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205)
文化走出去倡议下的湖北民歌歌词翻译研究
欧秋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205)
本文在众多文本材料中选择民歌的传译为重点,因为民歌融合了音乐和语言,音乐是无国界的桥梁,而语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适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容易引起译入语国家读者的共鸣。文章提出,在传播以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时需要注意文本的选择、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的程度以及传播方式是否有效等问题,文章在分析文化传播过程需要解决的翻译难题基础上提出有效翻译的对策。
民间文化;翻译;文化传播; 湖北民歌;歌词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关心文化传播各界人士,对文化对外译介和传播寄予厚望,一些措施和政策也相继出台。文化要走出去,实现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双向交流,需要传播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信息,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都离不开译介,可以说,有效翻译帮助人们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以“民间文化传播”为关键词查询,搜到结果1525条,说明当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以及一带一路提出之后,国内对此研究逐渐重视。但是在翻译方面做的研究并不多,以“民间文学翻译”为关键词搜到的结果仅有91条,“民歌翻译”为关键词的结果有17条。湖北作为国家中部重要省份,拥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但是对湖北文化的传播和翻译并没有像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重要:以“湖北民间文化传播”为关键词搜索到的216条结果中,真正与湖北民间文化相关的只有31条,研究湖北民歌翻译的只有一篇文章。因此对湖北地方文化,尤其是以民歌为代表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需引起重视。
湖北民间文化极具荆楚特色,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大致分为以下十类:(1)传统音乐:包括天门民歌、京山民歌、宣恩十姊妹歌、南漳阴锣鼓、谷城南河套曲、长阳土家族吹打乐、武汉江汉单弦等;(2)民间文学传说:有蕲春县李时珍传说、安陆市李白传说、巴东县寇准故事、武汉蔡甸贱三爷故事、天门市徐苟三故事、十堰市武当山传说、红安县十八老故事等;(3)民间舞蹈:鄂州等地龙舞、南漳高跷花鼓、宣恩县滚龙连箱等;(4)传统戏剧曲艺:包括荆州花鼓戏、云梦皮影戏、英山采茶戏、武穴文曲戏、武当神戏、天门三棒鼓、天门渔鼓、鄂州玉连环、恩施三才板、郧西三弦、当阳打鼓说书等;(5)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京山熊门拳、武当纯阳拳、浠水杂技等;(6)民间美术:潜江木雕、手指画、刺绣等;(7)传统手工技艺:红安大布、土家织锦、枝江手工布鞋;武穴章水泉竹艺、楚式漆器、咸丰干栏吊脚楼等:(8)传统美食:老通城豆皮、荆州鱼糕、武穴酥糖、石花奎面、襄阳大头菜、五峰毛尖等;(9)传统医药:马应龙制药技艺、京山夏氏炼丹术、咸宁镇氏马钱子秘方等;(10)民俗:如团风县马家潭龙舟会、当阳关陵庙会;恩施土家女儿会、巴东民间历法等。在文化走出去倡议下,应该先考虑推出何种文化形式。
文化走出去倡议下需要积极保护和推广传统民间文化,走出去的根基是推广的内容能够被受众所理解,只要有文字形式的文化内容就需要翻译,只有能够被译入语读者接受(acceptable)和读懂的(readable)内容,才是真正有效的翻译。在以上众多民间文化形式中,传统音乐中的民歌融合了音乐和文字,是可以用以推广的一种形式,因为音乐是各种文化各种国别人士都能够认可的媒介形式,其传播的喜怒哀乐可以被受众直接感知,只需要准确传释语言,言形意良好结合的翻译就能准确传播文化。湖北民歌翻译兼具艺术和文学性,可媲美诗词翻译,在音韵上还需要与曲调配合、意义上与原词意思契合,要求比诗歌翻译还高。“歌词翻译与一般诗词翻译有策略上的区别,提出歌词翻译尤其要注重译文音律与原文意义保留的矛盾,译者需处理原作语言形式与内容的限制问题”[1]。
将民歌歌词翻译结合到现在流行的文化传播上来是十分有意义的。需要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探索运用音乐传播的规律使中国民歌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2],也可以从自然传播、技术传播两大方面来阐述中国民歌的传承及演变,对当代民歌传播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做分析[3],还可以结合以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将民歌歌词翻译达到文化传真,从文化语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要传到的意义、方式和风格则三要素[4]。译者要结合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层次和要求多方面因素的要求,才能尽可能地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即存异求同,做到传递原文重点文化蕴涵和再现原语中承载的文化韵味。民歌翻译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种知识的综合,其翻译标准可以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实现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综合来说,就是翻译要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5]。
