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探析
——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

2017-03-09 08:22锋,孟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学院

孙 锋,孟 飞

(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226001; 2.南京市委党校, 南京210046)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探析
——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为例

孙 锋1,孟 飞2

(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226001; 2.南京市委党校, 南京210046)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创新与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今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志愿服务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学生是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学习状况、自身素质等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从而促进独立学院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制约因素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薄弱

1.志愿服务精神缺乏

一方面是志愿服务精神内化行为不足。独立学院目前在校生以“95后”独生子女为主,受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等影响,学生在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方面明显不足,难以将志愿服务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另一方面是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力度不够。部分独立学院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由于其自身特殊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志愿服务氛围,加大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打造志愿服务优势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志愿服务典型,凸显榜样引领。

2.志愿服务认识不够

一方面是认识偏颇。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70 %的同学对志愿服务基本不了解,75 %的同学表示大学期间未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2 %同学认为志愿服务是形式主义的活动。从上面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存在认识问题[1];另一方面是知识不够。独立学院学生在志愿服务基本常识方面,在志愿服务所需知识方面还存在欠缺,难以对志愿服务有清晰的认识,做出合理的判断以及做出正确的选择。

3.志愿服务激励不强

一方面是激励认识存在误区。片面强调免费服务,强调无偿劳动,强调无私奉献等,认为接受奖励馈赠与志愿服务精神相悖。没有适度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服务效果;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学校在评奖评优方面,忽视志愿服务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积极性,影响持久性[2]。

(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不足

1.经费保障不充足

一方面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独立学院因其自身特点,其日常教学等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政府基本无补贴,社会捐助就更少,勉强挤出部分经费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水平;另一方面是经费保障力度不够。由于政府对于志愿公益投入不足,学校经费有限情况下,缺乏专项经费进行支持,必然影响志愿者开展活动热情,开展活动效果等。

2.法律保障不完善

一方面是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志愿服务立法相对滞后,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对于志愿组织成立与登记、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志愿资金募集与捐助等方面还很欠缺[3];另一方面政策措施宣传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部分独立学院制定了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很多政策与措施被“束之高阁”,因相关政策措施宣传渠道、宣传方式等原因,基层了解较少,部分组织者和实施者自身也不清楚,很难落地。

3.安全保障不健全

一方面是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一些特殊岗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岗位认识不清,忽视自身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时候甚至强迫自己去从事服务,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安全保险缺失。在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时候,政府部门、高校较少考虑为志愿者购买相关安全保险,一旦发生人身意外涉及经济赔付时,难免产生与组织方、受助方的冲突与纠纷[4]。

(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单一

1.专业化水平不足

一方面是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密切。根据相关调查47 %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不到体现,不能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优势,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层次较低,志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5];另一方面是与志愿服务指导者自身不专业。部分志愿服务指导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科学化和系统性认识,缺乏直观体验,缺乏直接感知,出现“纸上谈兵”现象。

2.志愿服务技能欠缺

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不高。开展相关志愿服务都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涉外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相应的外语口语水平,如开展医疗志愿服务要求志愿者具备医学基础,部分志愿者未达到相应要求从事相关志愿服务,使得志愿服务质量和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是沟通服务能力不强。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多以95后,独生子女为主,同时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与他人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面对复杂情况应急处理能力容易显现不足。

3.志愿服务基地单一

一方面是基地类型单一。志愿服务较多集中在某一区域、某一机构如敬老院、民工子弟小学等,不利于志愿服务项目拓展延伸,也不利于志愿服务广度提升;另一方面是基地维护缺乏。独立学院与基地之间互动较少,往往是有需要才去联系,活动一旦完成,后续的沟通反馈不复存在,活动较少有持续性,另外联系基地更多依靠的是学生志愿团体,也容易造成基地的顾忌心理,甚至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也为后续合作埋下隐患。

(四) 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缺失

1.招募机制不规范

首先,招募渠道相对单一。由于对志愿服务项目缺乏长远规划,志愿者招募选拔大多采用行政命令方式、临时拼凑方式,志愿者招募往往通过独立学院团委统一进行,志愿者自我组织动员较少;其次,招募标准相对单一。招募时常忽视志愿者自身素质、自身意愿、自身水平是否与志愿服务项目相匹配,较少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志愿者,较多采取“拿来主义”;最后,招募流程相对简单。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如缺乏对志愿者面试,对志愿者心理进行必要测试,对志愿者技能进行简单考核等。

