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丁 冼慧(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现状与发展
□路丁 冼慧(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特征,并提出了推广策略,以期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奠定理论基础。
少数民族武术套路发展形式特征
少数民族武术套路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提炼出来的,以传承和表现本民族文化为目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方式编排而形成的整套演练形式。
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在2 6个少数民族中有近1 5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武术表现形式。而且在他们武术表现形式中蕴含着与汉族不同的概念、审美等,如同样一个武术动作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可能就隐含了该民族历代的某种崇拜、或要传递给后代的信息、或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他们对于美的理解。而且,少数民族武术的大规模习练除了战争外就是在祭祀的仪式中出现,因而在他们武术形式中就隐藏了更多的内涵。
基于此,本文将追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整个发展历程并对其内在特征进行理论研究,以期为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奠定理论基础。
1.1、少数民族武术的界定
少数民族武术产生于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中,体现着特定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结构和和审美艺术。同时,这些少数民族武术也是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物质基础相联系的,是云南少数民族政治和经济的一种反映。
在云南2 6个少数民族中有近1 5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武术表现形式,有着自己对武术的界定如:苗族称武术为“舞吉保”,傣族总体称其为“整”,而西双版纳傣语称“芬整”,德宏傣语叫“嘎整、嘎拳”,景谷傣语则叫“令整、令拳”,彝族称武术为“决打”、“花哨”,布朗语称拳术为“景第”。但在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武术与舞蹈并没有完全分离开来,且大量的少数民族武术都与少数民族舞蹈相互依存,与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紧密相连。
针对少数民族武术的这些特性,本文将少数民族武术界定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提炼的,以传承各民族传统思想和审美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技击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活动。
1.2、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的界定
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同存性导致了要很准确的区分开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套路和舞蹈是非常困难的。但同时,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相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套路来说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在表现方式上也更为丰富多彩。
基于此,本文将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界定为: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提炼出来的,以传承和表现本民族文化为目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本民族的审美方式编排而形成的整套演练形式。
2.1、萌芽期
云南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当狩猎和猛兽袭来时,人就会与野兽进行搏斗、手抓、脚踢、拳打、牙咬、头撞、躲闪以及跳跃。他们还借助器械来进行搏斗如用木棍击、用石头砸等等。当狩猎归来时举行祭祀,人们便聚集在一起,敲击着能发出声响的器物,模仿着鸟兽的动作和形态,重现击打猎物和自卫的动作,这样的一拳一脚、一跳一闪便是舞蹈和武术的萌芽阶段。
在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的原始岩画中,也可以发现很多武术动作的雏形。如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就有一幅画像,战士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矛,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曲成马步下蹲式等传统武术动作的影子。
2.2、整合期
建国后,随着汉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现代化的建设,大量的武术大家深入到云南传播中原武术。在这一时期,许多武术名家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武术,并运用较为成熟的武术套路创编方式对其进行改良;作为云南武术人也开始将自己本民族的武术动作与中原武术套路的编排思路结合,从而创编了一系列具备武术套路特点而有带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武术套路,如:傣族的孔雀拳等。
随着现代武术套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少数民族武术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我国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现将其特征总结如下:
3.1、武舞结合
武舞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一种交融。在武术的技击性、套路演练性与舞蹈的艺术性尚没有分化发展的时期,很难区分武术、武舞与舞蹈。可以这么说,有很多“舞”的形式,既是中华武术套路之先导,也是当今的舞蹈之源。
在当代,武术与舞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可以发现武舞不分的情况。在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中,它即借鉴了舞蹈中的各种技巧、难度也有舞蹈中对于音乐、服饰的运用,借此来加强武术的艺术风格、体现演练者的技巧等;作为舞蹈则借鉴了大量的如器械、武术踢、打、扫、翻等武术元素来丰富自身的动作。如:安宁彝族的“镰钾舞”,表演时一般由1 6人组成,其中有1 4种兵器(包括镰叉、大刀、弯刀、铁钩、铁链锤、链铁棍、板斧、木棍等),表演时以长铜号和牛皮鼓为配乐,舞者手持虎头旗和各种兵器进行绕圈舞动,不断变换阵形,并穿插进行武术对打。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这一特点,让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在民族舞蹈中很好的保存下来,同时也让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成为研究武术、舞蹈发展史的一个活化石。