在民间文化翻译很多时候就是再创造,也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传播对象的需求将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但是这样的改写不是完全改变原文的内容和结构,而是使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基于忠实原则的合理改动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倡议下,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中国文化,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和跨文化交流。这样的目的要达成,必须减少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而产生的障碍。因此翻译文本需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的理念,即文化翻译是为了传播而服务的。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跨文化传播学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命名为Intercultur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其重点研究的是不同背景之下人们如何沟通、跨越文化的有效交流方法和途径等。
翻译研究发展至今,有不同的学派和流派,翻译现象、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实践等的分析和描述都有不同的角度,如语言学、文化、文化、哲学、伦理学等。和跨文化传播学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在民间文化传播的时候将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联系在一起,重点是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译什么”,二是“怎么译”进行研究。译者既要遵循忠实原则,对原文的信息和概念要完整传述和诠释,另外也要考虑译文对象。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取舍,为了达到对等和等值,往往需要放弃良多。
理想状态下的文化翻译要达到传播的目的,首先是一个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应该植根于两种文化的土壤,翻译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歧义或者由于翻译不准确而造成误解,有时候不能一味强调信息的完全等值而一味忠实于原文,直译往往会造成硬译和死译。另一方面,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层次的转换需要灵活处理,译者作为精通两种文化的文化交流使者,可以发挥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能动性,使一种文化的含义在另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和接收空间中获得再生,在文化交流的层面达到意义的对等。
文化走出去倡议下,国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翻译中国作品,希望以此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但在传播上,大量翻译的作品都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如《四书五经》等或者影响力较大的古典小说及现代小说,中国民歌歌词的翻译以及民间文化的翻译却面临失衡,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媒介中出现的民间文化传播成就少之又少,与输入量极大的外国名著小说等等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输出是如此之少。其实在翻译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另外,翻译的质量和译者的能力也制约了文化的传播。
民歌翻译要走出去,首先是语言方面的原因。音乐无国界,欢乐或者悲伤的情绪等通过音乐,即使不用翻译也能被感知,而歌词就不一样了,必须通过翻译才能传情达意。歌词翻译有两个目的,既照顾到源语读者,使他们对翻译过来的词和表达能够接受,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让他们能够听懂歌词并有良好理解和享受。两者都能做到当然最好,因为音、形、意三者良好结合的翻译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将歌词和乐感结合将会带来双重的美学价值,这种价值将对美的欣赏和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播产生重大意义。但很多时候只能达到其中一个目的,在特定语境下和面对不同的受众时,往往只能两者取其一。
翻译民歌歌词其次要注意到的是歌词中地域特征的呈现,如对方言的处理,在翻译时要尽量做到形神兼备。
例1.《夸丈夫》(湖北宜昌民歌 Song for My Husband)
别人的丈夫戴官帽,我的丈夫戴草帽,真像个日白佬。
歌词中的“日白佬”,是流传在鄂西、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在宜昌三峡区域,“日白”的涵义有两层,一是作为中性词,与“聊天”基本同义;二是作为贬义词,与“说谎”、“吹牛”等接近。翻译 “日白佬”就需要了解它所指的双重涵义:一是指那种特别能讲故事、讲笑话、能说会道的人;其次就专指喜欢吹牛皮、经常撒谎,说话不靠谱的人。既然是夸丈夫,应该淡化贬义,译为an eloquent story-teller.参考译文:Others’ husbands wear official hats, while mine wears straw one. But he is really an eloquent story-teller.
例2.《六口茶》(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民歌The Six Sip of Tea)
男: 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 噻) 在家不在家?
女: 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 噻) 已经上学哒。
Boys: The fourth sip of tea brings a question to you:How is your sister? Is she at the family?
Girls: 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 My dear sister has been to school at study.
