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湘漓文化是基于水陆交通的湘漓古道而联通湖南与广西所形成的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跨区域文化形态,原发点可从兴安灵渠开凿发源开始,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兴安灵渠是秦始皇为源军岭南、统一中国而沟通湘江与漓江,从此成为湘桂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文化交往、特色凸显的湘漓文化传统。紧邻兴安的广西灵川江头洲村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后人从湖南道县迁徙至此定居而形成的古村落,世代秉承周氏家族的家风家训以传承弘扬爱莲文化传统,成为湘漓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周敦颐祖籍湖南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相传出生于广西贺州桂岭。其《爱莲说》是千百年来传诵至今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作,而且是蕴含北宋理学思想萌芽的哲理名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中华民族精神体现的重要篇章。文中所歌颂的莲花成为文人贤士高洁清廉人格形象表征及精神象征,与竹、梅、松、兰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人格品质及其文化传统的意象表征系统,建构起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爱莲文化传统。
江头洲村形成已有近千年历史,至今还保存有元明清各时期古建筑群110多座,400多间,留存有爱莲宗祠、护龙桥、宋厨塔、贞节牌坊、进士街、举人路、秀才巷、迷宫道等古遗存。其中爱莲宗祠最集中体现爱莲文化精神和传统①。此地周氏后人秉承周敦颐《爱莲说》所彰显的爱莲文化传统,自明清以来兴科举、重教育、办义学,制订“周氏家训”,建立乡规民约,为公举贤,为官清廉,从该村走出一批批名人贤士、清官廉吏,素有“才子村”“清官村”“文化村”之称。该村于2005年被授予“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该村周氏家族可谓“爱莲家族”,其“周氏家训”成为爱莲文化精神重要的文化符号表征形式。
江头洲村之所以能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就是从《爱莲说》中保存、传承、发扬了爱莲文化。这不仅可从至今尚保留完好的爱莲宗祠、爱莲堂、文渊楼、爱莲书院、宋厨塔等历代物质文化遗存上可见一斑,而且也在其“周氏家训”中显现出爱莲文化精神。江头洲人以“周氏家训”作为家传、家教、家风的文化载体与精神寄托,形成爱莲文化集中体现及表达方式,成为周氏家族传承弘扬爱莲文化传统的重要形式。在“周氏家训”中,先辈周敦颐《爱莲说》中所颂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纯洁高尚人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廉洁的品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清远典雅的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②的庄重高贵的风神等精神内涵与实质得到发扬光大。这一《爱莲说》内涵精神及其爱莲文化传统通过“周氏家训”得到传播、继承、发扬,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特征,形成爱莲文化的“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③的宗旨及其核心价值取向。
江头洲人弘扬爱莲文化传统,立下族规家训,建立乡规民约,形成纯朴、自然、好学、清廉的民风民俗,将爱莲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刻写于周氏家族爱莲宗祠大厅正中的“周氏家训”中。“周氏家训”开篇即曰:“周家寻根,源科姬旦;先祖濂溪,理学先枢”,以追根溯源教诲后人不忘根本,弘扬理学精神;“吾家风尚,素为严紧;规行矩步,奉莲指教”,以建章立制之家训,确立起爱莲文化的传统;“族规治家,施行苔罚;秉承祖旨,扬吾家风”,以德治家,形成良好的规矩和风气,故而爱莲文化精神及其核心价值取向在“周氏家训”中表现无遗,形成“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一,“真诚”,即待人处事接物要真心诚意。“周氏家训”曰:“六德六行,从小诲教;祛邪传儒,立身厚道。”不仅以之说明“德行”乃为人立身之本,而且以“真诚”作为待人之道,更重要的是以“祛邪传儒”凸显家族文化及其家训、家教、家传、家风的核心价值取向。
其二,“和谐”,即温柔敦厚、谦让协调的人际关系构成和谐社会和人文环境。“周氏家训”曰:“崇尚祖德,不可放纵;尊老爱幼,家教传统。景行为贤,孝侍双老;孔怀兄弟,侄叔相好。妯娌互敬,蔫蔫惜重;家之祥祯,孝子贤孙。”以伦理关系推及人际关系,以崇尚祖德、尊老爱幼的孝道、家道体现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缔造家和万事兴的家族文化优秀传统。
其三,“积德”,即积德行,布德政,讲道德,施德泽,以德治家,以德育人。“周氏家训”曰:“送子求学,增知博学;若中及弟,擢升显赫。世人之道,三教九流,伦理纲常,铭刻心中”;“做人刚健,不婢妄娇;与人为善,终生荣耀。慎言置事,循理业兴;罔谈彼短,靡恃已长。施惠吾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见,勿求真善。”“积德”既强调了育人教化的重要性,又强调了道德修养及其践行的必要性。
其四,“行善”,即做善事,行善举,为官者应清廉正直、公平公正,多为民众做好事;为师者应师道尊严,诲人不倦;为民者应从善入流,以善待人。“周氏家训”曰:“仁慈隐恻,温恤关照;悯困之人,挺身解救”;“与人为善,终生荣耀“;“善欲人见,勿求真善”,不仅将善作为人之本性,而且将行善也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表达了仁慈、友爱、怜悯、同情的善心善意和善举。
