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敏,王利珍
(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221000)
高校诚信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
许 敏,王利珍
(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221000)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关乎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诚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主管部门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工作者对诚信教育认识不足,诚信教育内容不够系统、个人信用制度欠缺等方面;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高校加强诚信教育应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突出校园诚信氛围、家校互动整体推进等举措,以期对其他高校诚信教育有所助益。
高校; 诚信教育; 调查; 对策
为了解江苏高校的诚信教育现状, 2016年7~8月,本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90份,有效率为94.5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诚信的基本看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对诚信的坚守情况及本校开展诚信教育的现状及效果。
(一)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基本态度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对待诚信问题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大学生的回答都采用了折中的态度,换言之,面对现实,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显示出大学生实用主义的一面,诚信不再被认为是绝对的。把诚信与现实利益的挂钩,这是当前在徐高校应该作深入思考与应对的问题,这也正是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二) 影响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因素
从大学生对影响诚信因素的自我观照看,很多大学生将影响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因素更多地投向了对外界影响因素的检视,而缺失了自我检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10.2 %),也有家庭教育(30.6 %)、学校教育(35.1 %)和社会因素方面(24.1 %)的原因。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因素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经调查发现,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重点在于对高校诚信教育有个全面深入的把握。目前,各高校也在尝试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诸如讲座、讨论、诚信实践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在大学生诚信品质教育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 高校主管部门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中发现,42.2 %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不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从事诚信教育的机构,高校诚信教育的管理体制也不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如在各种评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少数教师应付上课而不求质量,甚至学校在评估中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等等,这些均在客观上造就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缺失。当然,更是由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欠缺,使一些心存侥幸或贪图眼前利益的大学生为达到目的而破坏诚信。
(二) 教育工作者对诚信教育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69.7 %的学生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诚信教育认识不足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次要原因。大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的开始,其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根深蒂固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有一句名言:学校教育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但在目前,学校教育带有一定的应试目的和功利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时出现了偏差,他们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出现了只关注智育教育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情况。
(三) 诚信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是通过灌输法进行说教,开展诚信教育的方式也不够灵活。调查中发现,78.6 %的学生认为,本校开展诚信教育的路径狭窄,多数是通过配合“诚信教育活动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进行,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在教育途径的开拓创新上存在明显不足。
高校是一个人进行刺激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德行、教化人心的地方,也确实散发着诚信品质的巨大能量。在对江苏部分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虽然高校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学校的教育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他们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有些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围绕诚信教育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渗透,二是延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签名或宣誓
签名或宣誓活动是目前许多高校最常见的做法,这种做法最直接有效,且针对性较强,比如在特定时期(如考试、毕业生离校等)举办学生签名、承诺或宣誓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身体现了大学生对于学校和他人的忠诚,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习惯,为踏入社会做好铺垫。但是,这种活动很多时候缺乏后期的督导和评价,因此,应配合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的管理来加以约束,促进学生对于承诺的践行。
(二) 张挂宣传标语
高校的校园里和教室里,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宣传栏或宣传区域,贴着一些简单的标语,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等。这样的小标语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加能够深入人心。但如果宣传标语没有结合具有实效性的活动的开展,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基本触碰不到他们的心灵,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因此,宣传标语应配以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以强化宣传效果。
(三) 做社会志愿者
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做志愿者。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如协助交警指挥交通、体验环卫工工作的辛苦,到敬老院做义工等等。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很自然的让学生们体会到责任的重要。但在调查中,有部分同学提到,学校的志愿者协会不太规范,有些志愿者在参加活动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虽然志愿者队伍比较庞大,但在实际活动时,参加的人却很少,这就要求高校对志愿者协会要进行规范化管理,自愿化服务,科学化运行。
(四) 组建各种俱乐部
除体育活动外,高校还设有各种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各种大学生俱乐部活动,如“自强俱乐部”、“象棋俱乐部”、“骑行俱乐部”、“读书俱乐部”等等。学校的各种活动大多以各种俱乐部的名义举办,如在“自强俱乐部”中,男生们学习怎样做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男人形象,女生则可以帮助其他女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问题。通过这些俱乐部各种活动的举办,让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高校学生俱乐部在学生成长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俱乐部的指导老师,要积极策划有意义且受广大学生喜爱的各类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不足。
(五) 举办各种参观活动
高校举办各种参观活动一般都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上进行,比如带学生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国防基地、法院等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无意识的思想引领中,还体现在积极的有意识的行动中。例如,开放法庭,让学生定期参观、了解和旁听,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以身临其境的经历,进行着法院和法律文化的自我宣传,也是对学生无声的熏陶,而法院本身也是在很好地践行着诚信。但是,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高校在参观活动这项实践教育中还远远不够,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如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现场教学的制约因素、法院公开审理案件的复杂性等。
综上,高校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培养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只有正确做人正确做事的环境中以一种隐形渗透的方式进行的,甚至也许学生都不能看到蕴含于各种活动中的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也好像并没有看到高校渗透性诚信教育的体系,但正是这种培养学生诚信的方式无时不在地存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诚信观念。近年来,涌现了许多面对巨额现金不动心的先进人物、遇到问题勇于担当的大学生和面对很好的福利待遇而不改变最初选择的优秀毕业生。这些诚实为人、诚信做事的典型事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无论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渗透,还是学校与社会的延展,均为学生的个人诚信品格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大部分高校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靠环境的熏陶、活动的感染,诚信实践教育还远远不够,这种靠自然养成的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特色之路对于诚信道德的需求,要扭转这种局面,夯实诚信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就要构建高校诚信教育这一体系。
(一) 开设诚信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上仍然非常薄弱,尽管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课时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教学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诚信教育纳入其中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专题,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基地,依托现场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体验教育,以增强诚信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当然,高校也可以将诚信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抓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如天津师范大学开设了《征信学》,课上,教师从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出发,让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诚信问题进行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指导学生编写《大学生诚信案例读本》,让学生在课堂探讨中理解诚信、在实践活动中认知诚信,在服务社会中体验诚信。
(二) 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古人有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要把“敬业、精业、爱生、自律”作为师德的核心严格要求自己,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做诚实守信的典范,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职业道德要求,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三) 突出校园诚信氛围
要想净化社会诚信环境,首先要从净化校园诚信环境入手,要努力建设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名大学生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诚信教育场所,精心设计教育氛围,规划诚信教育景点,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诚信教育的场所,让每一个有声的、无声的宣传阵地都成为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的工具,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四) 家校互动整体推进
在诚信教育中,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支柱。家长是青年学生成长的路标和摹本,他们的处世之道、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对子女的道德诚信的形成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诚信教育,并让其充分认识到“找工作”与“个人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家风家训的重要版块,父母要有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诚信品质培养方面加强对子女的约束,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都必须建立在一种成熟的理论之上,诚信教育也不外。诚信教育作为学校不变的主旋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常年坚持不懈。为了提高高校诚信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江苏高校一直在努力学习国内外其他的高校诚信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当然,由于学生们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要求高校诚信教育要更加具体化、个性化和完善化。
[1] 王小锡.诚信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53.
[2] 肖捷飞,华宪成。知诚讲信读本[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112-114.
[3] 陈云涛.大学生诚信文化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79-81.
[4] 姚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120.
2016-10-29
2016年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诚信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项目编号:YGJ1622)
许敏(1996-),女,江苏南京人,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教育,电话:15972384325。
G641
A
1671-4733(2017)01-0051-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7.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