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沈艳军,周文凯,卢亚霞
(三峡大学期刊社,湖北 宜昌 443002)
全媒体出版时代科技期刊提高传播力的途径探讨
张 莉,沈艳军,周文凯,卢亚霞
(三峡大学期刊社,湖北 宜昌 443002)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全媒体出版发展势头强劲,但对刊载最新科研成果传播先进技术的科技期刊而言,虽已有一部分对全媒体出版加以关注,但其应用却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并侧重从传播方式阐述了科技期刊在全媒体出版时代,应转变思维,积极应对,利用多种途径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全面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数字化,然后对期刊的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进行元数据标引后利用互联网做最广泛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纸媒、自建网站、大型数据库、开放获取、在线优先出版等;注重发展移动出版、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对特定作者读者群进行精准推送;采用各种媒介形式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扩大期刊的国内外显示度,最终使期刊内容传播及影响最大化。
全媒体出版;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力
以网络和数字出版为代表的多种数字出版方式相融合的新型出版方式——全媒体出版,正在迅速改写传统出版业的传播内容和运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出版业的创造性和传播力。全媒体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来传输的新的传播形态,是一种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的大的报道体系[1-2]。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全媒体出版发展势头强劲,但对刊载最新科研成果传播先进技术的科技期刊而言,虽已有一部分对全媒体出版加以关注,但其应用却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献[3]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在网站建设、主要全文数据库上网情况、开放获取(OA)出版、新媒体应用等数字出版转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加工有待深化;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有待强化;可持续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尚未建立等。
全媒体出版时代的来临,不仅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样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办刊人应牢牢抓住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契机,积极开拓互联网思维,使期刊内容传播及影响最大化。本文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并侧重从传播方式来阐述全媒体出版时代科技期刊的应对策略,以与同行交流。
科技期刊办刊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具有的链接、关联、互动与搜索的功能,将传统的仅关注印刷版期刊的生产逐渐转变到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数字化内容的有效生产上来。
1.1原始内容生产
1.1.1 选题策划组稿阶段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全文加入了3个主要数据库,即“ 中国知网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万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维普”(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还有一些加入了相关综合或专业性期刊网,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龙源期刊网”、“读览天下”、“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中国地学期刊网”等;还有为数不多的期刊与国外网络出版平台有合作,如Springer,Elsevier,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联合会(IEEE), Wiley-Blackwell,Taylor&Francis等。因此,编辑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即利用这些网络数据库平台的热点搜索功能进行选题策划,还可以利用平台上的统计分析功能,获取年度影响因子、同领域期刊排名等重要统计数据,调整发展策略。另外,还可以方便地检索某一时间段期刊发表文章的关键词、作者及作者单位等信息,进行期刊的主题分析、作者群分析,对把握选题组稿方向及加强作者队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1.1.2 审稿退修阶段 实现期刊出版和编辑办公数字化,具备与用户互动的网络传播特性,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创建期刊网站或建立远程采编系统平台。它不仅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期刊的窗口,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能够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远程编辑”、“在线查稿”等功能。从而缩短稿件处理周期,有利于最新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同时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形象。
1.1.3 编辑加工阶段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要提高论文的显示度并同时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就必须对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深加工。因为目前海量的论文存取数据库涉及的搜索选项都是这些部分。因此,在编辑加工阶段,首先要凝练论文的标题,最大限度地呈现关键信息;其次要加大摘要的信息量,明确表示出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确保将作者的工作内容、创新性成果、重要结论交代清楚;关键词是对表达论文标题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的关键性词语,选取应遵循简洁、有序的原则;参考文献是是论文内容的延伸,要做到正确合理引用,文献标准规范。
1.2对原始内容的数字化深化加工
