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现
(贺州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西 贺州 542899)
2017年8月29日第十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在贺州隆重开幕,本次博览会不仅展示了广西各地市优秀文化品牌,而且贺州以此为契机,将2100多年潇贺古道融入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之中,贺州园博园更以“山水贺寿,诗意乡愁”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了“生态贺州·长寿胜地”的文化品牌。园博园的长寿阁,是整个园区最具代表的建筑,登高而招,确有“历数名楼,胜者多矣,冠名长寿,唯有斯阁”之感。在长寿阁之阳,刻有朱东所作《长寿赋》,细读其义,不仅使人有“美哉,长寿贺州”之叹,更有《中庸》“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之意,为贺州寿城文化之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长寿赋》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一定会成为贺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因素。
朱东《长寿赋》全文824字,作者以赋抒情,其“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借贺州之美景,述贺州寿城之实,表潇贺古道人们生命之智慧。
《长寿赋》记:“贺州,旧谓临贺,史载绵长,有战国神尊麒麟为凭。地处五岭延脉,位踞三省通衢,古有潇贺古道,今有高铁坦途。”[1]72贺州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临贺县,属苍梧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临贺县“因县置郡,以邑内临水、贺水为县名。”三国吴为临贺郡治。南朝宋为临庆国治。齐为临贺郡治。隋为贺州治,大业初废。隋大业十二年(616)复置,属苍梧郡。唐武德四年(621)为贺州治。天宝初为临贺郡治,乾元初复为贺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降州为县,称贺县。2100多年来,贺州政治中心一直在今天的八步区贺街镇,直至1952年贺县人民政府才从贺街迁至八步区所在地。从《长寿赋》有限的字眼里,隐约表达了鲜为人知的贺州历史沿革。
1.潇贺古道国家战略地位再认识
在古代战略位置决定政治地位,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地位。秦修“新道”是秦始皇实施“北堵(连接长城)南疏(修建古道)”边疆战略两大历史工程之一,而贺州就地处潇贺古道核心位置。潇贺古道始于史前,成型于秦时“新道”,强盛于汉唐,它构建了北接潇水连长江,南连贺水通珠江的“海陆丝绸之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组组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潇贺古道是海陆丝绸之路的最早对接通道”[2]50历史上,连接中原与岭南的潇贺古道与北方长城有着同等战略地位。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国家实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共建中国同沿线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地处五岭延脉,位踞三省通衢”(《长寿赋》)的贺州,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承担起新的时代责任,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潇贺古道又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2.潇贺古道成为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主要通道
潇贺古道始于史前,秦修“新道”成为国家战略工程,汉武帝置苍梧郡领10县,其中广信、封阳县、临贺、富川、冯乘、谢沐等六县分布在不到200公里的潇贺古道上,从此奠定了潇贺古道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后经历代王朝的不断开疆拓土,形成了主要由秦修“新道”与春秋战国时形成的桂岭通楚的两条核心古道,通称“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盛于汉唐,成为北接潇水连长江,南连贺水通珠江的“海陆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
潇贺古道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流互动核心之地。据桂林《舜帝碑》记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享年一百一十有二”。而古代中原通往“苍梧之野”主要道路就是湘桂古道(湘水与漓水)和潇贺古道(潇水与贺水)。舜帝南巡,意义重大,传播了“明德”与“仁者寿”的思想。《史记》作“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记载,也说明舜帝在德教上的奠基作用。正如黄伟宗教授所说,“舜帝的划时代贡献,不仅在于开发和统一南方,更重要的是,在‘三皇’‘五帝’中,自他开始才有比较明确或自觉的文化意识,去架构职责分明、赏罚严明的雏形国家制度,并且以此意识和制度开发和统一并管理南方”[3]5。
