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3-09 09:33周正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周正颐

(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泸州6460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周正颐

(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泸州646000)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等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总体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树牢新媒体思维、抢占新媒体阵地、建立防控导机制、打造网络传播精品等四个方面探索协同创新路径,破除瓶颈制约,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建构路径

新科技革命的高速发展不仅使网络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也使得信息生产、传播和载体迅速转型提升。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分众化”等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如何面对新技术新变革,适应新媒体新常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空间,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精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互动机制,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资源,使新媒体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和“新空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吸引着大学生,对他们的生活、学业、思维方式正产生着深刻影响,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交流娱乐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新媒体给信息传播渠道带来的这种革命性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新生态,提供了新场域。

(一) 新媒体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平台

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实施空间提供了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物理空间转向网络虚拟社区,从平面走向立体、静态转为动态、从理论落实到实践[1]28”,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新媒体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能够超时空地把人们连结成一个交互沟通的网络,使得每一个人从作为个体的存在,经由互联网与其他无数个体的聚合从而扩展为群体或共同体[2]”。媒介对公民具有教育引导功能,新媒体凭借着强大的参与性、平等性、互动性、虚拟性等鲜明特征,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新媒体作为重点工作领域,充分利用好这个新型平台,不断整合各类新媒体资源,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全面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二) 新媒体技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推进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新媒体可以利用先进技术,以其丰富的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改变传统的呆板和僵化模式。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视参与者的互动和信息反馈,可以讯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及时通过技术手段和传播模式,适时地修正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模式,有助于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新媒体是比传统媒体更加接近于面对面交流的领域,可以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材料、新事例。大学生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为自主地选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途径。

(三) 新媒体的参与性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新媒体开启了“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时代,社会话语权逐步走向社会化、大众化、平民化,信息传播的对象化、分众化、个性化、互动化特征愈发明显,这些变革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手机短信、微信、微博、QQ、多媒体等学生广泛使用且乐于接受的信息传播工具,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和简单灌输方式,架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的桥梁,建立与学生的良性双向交流机制和多元对话渠道,以更加亲和民主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选择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平台中的新闻、图片、视频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在新媒体提供的新平台上,学生可以比较真实地倾诉自己的问题和困境,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获知准确信息,开展个性化沟通和针对性教育准备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及时预警和‘防患于未然’,方便高校和德育工作者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及时做好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3]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正深刻地改变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要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必须要客观审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短板,唯此才能找准突困方位。

(一) 新媒体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正在被弱化。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我讲你听”的简单灌输形式,较少地重视学生的平等参与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格魅力等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赢得学生的尊重,因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特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变得更加多元化,接受知识的时间以及地点更加灵活多样,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较为自主地选择所需要接受的知识。在新媒体时代洪流冲击之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机制正在被改变。对于当今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微信、微博发布个人信息非常普遍,对于这些信息学生很多无从查证,造成虚假信息、有害信息趁虚而入,对喜欢求新求奇的大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严重影响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在地包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开展的,它需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变革的实际,突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媒体造成受教育者的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依靠熟人的监督,摄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人们的道德意识非常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当严谨,丢面子的缺德行为大多干不出来。”[4]91在以微信、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可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以匿名方式传播信息与人交流,这就构建了一个个虚拟社区。这就会产生虚假信息传播的问题,造成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建立在新媒体前提下的虚拟交流,已经代替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和人际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失和信任危机的萌生,特别是孤独、偏执等消极心理会使得大学生变得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影响到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健康心态的培育,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 新媒体消解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媒体参与门槛也随之减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新媒体互动中来,这也就造成了信息超量。所谓信息超量就是指信息流量超过了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或者社会需求。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超时空、虚拟化等特点,这也使得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特别是面对大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大学生信息获取造成选择性困难,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接受方式以及学习生活途径。新媒体上的超量信息使得大学生受到这些不确定信息的影响更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遵循传统教育模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要经过一段时间,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效果不够理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公共性,导致信息传播管控基本不可能,这为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技术便利。他们充分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技术大肆宣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观念和颓废信息并以其亲民化、个性化风格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着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容低估的消极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新媒体新常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紧紧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规律,充分整合利用新媒体资源,全面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场域,建构一整套具有较强适应性、渗透性、对象性、高效性的平台机制。

(一) 树牢新媒体思维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建立开放型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主动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面对新媒体,不断提升使用新媒体的水平,自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关键在于必须改变原来封闭单一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机制,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合理诉求,给予大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空间,培养自我思考、自我管理能力,在自我提升中体悟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提高个人媒介使用水平以及媒介素养,要主动关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播方式,了解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接受偏好,从而选择整合适当新媒体资源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教育者应注重提升个人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水平,能够灵活运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应用平台,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作在新媒体平台上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树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化组合的理念,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象选择合适的新媒体载体。

(二) 抢占新媒体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主客体、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被大大拓展,形成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短信、博客、微信等传播方式紧密结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从现实生活的课堂教育延伸至虚拟网络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手机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重要传播和交流载体,这也使得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日趋复杂。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网站、论坛的作用,建立相关新媒体平台,满足学生的网络交流和学习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注重开发新媒体软件,过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充分利用手机的传播功能拓展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网络及时交流工具,在把握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 建立防控导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危害的事件经常发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要建立新媒体的防控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保障。思政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工具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深度注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删除不良信息,健全信息审批制度,防止不法分子借助于新媒体散播非法言论,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特别是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融入社会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日常教育,防止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和散布不良信息。同时,不断提升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明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上自律意识。高校各部门应该相互协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环境。

(四) 打造网络传播精品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技术丰富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尊重学生需求,打造一批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精品。一方面,要强化精品意识和规划意识,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沟通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及时直观地展现更具生动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产品的嫁接融合机制,充分尊重网络文化产品创作规律,解放思想,创新运用情感、艺术、时尚等文化元素,努力创作出别具一格、打动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文化产品,提高高校新媒体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从而使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 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27-31.

[2] 一兵.网络文化的两项重要社会功能[N].学习时报,2011-06-20(A5).

[3] 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44-46.

[4] 王海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4):90-91,95.

2017-02-19

2016年度西南医科大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运用新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6-YJ168)

周正颐(1982-),男,天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568638668。

G711

A

1671-4733(2017)03-0044-0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