为适应不同的阅读终端(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多样的阅读内容 (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面向不同载体、不同读者,需要对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进行元数据标引,从而实现内容的动态出版。有条件有能力的期刊还可考虑开展语义出版。语义出版是基于语义技术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出版,是数字出版的高级形态。可通过语义标记丰富文章表现形式,增强文章交互性,改进出版流程。目前针对硬件条件还不是很成熟的编辑部,制作HTML目录和深化优化PDF文件的可操作性比较大[4~5]。文献[4]介绍了以每期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制作一张单期目录的网页或HTML文件,目录里每篇文章都能通过题目等信息直接链接到该文的网页以便更深入了解该文的详细内容,配以期刊其他宣传素材,以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等形式发送给作者、读者等客户,客户能在网页或HTML文件上直观浏览期刊最新发表文章及期刊动态。文献[5]从转换为可检索式PDF、创建目录书签、嵌入水印、添加链接、改善视觉效果等方面入手,介绍了PDF文件的深度优化方法,以增强PDF的视觉效果、阅读功能和交互性。
期刊全媒体出版的多种形式各具优势:纸质媒体阅读舒适性最大,仍是读者公认的最权威的媒体;网络版和电子期刊完美地结合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表现能力最佳;网络版和手机版的传播速度最快,几乎可以达到编辑出版与传播发行同步[6],传播时效性最快,还可实现实时的互动交流,方便快捷,因而交互性最好,覆盖域也最广。因此,期刊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通过全媒体的出版方式来打造期刊的竞争力。以下将从出版发布、推广宣传、读者互动三个环节入手,阐述科技期刊如何充分利用全媒体和新技术,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1出版发布环节
2.1.1 保持纸媒出版 由于纸质阅读的权威性和舒适性仍具有生命力,因此编辑仍需从封面、目次、栏目的编排设计,卷首语、编者按、专家点评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劳动。如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应该具有个性特色,以便吸引读者眼球;打造自身的品牌栏目,利用栏目主持人形式,并增加栏目的宣传资料、强化和丰富“编辑立言”,提升栏目的品味,拉近刊物与读者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广告实现双赢,一流的科技期刊品牌是一流信息与产品广告发布最好的选择;通过邮局订阅,各图书馆、资料室、同行交换、赠送等方式将纸质刊物以最快的速度送达读者手中。
2.1.2 加强网络出版 加强网络出版的方法有:自建网站、加入大型数据库、开放获取、在线优先出版等。
1)自建期刊网站 建立自身网站,在网站进行论文网络预览、优先出版,建立论坛等,通过多种方式为作者、读者、编者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的学术、学会网站建立链接,可能的情况下延伸到国外免费数据库或期刊链接。提供免费阅读的开放式访问,推出形式多样的网络版,移动版,从而延伸传统期刊的出版方式。
2)加入大型数据库 通过大型数据库将期刊内容全文上网,快速将内容传播出去。目前国内大型数据库平台服务也不断对数字出版模式进行探索,如中国知网已推出“手机知网”的应用客户端,提供了上万种期刊、报纸等内容的个性订阅,以及各类专题知识定制、行业情报推送、文档阅读管理、亿万种文献资源快速定制等,科技期刊也可以以此为借鉴,进行合作整合,将期刊内容推广到移动终端上去。
3)开放获取(OA)出版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分为金色OA和绿色OA,前者由作者或机构付费,出版商出版,后者由作者或机构公开存档。开放获取出版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检索、阅读、下载论文,是一个使科学研究成果能够通过互联网自由快速传播的运动。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己由“订阅”转变为“OA" ,例如Elsevier和Springer等已相继在其网络出版平台上发布了不少的OA期刊。目前国内OA期刊的上网形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5种:利用自建网站上网;期刊联合OA出版;依托学科信息网上网;在国外出版商网络平台上网;在百度文库等公共文档在线分享平台注册机构认证,在没有版权冲突的前提下上网。建议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可考虑实现OA出版。
4)在线优先出版 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即为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凡已被编辑部定稿录用,并经编辑编校后己达到正式出版水平的论文,在正式印刷出版前,均可在网络上在线优先发表。可以单篇定稿出版、也可整期定稿出版。它的特点是规范、合法、灵活、快捷。优势也很明显:保有作者科研成果发布的时效性,实现快速传播,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因此,科技期刊需对数字优先出版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作者—出版机构—读者”和“作者通过个人自助优先出版平台将手稿优先发表于数字交流平台“这两种优先出版模式。第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Nature的AOP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Science的Express , Elsevier的Online First。他们主要在本刊网站上提前发表审定的单篇文章或整期文章。大大提高了文献网上出版的速度和效率。第二种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国的SSR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社会科学研究网),人们可以把自己未发表或已发表论文发布到网络上,让作者和读者第一时间进行交流。而国内的优先出版起步较晚,杂志社可以直接利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平台”为自己的优先出版服务。但对于有能力的期刊社可尝试自建平台,这样可以更有效地缩短出版时滞,更直接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刊物,提升影响力。
2.1.3 发展移动出版 浅阅读内容是深阅读的浓缩,能体现论文特色的浅阅读元素有论文的题名、摘要、关键词,还有编辑“立言”,如“创刊词”“刊首语”“编者按”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精心加工和提炼,使内容更加精细化,以适应读者浅阅读习惯,并通过这些浅阅读的信息,吸引读者进入深阅读。文字和图片是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表现形式,应注重文字和图片的细节,加强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如版式设计简洁明了,层次分明,清晰流畅。
及时推送浅阅读信息,将这些浅阅读信息发布到期刊官方主页、博客、微博或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上,并为读者提供深阅读的链接地址。一方面,期刊通过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纸刊、会议等平台推广微信二维码,用户扫描即可关注;另一方面,微信获得不同用户关注,通过转发再转发,可使关注人数不断增长,形成良好循环。
