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云南昆明650203)
彝族“阿细跳月”体育文化心理研究
□刘武(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云南昆明650203)
民族体育舞蹈作为体育与文艺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而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民族舞蹈“阿细跳月”,在开放性和运动性上都体现着民族体育舞蹈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阿细跳月”文化符号、保护方式与传统传承方式进行剖析,通过深入了解“阿细跳月”后,对其体育文化心理的研究也更能细致化,并从中寻找“阿细跳月”体育心理变化原因及应对之策。
阿细跳月文化符号保护传承体育文化心理一体化教育
1.1、有形符号
“阿细跳月”的发源地在云南弥勒县地区,发展传承至今已经形成许多有关“阿细跳月”的有形文化符号,比如接待客人、游客观赏、宣传文化等一些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场所。在阿细村寨中,还有很多记载着“阿细跳月”文化的活动中心和陈列室。活动中心的墙面上绘画着彝族的图腾和“阿细跳月”的起源、传承、变迁等。而陈列室里存放着阿细先人留下来的古物,不仅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更是阿细人民勇敢智慧的象征。除此之外,阿细村寨里还修有专供接待客人、举行节日庆典活动、集体共舞“阿细跳月”的跳月广场,还有以“阿细跳月”为主题的可邑民族特色餐厅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符号全都带着体育舞蹈“阿细跳月”的印记。
1.2、无形符号
“阿细跳月”通过用身体简单的动作来传达着阿细先人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凝结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将“阿细跳月”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阿细人民用跳月音乐、庆典节日、“阿细跳月”传说,还有“阿细跳月”服饰和乐器的制作工艺等组成“阿细跳月”的无形符号,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强烈的感染力和欢快的舞步让氛围十分激昂,人们纵情歌舞,烦恼、痛苦会随着舞蹈的跳动烟硝云散,留给人们总是热烈愉快的心情。在火把节、密枝节、跳月节、摔跤节等节日上,对阿细人来说,用自己制作具有“阿细跳月”文化符号的专用服装尽情热烈的跳起舞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都是“阿细跳月”非物质文化符号的载体。
2.1、原地保护
对任何一种文化的原生地保护,是研究文化起源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原生地是弥勒县西山地区,通过对“阿细跳月”起源传承的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阿细跳月”的远古风貌、历史源头和发展脉络也都得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以,保存好“阿细跳月”的起源和传承就必须重视其环境因素。“阿细跳月”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舞蹈,有着众多参与者、拥有者和传承者,而这些都是对“阿细跳月”原生地最好的保护基础。所以,倡导“阿细跳月”文化的原地保护,除了全民参与,让“阿细跳月”牢牢根植在它本身的文化起源土壤中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之一。
2.2、加固载体
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展现各民族文化、历史和民俗的综合体,而具有民族标志性的民间舞蹈是传统节日首选的舞蹈。祭火节是彝族阿细最有名的传统节日,它蕴涵着阿细人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火文化,同时还承载着“阿细跳月”古老祭祀的仪式。“阿细跳月”的故乡:西一镇的红万村、起飞村和西三镇的可邑村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祭火节,但最近这几十年来,祭火节和火把节都逐渐淡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地村民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阿细跳月”历史变迁的了解非常少,现在参加祭火节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其活动的意义。民族传统节日是“阿细跳月”传承的重要载体,对祭火节等节日的修复同时也起到了对“阿细跳月”载体加固的作用。
2.3、祭祀传承
在早期,“阿细跳月”是与宗教的祭祀有联系的,是后来从阿细人钻木取火的仪式和祭火仪式中分离出来,它在发展初期寄寓着彝族阿细人的宗教情感。随着历史的发展,“阿细跳月”由简单步骤到复杂的动作,从祭祀众神发展到成为娱乐人的舞蹈,最后从宗教的祭祀中分离而出,演变成现在节奏欢快受人喜爱的“阿细跳月”。所以归根结底,祭祀与“阿细跳月”是有很大渊源的。
3.1、庆祝心理
随着“阿细跳月”千百年来的传承,已逐渐演变为彝族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其从彝族人民的生活中衍生出来,题材和内容的表现形式极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已逐渐转化成民族的体育舞蹈。每逢喜庆节日盛会,彝族人民便会选用体育舞蹈“阿细跳月”庆祝,人们在辽阔的场地上聚集,在大三弦和竹笛吹奏下,配合着欢快的舞步,激昂浓烈的氛围让人们纵情歌舞,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而这一种形式。“阿细跳月”的舞步简单易懂,老少皆宜,轻盈欢乐的舞步还极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着观众不断参与其中共舞,场面盛大热烈。而这种表达的形式早已转化成体育的形式。
3.2、交际心理
在彝族阿细人民的传统社会里,“阿细跳月”是男女青年用于交际的重要方式。“阿细跳月”欢快的节奏和奔放的舞姿是男女青年进行感情沟通和选择对象的重要活动。每到节日,附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会先约好时间和地点聚集,到时候如果有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会捡起石头压在路边的树枝上,表示将对方的灵魂压在了树上。对方想取回灵魂必须道歉并说明缘由以取得原谅,然后再选定其它的约会日期。在那天女方会故意拖长时间不到,男方知道女方用意也故意将短笛、大三弦演奏得急迫,这样一方急一方缓,很有另一番情趣。之后女方便会拍着清脆的掌声出来配合着男方欢歌跳舞,激昂的曲调和舞步十分具有感召力。在男女交往过程中,“阿细跳月”便被以体育的形式被潜移默化的传承下来。
3.3、体育心理
