education reform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The Chinese government needs to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and construct the normaliz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责任编辑 匡小荣】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in the Context of“Chinese Fever”in the World
Wang Huanzhi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China)
G749;H195
A
1674-8174(2017)02-0010-08
2015-12-25
王焕芝(1975-),女,辽宁沈阳人,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电子邮箱:huanzhi786@163.com。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研究”(16ZDA220)//Major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Foundation:“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16ZDA220);2016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视阈下东南亚华裔新生代文化传承及对中国认知比较研究”(2016C02)//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Project of Quanzhou in 2016:“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ultural Heritage and Perception of China of Chinese New Gen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from‘B&R’”(2016C02)
①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的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