秦代通过凿灵渠、开“新道”、取“陆梁”、定“扬越”统一岭南后,中原文化通过湘江—漓江和潇水—贺江流域传入岭南,初步形成了“水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格局。汉代,在潇贺古道上置广信、封阳、临贺、富川、冯乘、谢沐等六县,尤其汉武帝旨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开发岭南,潇贺古道成为了中原连接岭南,传播政治文化最重要的通道,以至在“南蛮之地”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经学、佛学大师,开岭南学风之先河,历代人才辈出。如汉代涌现出“享誉全国,堪称一流,无愧为术领袖、先驱、核心的人物,全国一流大学问家”中的“三陈六士”(“三陈”指陈钦、陈元、陈坚祖孙三代,“六士”指士赐及其子士燮、士壹、士有、士武及士燮之子士钦祖孙三代)[4]6和中国传佛第一人牟子,唐代出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明代有“桂海奇才”之称、京师大学堂总办的于谦后裔于式枚等。
3.潇贺古道承载着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历史责任与开启民族融合发展成功典范
《长寿赋》谓“贺州,旧谓临贺,史载绵长,有战国神尊麒麟为凭”[1]72。麒麟尊为战国时期贵族用的大型青铜酒器,1991年7月出土于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龙中村红珠山一座岩洞墓中,是潇贺古道重要的沙田河文化区域。麒麟尊尾部附凤鸟,北部蟠龙,集中国古人创造的三大神兽麒麟、龙和凤于一身,形态古朴、憨厚、祥和,是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印记,是古代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吸纳融汇的见证,堪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在潇贺古道区域,百越各族与中原汉族自古而今传承着良好的民族间和谐文化互动。在贺州,仅汉族当地就有广府人、本地人、客家人、都人、铺门人、船家人、鸬鹚人、宝庆人、梧州人、湖南人等族群,而每个族群又可分不同的族群支系,如都人又分七都、八都、九都;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壮族住水头,瑶族住山腰,苗族住山头”之说,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族群间自然和谐生态环境。潇贺古道区域还是天然语言博物馆,30多种不同方言在此交流与交融,贺州人能说上3-4种方言,一家操多种语言交流亦是常态。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重诚厚德、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贺州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贺州人继续前行。
《长寿赋》开篇提出,“岁值丙申秋月,金风送爽,玉露盈盈。世界长寿机构专家凡二十余众,莅会京华,郑重认证,昭告天下:贺州乃‘世界长寿市’也!”故有“市府遂嘱余记之,余乃欣然敲盘击键,检字撰词,望能抒此风云盛事”[1]72。《长寿赋》道出其创作之背景缘由为“贺州乃‘世界长寿市’也”。从此,“世界长寿市”成为贺州城市名片和文化符号,“贺州寿城”由此得名。
1.贺州“世界长寿市”名片的由来
2016年10月19日《人民网》登出题为“广西贺州被认证为世界长寿市”的新闻:“10月19日,广西贺州市‘世界长寿市’认证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贺州市通过‘世界长寿市’认证,成为世界长寿市。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指导委员会副主席邹平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委员会主席汤马斯·克拉福特向贺州市颁发‘贺州世界长寿市’证书、牌匾。”[5]在此之前,201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长寿贺州研究报告》,贺州市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
据贺州市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李宏庆介绍:“贺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4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为6.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比例的18.5%,百岁老人458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01岁。2011年7月,贺州市下辖的昭平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2014年6月,富川瑶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2015年7月,钟山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贺州市成为‘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5]贺州“寿城”实至名归,成为贺州的新名片。
2.《长寿赋》之寿城环境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言:“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地势使然也。”可见人居环境与寿命有着直接关系。2015年12月26日在“2015·中国(贺州)新媒体群英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人口老龄化长寿化专家委员会理事李永华教授发布了《贺州市长寿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此报告是“根据地理环境-健康长寿系统论的学术思想和国家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用3个月时间全面考察了贺州市的生态环境,系统采集、检测了贺州市2区、3县共61个乡镇(街道办)的空气、饮用水、耕作土壤、农特产品和百岁老人头发等环境-生物样品605件,入户调查并获取了99位百岁老人的个体行为、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健康状况等信息得出科学结论”[6]。报告显示,长寿环境质量优异、长寿资源丰富多样、长寿老人幸福健康是贺州成为“健康长寿首善之市”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长寿基本的客观要素。贺州正如《长寿赋》所描绘的“春时穆穆贺江,竹涛阵阵,蒲草舒旖,荇菜展旎;夏常轻雷飒飒,霁雨修眉,香樟葳蕤,芙蕖妩媚;秋来稻香收岚气,胭染金桂,慈橙喜柑,瓜果逸香;冬至棠桥映彤霞,灯蕾闹寒,嘉木含黛,松林抱暖”[1]72,反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贺州寿城外部因素。