2.培训机制不到位

首先,培训内容方面。志愿服务培训过多注重形式、礼仪、纪律等方面培训,忽视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方面培训,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的现象;其次培训方法方面。培训主要针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志愿服务基本流程与规范,志愿服务基本态势与要求等重视不够,存在“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最后培训目的方面。志愿服务培训大多针对单一项目进行相关培训,较多关注项目本身,对于志愿者自身发展重视不够,存在“重项目本身、轻志愿者发展”的现象。

3.评价机制不科学

一方面是评价标准。评判标准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存在单纯注重成果,对于志愿者能力评价,对于志愿服务过程评价较少,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评价导向。独立学院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活动开展评价与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奖项荣誉情况等挂钩,偏离志愿服务自身公益属性,呈现出“重功利、轻公益”的现象。此外,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在评价导向上还存在贪恋大项目,要求短期出成果,呈现出“重视短期利益,轻视长效机制”的现象。

4.管理机制不合理

一方面是管理模式滞后。在志愿服务组织外部,如在志愿者团队组建和志愿者管理较多依赖行政方式,以团委官方行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同时对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团体缺乏有效管理,有时官方组织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方面与学生民间组织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管理体系薄弱。在志愿服务组织内部,其自身缺乏决策机构和内部管理机构,其志愿者职责定位也不清晰等,不能够形成有效管理,容易造成组织松散。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创新

杏林学院坚持“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院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活跃在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支医支教、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等志愿服务领域,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积极探索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和努力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一) 营造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氛围,突出文化育人理念

1.“莫文隋”文化熏陶

南通大学是“莫文隋”(谐音“莫问谁”)精神的发源地,南通大学创始人、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育人宗旨以及“莫文隋”精神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也因此形成了浓郁的志愿服务校园氛围。如学院新生入学全部加入“莫文隋”志愿者协会,进行志愿服务宣誓,感受志愿服务气息,进行志愿服务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弘扬奉献精神。

2.强化榜样引领

学院重视选树志愿服务典型,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学院连续6年举行校园魅力人物评选,评选分为学业创新类、自强不息类、爱岗敬业类、就业创业类、志愿奉献类、文化体育类等,通过评选形成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典型,弘扬了校园青春正能量。如曾入选志愿奉献类校园魅力人物的2015届毕业生周点铭同学,因其突出的志愿服务经历,成功当选为团省委、省文明办等主办的2015年江苏好青年百人榜——最乐奉献好青年,成为该类别唯一一位高校学生,是学院志愿服务成果的集中体现。

(二) 强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突出组织育人理念

1.完善载体建设

学院重视志愿服务载体建设,学院层面成立“莫文隋”志愿者协会,学部层面结合各学部自身特色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学院6个学部全部成立各具特色,关注领域不同的志愿服务团体。如经管学部成立“交通文明”志愿者协会,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低碳出行”的交通环保理念,该团队成为南通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理学部“向日葵”公益服务团,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团体辅导等,同时学院为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组织内部管理,定期开展活动反馈,形成了“指导——管理——反馈”的运行机制,通过上述举措增强了志愿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加强管理运行

首先,健全领导机构。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形成“党委主导、团委主抓、专家顾问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志愿服务组织内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运行体系;其次,完善选拔培训。学院成立志愿者信息库和志愿服务项目库,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专业背景、自我意愿等安排相应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相应志愿服务通识教育,根据特殊志愿服务需求专项培训,做到志愿服务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最后重视评价激励。学院推行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长和服务情况相结合开展星级志愿者评定,将学生志愿服务评定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纳入学分管理,成为奖学金评定和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上述举措,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形成组织育人合力。

(三) 构筑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平台,突出实践育人理念

1.实现志愿服务基地多元化

为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空间,为进一步开拓志愿服务范围,学院先后与周边街道、社区、交警大队、火车站、启东团市委、民工子弟学校、社区医院、儿童福利院、海门科技局等不同类型的机构进行合作共建,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项目共享机制,为学院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成熟完善的平台,满足志愿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实现志愿服务多元化。

2.形成志愿服务项目多样化

学院志愿服务以科普教育为龙头,支医支教、环境保护为抓手,形成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成为学院特色项目、品牌项目和优势项目。学院科普教育志愿服务荣获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集体,学院成为2015~2019年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同时延伸志愿服务项目,为了应对高考生源下降的现实,招生压力加大,独立学院生存压力日益显现,为了应对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的现实,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学院、学生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意识,学院适时推出招生、就业志愿服务项目,返回志愿者母校宣传学院,寻访优秀校友,参加就业市场,沟通用人单位,反馈就业信息,为学院招生、就业开展志愿服务。