这类歌词会采用方言中发音相似的字作为结尾,“茶 ”、“话 ”、“家”、“八”等相似的词语构成了朗朗上口的尾韵。原文中的的“家”,“哒”押尾韵,可以处理成“family”和“study”,在音韵上符合原文。但是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对于民歌这种特殊内容格式的文体,在对原文保持忠实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听众们的感受,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作用。而这样的译法对译者要求很高,往往不愿意深入研究的译者在处理文本的时候只能限于皮毛,这样译出来的作品达不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信息还原要求译者尽量保留原文的格式和文字内容的展现方式,如不改变原文的歌词词序,以及方言的处理等,如该歌中“喝茶”并不是发音成“he-cha”,而是 “huo-cha”,但是翻译时用drinking tea并没有体现其发音的差别。
再次,歌词翻译要照顾到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歌词与音韵的结合。由于长江流域的地区多河流交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民勤劳勇敢,因此,该地区的音乐或者充满激情,悦耳动听,或者温柔平和,旋律舒柔,人们在歌唱的时候,吐词更悠长更平缓和连贯。
例3.《龙船调》(利川民歌The Dragon Boat Song)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呀咿呀哟, 妹娃子要拜年哪哟。
湖北利川民歌《龙船调》中国外流传最广的一首湖北民歌,即便在目前有若干个翻译版本时,也发现其翻译并不能达到很好传情达意的目的。例如其中“妹娃子”,对于国人来说可以理解,意为年轻的女孩子。但是却是翻译中的难题:如翻译成the little girl,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年轻的女子;翻译成I,则失去了原文中的娇嗔之意。词语引申义和内涵意义等往往在翻译时不能淋漓尽致地传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失真”现象。无疑将给那些不太了解源文国家文化的译者设置一层障碍。 可以将“妹娃子”翻译成“I,a little girl”。此外,“正月”的表达,如翻译成契合原文的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则会太长,不能和原曲译配。参考译文:The Spring sends away the old year and brings in the new. I, a little girl, am going for visiting my relatives.
湖北省人口众多,风俗习惯各地不尽相同,湖北民歌的体裁形式和音调风味也各有不同,方言声调、民歌音调、节奏韵律、题材形式也有所不同,译者若没有充分理解原文的话很容易在翻译的过程中现文化失真现象。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其次,在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可以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文化的目的;最后,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创造性翻译的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有效传播是指传播出去的文化不仅仅是源语读者或作者能够欣赏,更重要的是翻译出来的文化作品能够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欣赏。要做到这点,歌词翻译首先要能够朗朗上口,即翻译出来的歌词能够让译入语读者可以随着音乐一起吟唱,这样符合许渊冲“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原则。例如民歌中有一些押韵的词句,为了能够再现原文中的风味并且容易哼唱,译入语歌词可以采用一定形式的押韵,这样的韵脚不一定要跟原文的韵律完全一致,而是可以适当换韵。
例4.《啰啰咚》(湖北监利民歌Luo-Luo-Dong)
今日里人啊多又多,真正好唱歌。
在湖北监利等地区人们流传的《啰啰咚》歌词有多个版本,该民歌是人们在进行插秧等劳作时所唱的歌曲。从普通话的发音来说,“多”和“歌”并不押韵,但在湖北方言中它们都读[guo],因此都押了uo的音。读起来押韵,唱起来时用拖音延长节拍,既有尾韵的音美,又易于引起目的语受众的共鸣。翻译时一概追求原文的韵脚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考虑将意思传递出去的同时尽量考虑到押尾韵。译文:People gathering more and more, making a good day singing songs for. 这样押的韵就是[:]。
其次,翻译歌曲时要了解节奏、声调和歌词的关系,正确处理歌词中的衬词等独特语言现象。在民歌中,音乐的节奏起着标点符号的作用,往往停顿一下,就是一个乐句。基本上每一个汉字下面都要有一个音节。此外,汉语里有四声,在翻译出来的歌词中也要尽量配合歌曲旋律的走向。译者译歌词,也是将译文和原曲调进行配歌,经常要将译文进行适当剪裁,使歌词能够符合音符和音节,尽量不要改变原曲的音乐风格。
例5.《哪有闲空回娘家》(湖北仙桃民歌No Spare Moment Going Back My Parents’ Home)
油菜开花黄啊又黄儿哟,爹爹接我回呀娘家呀啊
只因地里忙生产哪,我哪有闲空走人哪家呀哟
这首民歌是五十年代的新创歌曲,带有很多语气衬词,演唱时比较轻快。翻译时要保持住原文的韵律,译文的歌词大体上仍然保持住了原文的风格,使歌词变得更加朗朗上口。译文:Cole flowers are blooming in the field, while my father comes to take me home. It is the busy time for farming, that I have no spare time to go back my parents’ home.
