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2017-03-09 10:26邓学源
关键词:四个全面公平正义凝聚力

邓学源

(湖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邓学源

(湖南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民生幸福为鲜明主题,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目标驱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攻坚克难为精神内核,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内生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基本支撑;“全面从严治党”以增进政治认同为实践路径,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政治保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精神引领和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党的理论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增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团结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它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目标驱动、内生动力、基本支撑和政治保证,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引领和战略抓手。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实现民生幸福为鲜明主题,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目标驱动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人们从现行制度、政策及意识形态中获取利益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他们对于这种制度、政策及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可见,共同理想或目标实质上就是建立在人们现实、具体的各种利益特别是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利益驱动,这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理想或目标既可以表现为人们所共同面对必须解决的与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可表现为利益实现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历史使命的召唤,还可以表现为在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实现共同利益、理想、目标的这样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及“普遍利益的形式”。“一个国家有了公众认同的共同理想,就能够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国家有了公众认同的共同目标,大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国家有了公众认同的共同利益,大家就会自觉地为之奋斗。”[4]因此,能否使人们认同我们国家、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某一目标,形成与该目标相一致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担当意识和理想信念追求,将之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与个体的生存发展目标相结合,这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近期内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国家政策导向,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其实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各种利益集合体基础上的民生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近期内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关键一步的实现指日可待,因而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在近期内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它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系到民主政治建设所带来的政治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所带来的文化权益得到满足,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所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因而能够唤起人们自觉地为之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驱动不仅表现为中国人民所共同面对且必须解决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一系列与人们利益攸关的问题,还表现为当代中国社会伴随着这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产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信念追求。这种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信念追求通过凝练和升华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价值牵引,成为社会成员行为举止的价值规范。从国家而言,应当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一价值取向,增进全体社会成员对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认同感;就个人而论,应当将这一价值取向融入自身的生存发展实践,为实现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小康”的民生幸福放置于“中国梦”之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这就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强大的目标驱动力。

二 “全面深化改革”以攻坚克难为精神内核,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内生动力

马克思指出,当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成为人们“自主活动”的束缚时,人们便会变革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建立新的“自主活动”形式,以满足人的“自主活动”的需要。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改革就是要变革“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6]79即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由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变化正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现实基础,可以说改革是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维系和强化的源泉在于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存在着特殊的逻辑关系,“国家行为必须反映民众需求才有凝聚力;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民众需求才能保持凝聚力;必须不断提升适应民众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4]人民的需要表现为各种利益,这种利益既可以是有形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无形的、理想性的精神利益。国家既要维护人民的精神利益,让人民有精神上的支柱和依托,也要维护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的利益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等。其中,物质利益指的是人民群众要共享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政治利益是指人民的政治权益得到尊重、维护和保障;精神文化利益指的是人的精神文化视野、精神文化品位、精神文化能量、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社会利益是指社会机会的均等及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生态利益指的是干净安全的水、空气、食品以及舒适的生存环境。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一些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利益矛盾,当这些利益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部分群众认为社会缺乏公平正义,进而削弱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造成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7]要真正做到反映和满足民众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就必须对现行的体制机制实行全面的、深刻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到“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分好蛋糕”到继续“做大蛋糕”,从“全面依法治国”到实现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改善民生到创新社会治理,从“绿色发展”到“魅力中国”,在这样全面、深刻改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利益均衡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关系调处机制,满足各阶层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中下收入阶层的利益要求,将失衡、分散、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整合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及基于相同利益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维系和增强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只有在人民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创造力得到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和凝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社会活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既是党和国家反映并满足人民不断发展变化的利益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人民利益需求的能力和水平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来说,“全面深化改革” 既是推进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既是驱动力,更是凝聚力。