3.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常态化

学院坚持志愿服务长期性,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实现志愿服务制度性,从而避免志愿服务出现急功近利心态,避免志愿服务重要时间节点扎推开展。学院统筹日常志愿服务与主题志愿服务,统筹基地需求情况与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志愿服务,如“杏林之星”学生党员科普服务团从2011年开展志愿服务持续至今,开展活动达150余场,惠及未成年人达1万余人,又如南通火车站春运志愿者项目已经连续4年开展,同时与多家社会机构等基层单位定期定点开展日常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工作融入到群众日常需要中,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中,真正做到志愿服务常态化。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路径

(一) 坚持志愿服务与公益创业相结合

为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性,突出志愿服务公益性,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学院探索将志愿服务与公益创业相结合。如2015年江苏好青年百人榜最乐奉献好青年,学院2015届毕业生周点铭同学,其创办的“南通童梦公益发展中心”2015年初在南通滨海园区正式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自项目开展以来,团队依托专业优势,累计募款万余元,帮助了百余名留守儿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青年报》专题报道了该团队的相关事迹。该团队相继获得2014年江苏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类铜奖、2014年入选团中央KAB主办的全国“青年恒好”十佳公益创业项目。此外,学院第二支 “青少年爱心公益团”(简称:青爱团)在南通市崇川区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该团队负责人朱家琦是我院服装设计131班学生。青爱团以关注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爱护青少年为宗旨,主要针对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先天性残疾、留守青少年等对象开展帮扶活动,同时也积极参加南通地区的各项公益活动。 即将启动的项目“星儿的世界”,将从教自闭症儿童画画,帮助自闭症儿童办一次画展,从而呼吁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自闭症儿童,并引发社会对星儿的关注,争取有效治疗新方式的出现。“星儿的世界”已经成功入围南通团市委公益创业项目。

(二) 坚持志愿服务与服务地方相结合

学院积极与地方共建志愿服务网络,畅通志愿服务渠道,推动志愿服务下移,从而进一步凸显服务育人理念。学院团委结对南通火车站,连续四年在南通火车站开展春运志愿服务,南通火车站专程到校表示感谢。学院组织学生志愿服务第五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启东——崇明赛段比赛,受到活动主办方高度肯定。此外学院团委先后与启东团市委、钟秀街道等单位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契合基层需要,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每年都有毕业生参加苏北志愿服务计划,根据回访情况,相关用人单位都有较好反馈。

(三) 坚持志愿服务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学院引导青年学生采用志愿服务方式,关注主题活动,参与主题活动,投身主题活动,进一步凸显文化育人理念。一方面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如每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月、12月1日开展防艾宣传、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南通大学是“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在“莫文隋”精神的传承和浸润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大爱奉献在学院已生根发芽、蔚然成风,学院每年新生都会自愿加入“莫文隋”志愿者协会,成为“莫文隋”代言者、传播者、继承者,学院志愿服务文化深深地烙上“莫文隋”印记,从而也在全院营造“接受服务建立信任、感受帮助产生信赖、人格感化树立信念、价值认同坚定信仰”的志愿服务氛围。

(四) 坚持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杏林学院目前共开设41个专业,涵盖文、理、工、经、艺、管、医等学科门类,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利用专业特点为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持,用志愿服务为专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从而进一步凸显实践育人理念。在院团委指导下,依托医学类专业成立“唯医爱心医疗服务团”、依托工科类专业成立“科技梦社团”,“唯医爱心医疗服务团”获团省委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科技梦社团”实施科技关爱未成年人,通过机器人科技、奥运(世界杯)科技、航模科技、前沿科技、环保科技、低碳节日、科技游戏等科普活动,搭建公益性课外教育阵地,该团队成功入选2015年团中央知行计划,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团队,同时入围团中央知行计划全国优秀案例。目前学院依托艺术类专业,积极打造“星期舞公益社团”,主要是为留守儿童、孤寡儿童教授舞蹈,为老年人广场舞提供技术支持。

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引领青年学子、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然而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绝非易事,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韧劲。独立学院仍然还需要在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深化志愿服务的内涵,完善志愿服务的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

[1] 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40.

[2] 王亚煦,张育广.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3] 廖爱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与志愿体系构建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4] 王泠,李彩香.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模式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1).

[5] 刘素婷,王宏.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6).

2016-12-11

江苏省社科联课题(项目编号:15SYC—107)

孙锋(1984-),男,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656286177。

G641

A

1671-4733(2017)01-0044-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7.01.014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学院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