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群(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社会服务视阈下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研究
□杨立群(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体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能够强健体魄、锻炼意志。现阶段,我国急需大量的体育应用型人才,高校是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此必须要加强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工作而言,体育专业实训模式的建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应当能满足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对体育事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本文主要研究了社会服务视阈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社会服务体育专业体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是教育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现阶段,“社会服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社会服务有社会性服务、生产性服务以及生活福利性服务构成,高校作为链接就业单位与学生的学习终端,需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研究相关专业社会需求的任务。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社会体育专业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与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企事业单位,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社会体育服务。
1.1、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少体育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需要“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即要求体育人才拥有合格的专业本领,同时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社会体育专业实训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成为令学校骄傲、企业放心的实务人才。目前,体育产业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市场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企事业单位渴求的是“毕业就能上岗”的人才,因此,高校必须要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相关高校就必须要积极探讨并建立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从而保障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
1.2、与服务社会的需求相接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就业岗位数量与毕业生数量严重不对等,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因此企事业单位拥有了更多的招聘选择,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较多,综合素质不过关的毕业生势必无法获得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要求,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当建立有目的性、针对性的专业实训模式,旨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专业实训训练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1.3、有利于建设特色社会体育专业
某种意义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属于跨专业就业。应当看到,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但是对教育理论的了解较少、理解不深,所以未必适合体育教育工作。事实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体育经营管理、外事组织等岗位上站稳脚跟,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的特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若想建立并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充分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各类要求,则必须要促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通过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接受实训,能够促使学生增进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逐渐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为了有效满足市场对社会体育学生的各项要求,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应当构建社会服务视阈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就目前状况而言,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
2.1、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步增长。沿海地区因拥有人才、资源以及交通上的巨大优势而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海城市拥有大量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公益体育场馆,可以利用这些场所来开展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公共实训工作。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引导作用,联合个人或社会团体建立具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以及免费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的面积一般较广,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保障实训基地的绝对安全,全面排除基地存在的安全隐患。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公益性与公共性的特征,公益性指的是公共实训基地是免费的社会体育实训场所。公共社会体育实训基地的建立具有颇多的好处,其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闲置的体育场馆,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同时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广大群众提供锻炼身体的场所。公共社会体育实训基地在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开展大型的体育公益实训活动。
2.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校内实训基地对本校学生开放,适合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工作。校内实训基地具备提升受训者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的功能,与此同时,基地兼具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作用。建设在高校内部的实训基地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高校能实时掌控基地的建设状况,对基地建设计划进行优化、调整。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与组织条件非常便利,教师能够较灵活、轻松地组织相关社会体育实训活动。
校内实训基地可归为“经营式”与“纯教学式”的基地。通常情况下,“经营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盈利,一般属于高校自主营办的企业,因此,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经营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体育健身指导实训工作。“纯教学式”的实训基地不进行牟利,其属于消耗型的社会体育实训基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的持续加快,耗时短、操作便利的健身操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因此,高校要做好诸如健身操等流行健身项目的实训教学工作,使得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2.3 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在社会服务视阈下研究社会体育专业实训模式,必须要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来分析实训模式的构建目标以及流程。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线社会体育生产、服务以及管理的氛围,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模拟职业训练环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能够紧密地联系服务以及生产。由于建设于校园之外,与校内实训基地相较,校外实训基地更加贴近现实社会,能够使久居于象牙塔内的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体育服务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最为严重的是校外实训基地较难与高校的教学规律相吻合,基地的实际操作性相对较差。事实表明,校外实训基地较适合体育组织管理型人才、体育应用型人才以及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实训培养工作。目前,国内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下:
(1)“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已屡见不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指的是相关企业与高校在有效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一般来讲,企业拥有先进的场馆设施建设技术与经验,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生存,本身就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当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也能收到丰厚的回报,在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获得高质量、充足的人力资源。现代社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委托培养”模式。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基于法律框架的人才培养协议,结合用人单位岗位的硬性标准与要求,二者共同培养学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便是“委托培养”模式。毋庸置疑的是,“委托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协议双方的“共赢”,这是因为“委托培养”模式能够在无形中对高校进行宣传,有利于扩大高校的知名度,此外,企业还能获得高质的人力资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也不容乐观,通过建立并实施“委托培养”模式能够培养满足企事业单位工作需求的人才,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构建一道交流的桥梁,有利于缓解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
(3)“校校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指的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两所及两所以上学校依据成本分担、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等原则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在“校校合作”实训基地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相关合作院校在职责分明、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集中办学经费,不断地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条件,改善基地的建设质量。
3.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何种工作,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人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工作亦不例外。当前,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表现为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不过硬,不重视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训工作,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高校必须积极地提升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实践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针对教师的教育专家讲座与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此外,还应当招募校外的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负责人以及健身教练等体育工作者来为学生传授社会体育服务经验。
3.2、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工作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要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地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高校应当做好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等工作,致力于形成模块有序、层次分明、成效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做好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工作,高校应当建立校内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校外社会体育专业实训基地以及公共社会体育实训基地,不断地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广大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应当注重与企业、学生进行联系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的社会体育服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1]王建民.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2]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02).
[3]王丹丹,谭军辉.武汉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定的调查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3).
[4]宁文晶,范洪涤,赵维明.浅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G80
A
1006-8902-2017-(02)-LXY
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ST201621。
杨立群(1963-),男,汉族,陕西汉中人,大学本科,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