其五,“奉献”,即廉洁奉公、尽职尽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国为民、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这对于从政为官者尤为重要,故而推崇“清官”和“廉政”以效后人。“周氏家训”曰:“国课先行,遵规呈缴;华公政令,各宜已守。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务民。任官存君,岂计身家;誓执功令,才称圣人。”以“奉献”精神表达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和遵纪守法、忧国忧民的社会担当意识。
“周氏家训”不仅传达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神,而且也传递出爱莲文化“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周氏家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周氏家训”传承弘扬爱莲文化精神,培养抚育了一代代周氏后人,涌现出一批批名人贤士。以为官者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历代出仕为官者达200多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员37人,六品官14人,七品官36人,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都有任主事人员;任职官阶有:代办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同知、直隶知州、知州、部主事、卫千总、通判、京县知县、编修、知县、翰林院检讨、府训导、京县丞、州学证、县尉、府州训导、教谕等,显赫政绩者达40人;受皇朝诰封的人员40余人,其中有“荣禄大夫”(从一品)3人,“通奉大夫”(从二品)5 人、“通议大夫”(正三品)8 人、“中宪大夫”(正四品)3人、诰封一品夫人世间2人等④。由此可见,“周氏家训”秉承《爱莲说》的宗旨弘扬爱莲文化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真、善、美融合的核心价值取向,支撑和持守绵绵延长的爱莲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发扬。周氏家族以爱莲文化为核心,建构善德文化、美育文化、清廉文化、勤政文化、理学文化、民居文化、宗族文化、书香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的文化体系及文化传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家族,江头洲村亦成为湘漓文化中著名的文化村落。
周氏家族以“周氏家训”传承弘扬爱莲文化传统,在长期的言传身教、学以致用、自立自律过程中取得明显的效果和业绩,形成良好的家风、学风、民风、政风、文风、乡风,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村落与名人村落。爱莲文化会通交融中华文化传统及其湘漓文化精神,影响一代代周氏后人,千百年来始终持守耕读传家、知行合一、知书达礼、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及人格品质,从而彰显出爱莲文化内涵与特征。
其一,尊师重教的书香文化特征。周氏后人将爱莲宗祠办成“勉教实行”的爱莲书院,厅堂挂有对联“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故而形成重教育、举义学、办书院、聘名师的风气。到此授业名师达200多人,有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张月卿,山西巡抚鲍源深,湖广巡抚严树森,广西巡抚胡云楣、张安圃,广西布政使黄植庭以及一大批名士文人。该村历代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共出秀才200多人、举人27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等,可谓中国传统教育及科举成就的奇葩。
其二,博才精学的文人才子文化特征。江头洲历来称为文化村,不仅通过科举和从政而产生的才子多,而且著书立说的文人亦多。如周冠善长文学,精通经学,被称为“桂林十大才子”,为官期间被称为“周青天”,辞官后在湖北汉口晴川书院讲学,培养出举人、进士数十人;其著述颇丰,已查实的有《筠园文史集》等7部。据不完全统计,周氏后人有鸿篇论著者20多人,著作24部32卷,现存22卷,为当地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献遗产。
其三,廉政爱民的勤政文化特征。周氏后人历代在各地为官者多达200多人,现已整理出30多名有代表性的清官谱。如周履谦在四川任内“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以“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去世后当地百姓为其立祠塑像,刻有楹联“官民鱼水情深,功德永传千史”,横批“廉政爱民”;再如周履泰在山西、浙江等地任知县时,广开书院,兴修水利,除暴安民,薄赋轻刑,为当地人民盛赞为“爱民之仕”,形成廉吏清官的文化传统。
其四,崇德扬善的宗族文化特征。江头洲人遵循“周氏家训”,以崇德扬善建立家教、家规、家道、家政的宗族文化体系,并将其镌刻在爱莲堂中堂壁上,形成治家之道的周氏家族之家风,养成朴实纯洁的人性、善良真诚的人品、崇德尊贤的民风、勤政为公的志向、爱国爱民的精神,这些文化特征通过爱莲文化的“莲花”意象更为直观形象地显现出来,也通过“周氏家训”的“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精神体现出来,形成爱莲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爱莲文化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爱莲文化可谓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华文化可谓爱莲文化的本体和根基。
