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

2017-03-09 09:33邓纯余李瑞希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政治

邓纯余,李瑞希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

邓纯余,李瑞希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与创新的“至高领地”;为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表达固化、形象刻板、内容单一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掌握话语传播知识,增强网络话语权意识,开发网络话语资源,建构话语生产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转换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话语; 传播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特征

(一) 话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口头表达或书写出来的语言

教学话语是教育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教材体系、学科语境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话语选择、话语转化、话语创造而形成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遵循着特定的语言规范、语言规则和语言规律,在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开展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帮助、引导受教育者接受思想观念的语言体系与表达方式。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与人们之间便捷的交流沟通。交互、即时、开放、融合的新媒体平台促进了语言符号、数字拟像和社会交往的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电子对话”和舆论表达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置身于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可以任意地漂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际关系可以任意地切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由静态走向动态、由现实走向虚拟、由单向走向多维。这些活动要素的变化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多样多变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的“电子对话”以平等自由的沟通方式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地位、身份、性别、性格等因素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影响。一部上网手机、一台上网电脑,就能即时地获取和传递大量思想信息,并且随时随地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这种跨越了时空、国界、性别、年龄界限的媒介话语平台,实现了口头话语与文本话语、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的交汇,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语言融合,同样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学科话语与生活话语的互动生成。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拟像时代的到来,不仅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类语言符号系统,也丰富了人类的非语言符号系统。人类的语言交往从通过人体感官和器官执行语言传播功能到利用文字、绘画、印刷、摄影等物质工具传播语言,再到通过电信、手机、电话、电视、计算机等进行语言交往的机器媒介阶段。人类语言媒介形态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的渠道、内容和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那些来自社会生活的焦点案例、热点事件和社会舆论能够以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呈现出来。

(三)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表达方式个性化

新媒体技术造就了一个网络平权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强调教育者话语主导权地位的同时,也更加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和地位的对等。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话语交往模式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及其传播的模式也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在开放平等的媒介环境下,大众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共同追求。平等对话、自由表达、亲密沟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追求教育的自由、教育的个性和教育的尊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之间的信息传播将不再以传统的劝服性语言和告知性交流为主,而是以更多的激励性语言和满足性交流为主。新媒体技术不仅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者身份标识的符号化,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情境传播、双向交流、多边交流、高频互动的可能性,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更加广泛、观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在“点对点”、“面对面”、“多对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个性、爱好、兴趣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决策和制度安排,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进入了创新求变的个性化时代。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面临的问题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中的话语主题、话语形态和话语媒介也不断得以丰富。在没有疆界的网络空间和媒介深度融合的信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守学科话语规则与创制学科话语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转换与创新的现状还落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还在不同程度上给人以表达固化、形象刻板、内容单一的形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新颖性、受众面和解释力仍然是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话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超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的环境、内容、渠道、范围和效果与以往已经大相径庭。一方面,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过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和媒介组织,通过商业文化、影视文化和经济优势来解构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全球范围内“西强我弱”的文化话语格局和利益博弈机制,西方话语体系中裹挟着的各种精巧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等社会思潮,不时地冲击着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风险境遇;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语言行为模式解除了话语责任,抹平了言语者之间地位和权威的差距。网络话语以其信息共享、创新求变、良莠不齐的鲜明特点,不时地冲击、解构甚或颠覆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作为网络受众,受教育者面对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了自身的网络话语权,通过网络实现自由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愿望比以往时候更加强烈。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年龄、经验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充分地掌握网络技术,不能及时地熟悉网络流行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单边主义的符号解码和意义连接,存在着“有话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开”的表达困境。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话语霸权,固守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知识本位,不能够实现教材文本语言向教学话语的创造性转化。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包括教材和教学两种话语系统。教材话语强调思想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教学话语更多地关注话语表现形式的生活性、生动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教育者首先需要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沟通对话、解决矛盾为价值指向的交往实践活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者主导的“独白式”和“一言堂”倾向。这种话语霸权之下的独白式、命令式、训导式语气,使得受教育者缺少对等的话语交流机会,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话语标识。与此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惯常于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知识的识记层面,固守着灰色的理论而忽视了常青的生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话语体系更多地建立在概念和理论的知识架构之上。由于缺乏对文本话语、理论话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度的多维解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的活化与变通不够。局限于灌输和宣读政策文本、制度文件和教科书的语言由于不能够形成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共同言说的话语语境和理解视阈,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说服力、实践阐释力和人格亲和力。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与网络空间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交融交锋的“隐秘之地”,同样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生成转化与传播创新的“至高领地”。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要求,切实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能够自觉地掌握语言传播知识,增强网络话语权意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功能,开发与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资源,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话语生产机制。

(一) 掌握话语传播知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功能

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媒介融合的必然性,根据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调整教学话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建构互通共享、便捷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路径,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自觉地掌握语言传播的相关知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功能。语言传播学研究认为,检测外部世界,协调社会各部分以适应环境,传递文化和知识遗产,娱乐身心,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既要满足受教育者确认自我、转换心绪、改变认知、促进交往的需求,又要进一步发挥其监测环境和平衡社会的作用。具体而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需要关注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的解构行为,把握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思想、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针对受教育者面对网络语言、网络暴力时可能出现的极化思维、双重标准、文化叛逆和和政治激进等情形开展多边主义的符号解码和意义连接,并由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传播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 增强网络话语权意识,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话语资源

话语权是人们进行话语言说的地位和影响力。网络话语权是指网民在网络空间选择、创制和表达话语的权力和能力。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为网民参与虚拟实践体验,自由地表达思想观点创造了技术和社会条件。网络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态,是把握网络受众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与心理特点的重要载体。话语权理论的提出者,法国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可以理解为行动中的语言:它们是一扇窗户。只要你愿意,就能通过这些窗户理解事物,‘看见’事物。这些话语窗户或曰话语解释造就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我们赖以判断价值、真假和正误的能力。”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促进了思想信息的交流,形成了“网络话语”这一全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增强网络话语权意识,自觉地掌握网络技术,利用媒介平台传播网络话语。尤其是要重视分析网络话语形成背后的社会语境与思想内容,积极地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话语资源,防范网络话语传播中出现的认知风险和信息污染,消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之间可能存在的话语隔阂和思想分歧,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 建构话语生产机制,转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体系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数字化生存使虚拟社区雨后春笋般地野蛮生长,QQ群、BBS论坛、手机微信、网络微博的广泛应用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空间,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创造了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弥散性和亚文化特征既关涉着虚拟的网络空间环境,也直接关涉着现实的社会系统生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固化、刻板和单一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安排,促进网民群体的虚拟实践体验和思想文化交流。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话语主体只有把握住“议程设置”和“框架构建”两个环节,才能实现主体自身的话语权,生产出预想的话语传播效果。新媒体环境下,拓展话语传播空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的媒介生产机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交往理性,从文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自觉地克服知识本位的倾向,积极地参与虚拟社区交往,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说什么和怎么说”的核心问题,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和方法集聚话语对象、设置话语议题、建构议题框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传播的网络阵地,在教学话语的言说中进一步转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话语体系。

[1]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8.

[2] 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7.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4.

2017-03-01

国家民委项目“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SY15009); 中南民族大学教改项目“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建构研究”(项目编号:Z16009)的阶段性成果

邓纯余(1973-),江苏泗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电话:13871278860。

G641

A

1671-4733(2017)02-0008-03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