2.2推广宣传环节
传播过程中的推广宣传对期刊的品牌形象及影响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建设期刊网站信息发布平台、利用网络数据库宣传、社交媒体宣传、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加强检索和搜索、人际宣传等。
2.2.1 建设期刊网站信息发布平台 期刊网站应与纸质版期刊保持一致的设计策划风格和形象,以相互宣传,相互依托。网站的内容要凸显编辑的创造性劳动,通过设置导读、重点内容介绍、下期重点预告、全年重点内容盘点等栏目向读者介绍栏目特点,推荐重点栏目和重点文章,引导读者阅读,以降低网络数据库出版带来的出版碎片化的影响。
2.2.2 利用大型网络数据库 加入大型网络数据库,充分利用它的信息服务平台,宣传介绍期刊,发布征稿及订阅信息;利用动态信息发布功能,及时发布热点导读以引导读者阅读重点、发布科技新闻、以及本行业的最新信息。
2.2.3 社交媒体宣传 社交媒体宣传主要指利用电子邮件、QQ、QQ群、期刊APP客户端、微博、微信、微信群等进行期刊宣传。利用微博微信形成自媒体读者圈,并利用圈的效应进行分享、转发、转载等功能,实现多媒介的融合,使得期刊信息内容得到快速的传播。
2.2.4 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加强检索和搜索 为每篇录用的文章分配DOI号,确保全球唯一性,以尽快地被检索;确保期刊能被知名搜索引擎所检索到,如百度,Google Scholar ,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等。一些经济条件宽欲的期刊社(编辑部),可以考虑付费购买在这些搜索引擎的排名,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2.2.5 人际宣传 1)积极加入各种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平台,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可加强期刊的交流和成果的推广;2)参与各种评刊活动,各类的评选结果对期刊也可产生较大的宣传效果;3)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各种论坛,邀请专家讲座,通过与审稿专家的良好合作关系,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资讯提高自身知名度。
2.3读者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包括与作者读者互动、收集作者读者反馈、分析作者读者数据等,有利于学术期刊对传播效果的评估。
2.3.1 通过微博微信创新读者服务 编辑除了在自建网站用在线讨论、留言信箱等方式实现与作者读者的互动,还可以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如可利用微博的140字限制发布学术信息,关注学术动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策划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7]。开通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读者自媒体读者圈,有利于期刊信息的传播、读者数量的发展和宣传效果的扩大[8]。公众号可以通过消息回复、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形式与用户产生互动。微信编辑可以在线上征集用户问题,线下邀约专家答疑,提供贴心的服务。还可以将最新目录在纸刊出版日前后上传,征集用户反馈,然后将用户感兴趣的文章通过图文消息发布。从而把握作者和读者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于期刊相对准确的栏目策划。
2.3.2 对特定作者读者群进行精准推送 大数据时代下,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在分析核心作者群、挖掘作者读者阅读习惯的基础上,为该类特定人群进行邮件精准推送,提供点对点的服务。编辑首先要做好作者与读者的分析管理工作。具体实现方式如下:可以通过查询网络数据库或来稿登记中的作者信息,分析核心作者及核心投稿机构,建立作者资料库;通过查询邮局订阅记录、联合征订记录建立读者资料库,并进行动态添加管理。然后精心策划主动推送的内容,包括刊物的学术内容特色及选题组稿特点、权威的专业会议、行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信息,使之与受众人群的专业需求达到最大的契合。最后,编辑就可以定期地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向目标人群推送信息,提供主动服务。
科技期刊办刊人应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牢牢抓住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契机,积极开拓互联网思维,全面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对期刊的数字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进行元数据标引后利用互联网做最广泛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纸媒、自建网站、大型数据库、开放获取、在线优先出版等;注重发展移动出版、使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对特定作者读者群进行精准推送;采用各种媒介形式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扩大期刊的国内外显示度,最终使期刊内容传播及影响最大化。
[1]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刘光牛.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 (4):81~87.
[2]彭 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7):18~21.
[3]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345.
[4]廖光勇,李 春,沈 颖,等.电子目录对科技期刊的宣传与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5~1498.
[5]王 影,韩 璐,何 真.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PD文件的深度优化[J].出版发行研究,2014(12):64~66.
[6]肖 军,韩筱旭,谢艳丽.浅析期刊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探索与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3 (3):78~78.
[7]温优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学术期刊的微博经营与管理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4(13):66~68.
[8]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65~71.
G231
A
2096-3149(2017)03- 0066-05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3.012
2016—02—18
张莉(1982—),女,副编审,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出版编辑学,电力系统负荷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