其五,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特征。据专家考证,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为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周辅成考取进士后被委任为广西贺州桂岭县县令,故而周敦颐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现今在桂岭还保存有“周子祠”。清桂岭县丞周端曾撰《重建周子祠序》云:“考贺志桂岭有周子祠,祠前有塘,塘中有莲,先生……志有莲池,大都本爱莲一说。自宋迄今,塘莲尚在。”广西富川县还有一个叫福溪村的唐宋时期的古村寨,现存“濂溪祠”的周氏宗祠,祠中供有周敦颐塑像,祠壁上书有其著作《太极图说》及《爱莲说》。古寨周氏族谱云:“先祖周敦颐在道州为官路过此地时,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便留一子在此定居,繁衍至今。”[1]63由此可见,在广西境内还有不少与周敦颐及其周氏家族有关的史料和遗存,进一步说明周氏先辈及其后人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上所作贡献,也进一步说明周氏家族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力及爱莲文化的传播力,由此可见爱莲文化传统及其“周氏家训”为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六,湘漓文化交融特征。周氏家族所在灵川为桂林属县,桂林是广西历代省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桂林所处桂北地区相邻湖南,也是湘漓文化或湘桂文化的交结点和交集地。爱莲文化对桂林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桂林爱莲文化传统,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莲文化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亦为中华文化在岭南地区广泛传播以及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明证。周敦颐后人从湖南道县迁徙广西灵川定居,爱莲文化传播深入人心,促进岭北与岭南文化交融,湘桂文化融合会通,由此也成为湘漓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有利于凸显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周氏家族与当地民众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与当地一些社会名流联姻与联络,形成当地文化名人圈,对桂林文化兴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桂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不少名人,清代有进士出身的台湾布政使、巡抚唐景崧,状元出身的翰林、院编修刘福姚、龙启瑞,词学家朱琦,临桂词派代表人物、“清季四大词人”之王鹏运、况周颐等,均与周氏家族交往甚密,有的还通过联姻成为亲戚,有的通过为师为学形成师承关系,成为桂林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亦成为晚清及近代推动临桂词派及其粤西文化的迅猛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头洲村周氏家族以“周氏家训”秉承先祖周敦颐《爱莲说》形成爱莲文化传统,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发展至今,不仅成为当地文化建设丰富深厚的历史资源宝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及其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探溯爱莲文化传统形成原因,既有利于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厘清文脉,更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推动爱莲文化与时俱进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其一,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奠定爱莲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根基。《爱莲说》及“周氏家训”都始终贯穿儒家文化传统,体现儒家思想及其儒家伦理道德观。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尽善尽美”“仁者爱人”“德行”等思想滋养浸润爱莲文化。以莲比德是儒家“比德”说的延伸和发展,故而以莲喻人、以莲自喻、以莲蕴理、以莲见仁、以莲知善、以莲为美,均可见爱莲文化的内涵本质就是儒家思想文化精神,爱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
其二,宋代理学是爱莲文化价值观形成的理论依据。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拓者,其《太极图说》和《通书》为理学兴起奠定基础。《太极图说》表达出“气本论”的理学观,对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又与程颢、程颐和朱熹“理本论”以及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本论”理学观有所区别。周敦颐的理学观主要有三个特点及理论支点。
