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通衢镇旺茂小学 陈良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语言、开阔视野,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的一点实践与体会。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问题,小学生缺乏持久性,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是“走马观花”式,观察事物比较肤浅、笼统。因此,在布置学生观察事物时,教师必修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例如,组织学生观察一个劳动的场面。教师在布置学生观察前,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劳动场面的基本情况,当天的天气情况,参加劳动的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场面的热闹气氛等。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细致去观察,从中帮助学生对观察对象和劳动场面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观察之后,再帮助学生将他们所观察到的情况用书面记录下来,以便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并能注意到事物的特点和具体细节。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小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比较低,知觉的无意性比较明显。因此,在布置学生观察时,我常常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结合语文教材,布置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提出观察的要求,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如教学《今天我喂鸡》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仔细观察大鸡、小鸡、公鸡、母鸡吃食时的情景和它们的生活习性。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认真想,使观察和思维互相渗透。然后,再让学生把观察得来的情况在班上汇报。再结合课文,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和课文中的叙述句子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学习课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情景,要求学生从画面上的情景联想到实际的情景,要求学生说出画面内容说明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如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插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以及十一位纤夫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想想这群纤夫拼命拉纤的情景,进而认识到在沙皇黑暗的统治和残暴的剥削下的俄国劳动人民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再如指导学生观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插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小女孩的外貌、衣着、神态,再想想自己过大年夜的情景,并与这个小女孩过大年夜的情景作对比,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学生理解了图意之后,再学习课文的内容,兴趣也就提高了。
3.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怎样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
如学习《小木船》一文,懂得作者善于观察同学之间的生活小事,以小木船为线索,循着“友谊的形成、破裂和恢复”的思路,抓住陈明和“我”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学生学习课文之后,进一步认识到观察事物越细致,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晰,积累感性材料越丰富,这对于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对观察的对象缺乏细致的辨别能力,往往只看到大致笼统的轮廓,看不到重要的细节,特别容易忽视那些引人注目的重要部分,难以获得对事物完整的认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懂得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并要教会学生要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观察的顺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有的可以从上往下看或从下往上看;有的可以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有的由近及远或由远到近;有的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等等。同时,还要看清楚人物的外貌、神态和衣着。此外,还应让学生学会一定的观察技巧。比如,在观察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要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把看到的事物现象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细心观察事物之外,还要经常联系课文的内容,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平时观察事物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不仅在课内这样做,课外也为学生创造观察条件,经常开展课外观察活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等,使学生感到观察可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语言、活跃思想。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之后,教师还应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快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快速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快速观察事物的方法,尽快感知贮存,做到过目不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看电影、电视或者坐车穿过闹市,有时不能仔细观察,那么,就要学会快速观察方法,抓住景物、事物出现的一刹那的概况、特征,印在脑海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采取“闪示法”来训练学生的快速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