“阿细跳月”主要的动作有三步一跳、通过拍掌、转跳结合来完成,“阿细跳月”的动作是双腿在胯部带动下左右跳动,配合着乐器的节拍起舞,人们从头部到腰椎腿脚都必须活动起来才能完成“阿细跳月”的舞步。人们在舞蹈中得以活动全身,浓烈热闹的气氛又会感染着更多的人加入舞蹈,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舞者不仅在精神心理上得到了欢愉,同时也起到锻练身体的作用。更有实例证明,彝族经常跳“阿细跳月”的人不仅身体健康灵活,而且鲜少有肥胖者。随着彝族人民对“阿细跳月”心理上的需要,其不仅是承载娱乐内涵的民族舞蹈,同时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体育类型舞蹈,人们能在舞蹈跳跃过程中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实则与体育活动无差别。
4.1、心理变化
“阿细跳月”凝结着阿细人的文化内涵,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舞蹈,其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千年传承使得阿细人将“阿细跳月”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彝族地区和外界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加,加上新社会的转型,“阿细跳月”受到当地的一部份外族人歧视,导致阿细的一些青年对自己的民族舞蹈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阿细跳月”落后、粗野,并放弃对“阿细跳月”的学习与传承。体育舞蹈“阿细跳月”得不到文化的认同,而文化的认同是得到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所以人们对“阿细跳月”的热情变得消沉起来。
4.2、心态变化
“阿细跳月”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消沉一段时间后,直到二十世纪,国家才将民族文化艺术的建设重视起来,民俗旅游成为新的热潮,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广泛关注,而民族体育舞蹈“阿细跳月”重新跳进大众的视野里。通过旅游与文化价值的开发,“阿细跳月”被包装成娱乐游客观众方式之一,但这种转变往往带着功利性。在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的影响下,“阿细跳月”慢慢被舞台化,人们觉得参与“阿细跳月”的舞台演出可以得到比平常工作更多的报酬,不再是为了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而出演“阿细跳月”,而是当作谋取生活经济来源的手段。
5.1、有效改革
认识到“阿细跳月”在人们心理产生的变化后,政府和村组织便采取了一些有效积极的措施,不仅将“阿细跳月”推向校园,更在重要的喜庆节日里组织村民进行文艺汇演,为村民对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平台。体育舞蹈“阿细跳月”激昂热情的场面极易激起人们的集体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使得民族情感油然而生,并从内心激发对“阿细跳月”的热爱。将不利化成有利,舞台化的”阿细跳月”虽不可避免的带着功利性,但也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阿细跳月”的文化精髓,与其可贵的精神象征,并在舞蹈动作和乐器上进行大胆创新改革,使“阿细跳月”的文化内容更丰富。
5.2、文化品牌
品牌是组织或个人在知识层面、结构、道德和精神上都具备完整性,反映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是经济的复合体,有着丰富浓烈的文化气息。彝族阿细人的重要文化标志“阿细跳月”,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对村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彝族人自我认可的凝聚力。所以,“阿细跳月”要得到更好传承,就应建设起其民族体育文化的品牌,通过对文化源头和文化交流的考察,加大政府的支持力量。文化品牌的主要倡导者是文化精英,对文化品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需要文化精英加入,将“阿细跳月”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提炼出来,向群众展示出其真正魅力和价值。
5.3、一体教育
“阿细跳月”因在当地和家庭的传承中比较孤立,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所以其在体育教育上比较落后。而社会、家庭和学校实现一体化教育是“阿细跳月”传播的最佳方法。结合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将“阿细跳月”融入课堂、教材、校园、农村、社会等活动中,通过学校的体育式教育,让学生不仅掌握到舞蹈的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协调性起到极大的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实现一体化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结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青少年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乐民、惠民的作用。
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越来越重视。“阿细跳月”的起源与艺术价值对彝族人民的生活有着积极性的影响,不仅丰富彝族人民的娱乐生活,对人们更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前进,“阿细跳月”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同,但仍要趋利避害,尊重民族文化精神,使其在民族体育的客观发展规律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创建“阿细跳月”的体育文化品牌,在社会、家庭和校园上实现一体化教育,让“阿细跳月”成为人们由心而发由衷喜欢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
[1]万义.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J].体育科学,2011,(02).
[2]郭远兵,漆昌柱.体育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论初探:可能及限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5).
[3]张健,曹学光.论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进课堂的可行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2).
[4]胡文秀.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05).
G804
A
1006-8902-2017-(02)-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