首先,“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2]198此说“无极”与张载《太和》中所言“气”相似,张载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3]200周敦颐认为:“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变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故而周敦颐所执“气本论”的宇宙本体观。后来经朱熹解释为:无极指“无形”(形而上),太极即“有理”,故而“无极而有理”,从而使之具备理学的雏形和萌芽特征,开启宋代理学之门。无疑,这贯通儒道思想的宇宙本体论为爱莲文化奠定了形而上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强调阴阳和谐、动静相生、气化万物、固根立本的爱莲文化基石。
其次,由“太极”至“人极”。“太极”说的宇宙本体论之所以与理学挂上勾,关键在于由“太极”至“人极”,其目的是为了寻求儒家仁义中正“人极”的合理性。《太极图说》曰:“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可见以“太极”支撑“人极”正是为了说明“太极”化生之“人极”都有贯穿之一理,儒家的中正仁义也就成为“人极”的最高标准。这就是论“天道”而传承道家思想,论“人道”而传承儒家思想,将“天道”落实于“人道”就集中体现于爱莲文化中,由《爱莲说》传承于《周氏家训》中,使儒家文化自宋代之后的衰微之势经宋明理学得到了弘扬和继承,并由士大夫的倡导而逐渐渗入民间草根文化中。
最后,由“大哉易也”建立起“一实万分”的万物化生模式。《太极图说》明确表达“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观点,自认其理论学说来源于《周易》,故而才有“一实万分”的太极图化生模式,由太极化合为阴阳,由阴阳化合为五行及其男女,再之化合为万物。这说明“一实”指的是“太极”之统一本体,“万分”指的是人类及其万事万物之千差万别。故而“万分”都源于“一实”,都具有一理。这“一实万分”的基本思路显然糅合儒、道、释三教思想,不仅为宋代理学奠定哲学根基,而且也为理学寻找到落实于现实、实践的落脚点。故而知行合一、知书达礼、穷理格物的精神贯通于“周氏家训”所体现的爱莲文化中。这说明周敦颐的理学观之“理”除具有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义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宇宙本体论的气化生成的“太极”论哲学思想中确立“人极”的合理性,这无疑为爱莲文化奠定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循爱莲文化之“理”的内在逻辑性,才会有爱莲文化的自觉性和内需性。
其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爱莲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的动力基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形成优良的品质和精神,也形成了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价值观,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文化精神传承的进步、先进的主流导向,诸如为人正直、待人谦和、为政清廉、处事公道、见义勇为、帮弱助人、尊师重教、爱国亲民、勤劳勇敢、真诚坦荡等等,千百年来不仅作为社会风尚和道德律令表现为稳定一贯的集体无意识,而且作为心理积淀形成内在的个体无意识,转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指向。“周氏家训”不仅是从家族规矩上提出的外在制度规范约束的要求,而且是发自每一成员内心的自觉需求,从而使真善美成为社会以及每一个体的核心价值取向,求真、向善、趋美也就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精神追求。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和机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上也有许多矛盾和冲突,故而应在社会思潮的多元价值观及其多元化价值追求中构建核心价值观及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4]22爱莲文化传统就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江头洲村周氏后人继承和弘扬爱莲文化传统,确立起真善美价值取向,这无疑是吻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向的,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既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社会发展的公序良俗的基本内容。爱莲文化精神无疑也体现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中,使爱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注释:
①笔者曾五次考察灵川江头洲村,采访周氏后人20多人,收集大量的图、音、文材料,并与当地政府领导多次交流,收获颇丰,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②周敦颐:《爱莲说》,见《周子全书》。
③参见灵川县委县政府编制:《百年清官村——灵川江头洲》《走进桂林清官村——江头洲》《灵川县江头洲爱莲文化》等宣传材料。
④灵川县委县政府编制:《百年清官村——灵川江头洲》,编印宣传材料。
[1]潘茨,梁宇广.中华文明史上的广西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敦颐.太极图说[M]//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哲学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张载.正蒙·太和[M]//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哲学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