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莉,毕 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
——以湖北黄冈为例
姜莉莉,毕 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将信息化教学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湖北黄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例,提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课程的建设内容分为整体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具体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南、微课、案例集、作业、实训指导、自测题等。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多渠道讨论、多形式讲授、参观实践、多元化评价、全方位跟踪服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农民培育课程网站,形成终身学习机制,获得了良好的培育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信息化教学
新型职业农民指以农业服务、农业经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农业技能、生产技能、科学文化素质达标的一种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党和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学习资源建设、协作学习活动设计[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为顺应社会发展,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信息化,培养新时代新农民,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开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搭建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网络课程并推广使用,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农民培育质量。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将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途径,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2]。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背景下,实施信息化教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实施信息化教学,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虚拟网络教学环境,推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有利于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我国农业信息化[3]。
现代社会对农民素质有新要求,新型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含义是要求农民有能力读科学文化的书、有科学意识、有法律意识。懂技术的含义是要求农民要熟练掌握不少于一项生产必须的科学技术技能与知识。会经营的含义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有合理支配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进行生产、并有效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
通过对农民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经营技能的同时,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为农民提升素质、增长见识、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提供帮助。
(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农民培育课程时间仅15天,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知识的教学需要合理选取课程内容,注重学员的职业成长。课程内容的选定既要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文件的规定,又要贴近黄冈市农业发展现状,且满足产业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主要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包括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与能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实用法律知识讲座、资金筹集与成本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视培训专业的不同,有不同安排。如牲猪养殖专业开设猪的人工授精、猪的呼吸道疾病、猪场疫病防治新技术等课程;蔬菜种植专业开设现代设施园艺、食用菌生产实用技术、蔬菜设施栽培与蔬菜育苗、蔬菜生产新模式新技术、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茄果类蔬菜生产技术、有机蔬菜生产等。
农民学员的文化素养水平总体不高,信息素养的水平低,信息化平台应用程度不高[4],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农民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在课程内容中多插入图片、案例和时事,减少文字罗列,既保证课程内容有足够的信息量,又能便于农民学员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以农民学员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
媒体资源作为农民培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建设与利用,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也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要精心设计制作多种媒体资源,打好教学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信息化资源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南、微课、案例集、作业、实训指导、自测题等,资源类型涵盖文档、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以信息化资源为基础,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开设了文件精神、相关政策、课程概要信息、学习指南、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实训指导、课程作业、课程考试、教学评价、微课视频、创业指导、学员创业计划、学习交流、优秀学员和投票等栏目。
信息化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设计和组织,变学员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对参训农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内容的立体式培育,主要是利用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发布信息、开展讨论、共享课程资源;利用电话、微信为农户提供咨询等。将信息化教学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视频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相结合,达到提高培育效果的目的。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一)多渠道参与讨论
首先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经营、技术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以了解学员关心的问题及现有知识水平,确定培育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在讨论环节,要调动农民积极发言,加强教学互动,增强学员学习主动性。授课时使用方言与学员进行交流,可以拉近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员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讨论环节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除现场讨论外,还可在课程网站、微信群等平台上展开。
(二)多种形式讲授
教师根据培育的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提升技术和综合素质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在现场课堂上组织教师对学员进行生产技术的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并解决他们反馈的实际问题。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理论讲解实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利于学员的理解学习。
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对学员开展在线教学和网上辅导。对现场教学进行全程录像,将授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源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让农民学员可反复观看。教师在课程网站、微信群等平台上解答学员疑问,提供学习辅导。参训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参差不齐,培训组织难度大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6],通过信息化教学,提供个性化辅导对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大帮助。
(三)参观实践
参观实践属于体验式学习,通过实地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主动应用等体验式学习,能促使职业农民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7]。
根据农民培育学习的专业确定参观考察地点与实践实习内容,例如水产养殖专业参观团风县百容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浠水县春秋水产专业合作社、黄州区南湖水产生产基地。实践标准化鱼池的建设,学习花白鲢、武昌鱼、黄鳝、泥鳅、鳜鱼等十来种鱼类的繁育与生产,现场观摩现代化鱼池管理技术的应用。
选择参观地点时还可考虑往期学员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往期学员的现身说法,可增强当期学员的切身体会,提高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四)多元化评价
学业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然手段,也是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决策的依据。在农民培育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学员自评、教师考评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学员在评价成绩合格后方能获得结业证书,表现良好的学员可以获得“优秀学员”的称号。
(五)全方位跟踪服务
以现场跟踪、电话跟踪、微信跟踪、互联网跟踪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多途径、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对住址相对集中的学员坚持上门服务,田间地头指导,实地了解学员的产业发展情况,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技术指导,帮助制订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技术应用方案。用好电话、微信群、互联网等资讯工具,全面覆盖所有学员,开展远程诊断跟踪服务。建立起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平台,随时为学员提供行业信息和各项服务。对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线直接给予准确及时的指导。
通过跟踪服务,一方面为学员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也可完成信息调研。深入了解农民情况,搜集各产业的发展数据;收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为继续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校内推广
1.针对授课教师的推广
建立授课教师讨论群,及时发布培育课程的相关安排,发布课程网站网址、课程网站的建设进度和使用情况。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使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网站的使用方法,能在课程网站上完成布置作业、发布讨论话题等任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针对培育学员的推广
设计宣传单,向学员介绍课程网站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员进行计算机操作、手机操作培训,确保学员能够具备信息化接受能力。设计教学互评模式,要求学员要在课程网站上进行投票、评价教学效果并完成作业和考核,促进学员使用课程网站。同时在学员的学习指南、结业证书上加印课程网站的二维码和网址,方便学员登录课程网站。
(二)校外推广
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调研等方式,了解农民需求,做好本培育课程的校外推广。组织教师到黄冈市各县市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信息,宣传招生。组织教师团队,电话联络往期学员,咨询农民感兴趣的内容,请他们在当地帮助宣传本培育课程。通过县市农业局,向当地农民介绍我们的培育课程。通过在《黄冈日报》、湖北省农业厅网站等媒体上发表新闻,提高本培育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员通过填写反馈表,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提出对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通过填写授课反思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教师和学员的意见,充分考虑学员对课程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最终使课程内容设计合理,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打造出优质的培育课程。
通过农民培育课程网站这个桥梁,形成终身学习机制,学员可以永久免费享有教学平台中的课件、视频、专家咨询等资源,边工作边学习,不断学习,不断互动,不断成长。
在近两年培育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得到了绝大多数学员的认可和喜爱,培育效果良好,也增强了培育教师授课的自信心。农民培育课程信息化教学,增强了农民利用信息、利用技术的意识,增强了农民学员的信息道德。通过传递技术性信息,与实践形成互动,提高了农民的现代信息理念和操作技能。以教学促农业生产、促农产品销售、促农民增收,创造了农民培育的实效。
[1]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 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17.
[2]曾祥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甘肃农业,2016(7):52-53.
[3]姜安心,周桃英,查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问题探究[J].黑龙江农业科,2016(5):129-131.
[4]王小刚.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问题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5(4):15-17.
[5]白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媒体资源应用与开发[J].农民科技培训,2014(2):21-22.
[6]王丽,萍周敏,张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5(16):15-18.
[7]王晨倩.试论“体验式学习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继续教育,2015,33(187):55-58.
G723.2
A
1672-1047(2017)06-0053-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6.17
2017-11-16
姜莉莉,女,湖北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工程,信息化教学。
秦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