三 “全面依法治国”以促进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基本支撑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8]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旨归。当公平正义得到实现和维护时,往往容易营造和生成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反之,公平正义缺失则往往容易导致社会活力及民族凝聚力的消解。可见,实现和促进公平正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了实现、维护和促进,但在某些方面和领域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因,既有法治意识的缺失,制度建设的缺憾,也有腐败的毒副作用,而不管是法治意识的提升,制度的完善还是腐败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概言之,构建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动力活力机制必须大力实现和促进公平正义,而实现和促进公平正义则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马克思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6]71没有法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全面深化改革就难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难以做到,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全面小康将难以实现。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依法治国只有以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才具有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法治正是国家政治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凝聚力是国家按照国民的意志建设满意度高的政权及运行机制所形成的凝聚力,在一个缺少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的法治的国度,很难形成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对于民众的政治凝聚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9]习总书记这里提到的“解放和提升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促进,主要是通过“五大法治体系”“三个共同推进”及“三个一体建设”来实现。“五大法治体系”指的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个共同推进”是指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一体建设”指的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这些全面具体的体系、机制构成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支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只有为改革划上‘法治边界’,才能妥善协调各类利益纠纷,顺利解决各种制度障碍,依法保障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10]等一系列重要观点,这既是对“全面依法治国”追求公平正义价值旨归的深刻诠释,也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方法论路径。实践证明,全面依法治国能够遏制腐败行为所带来的非法暴富,能够规范制度机制不完善而导致的特殊利益群体的过高收入,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减少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能够实现社会机会的平等和畅通社会阶层流动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总之,只有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成效以法律、制度、机制的形式巩固下来,并将法治理念上升为国家、执政党、政府乃至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信仰,才能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法治保障和基本支撑。

四 “全面从严治党”以增进政治认同为实践路径,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政治保证

任何民族凝聚力都存在着一个政治领导核心,这个政治领导核心也称之为核心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维系、发展及作用发挥,都是通过政治领导核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得以实现。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伟大最坚强的核心支柱,但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支柱的中国共产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精神,最大限度地满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巩固自身的核心支柱地位,增进人们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提升自身凝聚力进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般而论,执政党凝聚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革命合法性、执政绩效合法性、领袖魅力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等因素。在“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执政绩效合法性和意识形态合法性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两大核心要素,而当前对这两大核心要素形成的直接挑战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这两大挑战中,对党的凝聚力危害最大、最为直接的毫无疑问就是党内腐败的滋生蔓延,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腐败是附在党肌体上的毒瘤,是消解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进而消解党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提升国家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下大决心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建设廉洁政治。”[11]

腐败侵蚀党的先进性,一个政党如果沾染了腐败,任由腐败肆虐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一旦特殊利益形成,那么这个政党就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更不能反映人民的需求,在实际工作当中就不可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更谈不上富于创造性,反而会对党和国家的凝聚力造成致命伤害。在党的纯洁性建设方面,“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12]战斗力是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党的纯洁性建设如果搞不好,就势必会影响到党的先进性,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腐败问题。

解决腐败问题必须从理论修养、政治信念、修身立德、业务素质、对待群众态度、经济纪律、权力行使、做人做事等方面实现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立场、作风、行动上的先进和纯洁,从而实现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保障党的凝聚力。具体来说,一是要让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人情观。使领导干部意识到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权力来自于谁,应当运用权力为谁服务,什么样的事业,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何做到在人情面前合法合规合纪,做到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纪、情不可越德。二是要端正领导干部对于群众的态度、情感和政治立场,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他人、群众、集体、社会的关系,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三是要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通过反腐倡廉促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他们严守做人做事的底线,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解决好腐败问题,才能维护党的形象和权威,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强化党的执政绩效合法性和意识形态合法性,才能进一步明确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纽带。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政治保证。

五 结 语

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之所在,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路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是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关系: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提供目标驱动,“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提供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又将增进人民对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及政治认同,为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创造条件。“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互动互促和双向建构的动态发展中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必将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强大的凝聚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我们应当以更加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深入协调推进、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卢 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4] 刘学谦.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特点及动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12.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7]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8]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9]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2).

[10] 柴逸扉.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4-28(1).

[11] 朱耀先.论增强国家凝聚力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5):48.

[12] 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6):1.

Onthe“FourComprehensives”StrategicThoughtsandContemporaryChineseNationalCohesion

DENG Xueyuan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thoughts are first coin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who is the core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endowes its distinct feature to make the Chinese happy in order to drive for enhancing the national cohesi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overcomes the difficulties for its spiritual core in order to provide endogenous power for increasing the national cohesion.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promote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the purpose of value to provide basic support for boosting the national cohesi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 elevates political identity as a practical path to provide political guarantee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al cohesion. The propose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provide a new spirit of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gras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thoughts;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2017-03-14

2016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意识形态价值研究”(2016MZXQ09)。

邓学源(1982-),男,湖南汝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D601

A

1671-1181(2017)04-0064-0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公平正义凝聚力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