衬词是民歌歌词中独特的现象,它们往往没有具体的字面意思,主要是传达声音以及歌者的感情,将衬词采用音译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演唱时直接由歌者唱出其音即可。例如《啰啰咚》歌词中出现的“咚嗨吔吔,吔啰,吔啰吔,吔嗬,嗬嗨啰,嗬嗨嗨”等衬词,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动作性。其中“咚嗨吔吔,吔啰,吔啰吔,吔”,一句断四次,节奏铿锵有力,译文可以直接用歌词音译再现节奏感,在语言形式上需做相应的调整,以营造出和原文同样的动态效果。同时,作为翻译作品,译者可以用尾注或者脚注加注方式说明此处译文作用,如“此词为衬词,常在语句后出现,表达歌者的高兴之情”,这样加注可以给歌者歌唱时的提示。
再次,歌词翻译要让译入语读者读懂并且接受译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传播源语蕴含的文化。民歌歌词中富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可以在翻译时采用异化策略,将文化信息的精髓和美感直接传递出去,作为补充可以用尾注、加注来解释歌词中出现的文化信息内涵帮助读者理解。如在湖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人们插秧耕种时所唱的《号子》就可以音译成“Haozi”, 尾注上说明“Haozi”: It’s called work songs, which are folk song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farmers usually sing them over working。”监利地区的《啰啰咚》就可用音译加注法译为“Luo-Luo-Dong——A Planting Song”。歌词中的方言翻译也是如此,如前面提到的《龙船调》中的“妹娃子”,作为年轻女孩子自称,也可以翻译成Meiwazi (the little girl)。
纵观湖北各地民歌歌词,可以看出翻译中较难处理的是歌词表达的意境以及一些专门的衬词、方言的表达,此外在译入语中如何展现原文中的风土人情、人民的淳朴善良和自信乐观以及真挚友爱的人性之美都是译者需要考虑的。文化走出去要求源语使用者和译者对源语语言有充分的自信,这样才能将原滋原味的文化信息传达出来。其次,译者要考虑语言的不同带来的思想内容表达和文体风格的差异,在翻译中尽量再造原文中的氛围和意境。民歌歌词的翻译高于文学,灵活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原文是必须的,在民歌歌词翻译中常采用的是异化策略,即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异域特色,但是异化的主要问题在于译文读者对原文中隐含内容的不理解,此时就需要引用和注释的方法,而往往注释过长会让译入语读者失去兴趣。
[1]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英汉互译技巧详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9-135.
[2]王燕星.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3]芮艳.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传承及演变[J].电影文学,2009,(6).
[4]李程. 歌词的英汉翻译[J]. 中国翻译,2002,(3).
[5]Nida, Eugene A,Taber,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李占喜.顺应论:文学翻译的一个新视角[C]∥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52.
[7]刘元亮. 文化传真在陕北民歌翻译中的运用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3,(10).
[8]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9]麻争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沛.陕北民歌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J]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7).
Folk Culture Translation on the Wave of Culture Going Globally— With Translating Lyric of Hubei Folk Songs as Example
OU Qiu-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especially the Hubei folk songs is believed to be a proper way for culture dissemin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ble music and lyric with connotative meanings and aesthetic senses make folk songs attractive,thus they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media in arousing similar reaction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ceptors.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folk songs dissemination. Translators need to consider the reasons of what and how to translate to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os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focus of the paper is the exemplification of Hubei folk songs.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of lacking of equivalenc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causes of lagging of culture dissemination helps to find solution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ome unsolved problems the folk culture going globally faces with.
civil culture; translation; culture dissemination; Hubei folk songs; lyrics
2017-10-16
2015年湖北省人文社科课题《湖北民歌歌词翻译与文化传播》(15Y167);2017湖北社科基金项目《讲好湖北故事传播巴楚文化:湖北民间文化对外译介》(2016137)
欧秋耘(1971-),女,海南海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H315.9
A
1674-344X(2017)11-0120-05
陈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