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 左 蓉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从事教育行业,亦如此。与人打交道难,与走在成长路途中的“小人”交往,可谓难上加难。细数起来,每天处理大大小小的麻烦定不止“八九”件,因而,我们只需记住“一二”件的好。
于我而言,这好便是:能教书育人,留在讲台上。我的身份很尴尬,目前是一位代课老师。之前在编,因为个人原因,招聘到异地一所学校任教,需“过关斩将”,才能进入编制。正因如此,我格外珍惜这份工作,与在编老师共事,显得岌岌可危。工作中,自然而然地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堂课,认真批改每份作业,悉心对待每位学生。慢慢地,这些变成我教育职业的习惯。当身边同事抱怨“钱少事多,无法生存”时,我视若珍宝;当班主任感叹“自己都需要求助心理医生”时,我已及时调整情绪;当外界充斥着有关教育的负面信息时,我坦言“永远坚守”。因为,我心里只有教育那“一二”件好。无论是扮演教学者,还是班级管理者等角色,我都用心从事教育这份职业,常怀感激。下面是我从教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及感悟,以此分享。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近九个年头,在这不长也不短的教学时间里,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虽然模式尚未完全固定,或者固定性不那么强,但是像这样颠覆性的教学尝试的确是新课改促使自己的一次飞跃,教学中的成长让我记住了教育的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戏曲单元,语文老师默认戏曲非考查的知识点,何况在九下如此匆忙的教学时间里,直接跳过或者粗略走一遍,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学者的“明智”选择。我也认可,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可是却总感觉像漏掉点东西。既然作为独立的单元呈现,作为独特的文学体裁,肯定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感知别样的文学样式,完善语文知识体系。静心思考,采用何种手段才能既达成教学目标又适合戏曲这种文学体裁。不难想到,将文字转换成真实场景,搬进课堂,那就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看既成戏曲片段作品,一种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而前者,戏曲成品并不切合课文选段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仅作为一位观众置身文本之外,一笑一乐则结束;后者也许能带来意外之喜,只是操作起来具有挑战性,至少于我来说是这样。既然前者不能选,那就只有尽全力将后者做到最佳。
执教《威尼斯商人》时,首先自己深度解读课文,然后了解学情,侧重抓住学生对戏曲感兴趣的点和演一幕戏曲的期望度,最后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差不多都是学生的工作。学生自行确定导演、编剧及演员,导演编剧由课代表担任,据他们对同学性情的了解,选定中意的演员。并且带领演员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编写剧本……这些都放手交给学生完成,我只制作了几张符合场景的课件来作为舞台背景。登讲台表演之前,只知道他们排练过一次,且我没在场亦没指点。他们的正式演出,将我惊呆了:不论是学生改编的台词、制作的简单道具,或者台上结合剧本配有的每一个动作、表情,还是结束后“观众”的独特点评。我都可以读出课堂之外,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这次戏曲表演加点评课,成功调动学生对戏曲的认知兴趣,以至于后面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格外顺利、容易。一次挑战带来的教学效果,让我为只一震,难以想象学生身上还有多少等待我们开发的潜能,更不知道教学生涯还会带给我多少意外之喜。只明白用心教学,能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尝到超越自己的乐趣。
刚刚毕业这一届,是我担任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本来对于毫无经验的我就有难度,何况班上不乏有调皮的、身心有缺陷的、学困生等,且不在少数,这更让我意识到责任的重大,谨慎处理每件事情。在这期间各种离奇“案件”发生不少,因此,批评教育的话语占据着我们一半的交往内容。我都在猜测:毕业之后,忆起我时,是不是定格在生气和发怒的样子。至少不会让他们觉得留念,而当我因个人原因,不得不暂停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学生们的反应让我重新认识了青春期的他们。
临近八下结束时,学生们看出了我身体的变化,也知道下期会有一位新班主任来带他们,虽然我只字未提,他们也心照不宣似地不问。这是我想要的状态,会考和九年级才是中心任务,让我们顺其自然的面对这次分离。于是,期末考试后,我和班委商议散学典礼,按惯例用班费购买奖品,颁给成绩优异和进步大的学生。安排好之后,班委分头行动,各负其责。散学典礼如期进行,到颁发奖品环节却迟迟不见文具,我马上提醒班长备好奖品,可班长说没买。“为什么?”我惊讶地问,最后一次还犯这么荒唐的错,结束都不能圆满。“因为这些同学不要。”班长答道。“都不要?”我着急地问,我担心他们怕班费不够,我倒贴。一位获奖的学生站出来说:“我们自愿放弃的!”我愈加疑惑……
“起立!”班长发令,没等我反应过来,全班已齐刷刷的站好。
“老师,您辛苦了!”学生们整齐的弯腰、敬礼!
从后排走来两名学生,一位手捧大束百合,双手献给我,另一位则展开一幅签有每位学生名字和祝福话语的字画。眼前的花花绿绿模糊了我双眼,顿时不知所措……
感动的并非是那束芬芳美丽的百合,亦不是那幅意义非凡的字画,更不是意料之外的安排,却是那些批评和责备没有淡化我们的师生情,最终定格在记忆中的是那些好。就像我现在想起他们,会微笑。或许这就是教育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本质区别。
当我们现在立于学生中间,还在为处理琐碎的麻烦“八九”烦恼时,想想解决之后“一二”所带来的愉悦、满足、幸福,以及人性中最纯粹的美好,而这些只有学生才能带你领悟。让我们珍惜与学生的点滴历程,遇见教育里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