3.2、娱乐性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在其产生、发展中,娱乐性一直都作为少数民族武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存在着。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也从未脱离过民族生活。张延庆在《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阐析》一文中,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等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西南的彝、土家、苗等少数民族武术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集宗教、民俗、生产、娱乐于一体,是了解和认识各民族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途径”;再者,从现存的壁画中也可以发现,少数民族会用武术动作来完成最早的祭祀和情感宣泄;而对于现在的云南少数民族,由于自身文化、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的需要,经常会举行全村或定期的聚会,在聚会中,人们会载歌载舞、彼此切磋武术。
不难看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娱乐性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武术的一大特征。
3.3、民族特征
少数民族武术套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本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不但表现在武术套路的风格上趋同于本民族的心理特征,还表现在其民族服饰元素的运用、民族音乐的伴奏等方面。
在民族服饰元素的运用和音乐的伴奏上如:傣族人民在表演孔雀拳时,无不身着自己本民族的服装(女的身着筒裙,头戴尖塔盔,男的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配上本民族独特的音乐(铓锣和象脚鼓以及芦笙的伴奏),表演着时而跪地抖肩,时而迅猛出拳,气氛十分热烈。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民族性和信仰往往在套路中体现的更加突出如:回族整个民族的性格比较刚烈,而作为回族代表的通臂拳,则是通过击打自己的腿部来锻炼自己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发出的声音可以威慑对手为主要内容,回族人民观看通臂拳则是以谁的声音大为标准。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民族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显著性特征。
4.1、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深度挖掘
面对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在民间的生命力越发脆弱,在云南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由于没有继承人出现绝技的现象,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如: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原始文化风貌都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全面考查,通过文字记录、拍摄视频等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进行深度挖掘,使得这些项目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发展;对于许多武术后备人才出现断层的现象,应从其项目本身入手来挖掘其精髓,将适合青少年身体练习和符合其兴趣特点的内容搬进中小学课堂,把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根植于学校,把民间的拳师请进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培养专项武术后备人才。将身体练习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理性认识,不仅可以形成地区体育特色,还能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生命活力。
4.2、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的发展
云南省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拥有丽江古城、石林、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玉龙雪山、洱海、滇池、抚仙湖、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噶丹松赞林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作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全国来说可谓绝无仅有。
因此,将云南少数民族武术套路与云南省的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旅游文化,以此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在观光旅游的同时以观看、模仿等形式来了解云南省不同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不仅可带动云南省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对于提高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的知名度也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4.3、以“文化节”为载体多元化推广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
现如今,“文化节”以类似于节日的载体作为宣传地方特色、弘扬文化精髓等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如火如荼。借此之风,武术相关负责部门,如云南省武术协会就可以确定每年的某一时间段举办“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文化节”。文化节可以囊括展示、表演、比赛、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内容,展示可以是知识讲座,可以是展板展出,也可通过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展播;表演与比赛形式可以是单个技能展示、套路比赛、也可以是相关项目文化的知识竞赛。在文化节中不仅不同少数民族武术套路的代表可以进行表演以及参赛,普通感兴趣的群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借此载体形成独特的地区文化,并利用媒体技术进行在线直播等多途径手段来扩大文化节的影响力。
在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力发展和支持下,少数民族武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是,对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武术还是出现了绝技的现象,有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套路还是存在着由于没有继承人而面临消亡的困境。因此,收集、整理、传承、发展机制的研发才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武术在未来得以渊源流传。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
[2]左文泉.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现状思考[J].武术研究, 2016,6.
G852
A
1006-8902-2017-(02)-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