贺州之所以成为世界长寿之乡,“山奇嶂翠,泉水丰沛,紫土青泥,卉木茂盛”“风清气洁,负离子强,天赐氧吧,裨益心腑”[1]72的自然状貌当然是重要因素,“长寿之缘盖出于此乎?非全也”[1]73亦道出了寿城的文化内涵和缘由。《长寿赋》道出深层次的原因,云:“此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乡亲邻睦。德音善乐,清胜莲香,仁义书声,有椒其馨”[1]73,而“予观长寿之道,基因者,寿之本也,天然,心然,孝然,寿之要也。人若能回归初心,颐淳朴之态,存乐观之念,养浩然之气,凝进取之神,则可享龟鹤遐寿矣”[1]73则以“文化基因”阐释贺州寿城内涵,这是最好的表达。何为“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就是那些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心理底层结构和思维方式。……把思维方式作为文化基因来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变迁的内在联系,对于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理论价值”[7],“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前人对后人的影响、文化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在发生作用,从而规定着民族文化以至整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形态特征。这种动因和决定因素就可称之为民族的‘文化基因’。”[8]贺州之所以成为全国第一个长寿地级市、世界长寿市,长寿文化基因是核心要素。
唐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卷37记“贺州”之名:“贺水出州东北界,西流,又注临水,郡对临、贺二水,故取名焉。”而“临贺”“贺县”“贺州”“贺水”“贺江”之“贺”又为何意?目前,对“贺”的含义有两种比较集中的观点:一是“贺,黑也”,在岭南地区“贺”“黑”同音,“贺水”是临水与桂岭水在临贺之浮山汇合后称“贺江”,其支流临水水源充足,水流量大,《大清统一志》就有“临水可通巨航”的记载,“贺水”称“黑水”,就是指河水深而清澈之意;二是贺州源于盛产方术家常用之物金属“锡”。战国《神农本草经》就有“粉锡,……一名解锡,生桂阳山谷”的记载,桂阳谷就是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广东连州一带。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版《本草纲目》记:“锡:(《拾遗》)【释名】白(音腊)(音引)、贺。时珍曰∶《尔雅》∶锡,谓之。郭璞注云∶白也。方术家谓之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集解】《别录》曰∶锡,生桂阳山谷。弘景曰∶今出临贺,犹是桂阳地界”。宋应星明崇祯十年(1637年)版《天工开物》也有“凡锡中国偏出西南郡邕,东北寡生,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郡产锡最盛而得名也”的记载。清范端昂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泓軒刻本《粤中见闻》记:“贺,锡也。其县出锡,故名贺。”笔者认为,贺州源于盛产锡,“方术家谓之贺”更确切。无论是青铜时代还是铁器时代,锡始终是重要金属材料,贺州产的锡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是上乘,以锡相易,赋有“贺”之“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之意(《周礼·春官·大宗伯》)。《宋会要辑稿》记:“元丰元年,贺州市场、太平场,元额五十万斤,元年收八十七万八千九百五十斤……元丰元年(全国)收总计二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约占当时全国锡年产量的38%,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贺县钱监,铸造“夹锡钱”。
产量大且优质的贺州锡,自然进入代方术家的视野。古代方术是指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艺能,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以探讨“人道”与“性命”为主,内容涉及医学、药学、性学、养生学、长寿学以及与之有关的营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古化学等学科。早在成书于战国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矿物药有“轻身”“肥健”“壮阳道”“益精气”的功效,甚至屈原都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楚辞》)的感叹,因锡具有“银色而铅质,五金之中独锡易制,失其药则为五金之贼,得其药则为五金之媒”(《本草纲目》)的特点,宋《夷坚志》一书还载有“女人多病瘿。地饶风沙,沙入井中,饮其水则生瘿。故金房人家,以锡为井阑,皆夹锡钱镇之,或沉锡井中,乃免此患”治病功效,因此,从氧化物类金红石族矿物锡石中炼出的锡一直是古代方术家运用的药品。同时,方术家也想利用锡之特性,炼造出长生不老神药,方术家为保密之需要,“丹经中的药名和配方多使用隐名暗语,写得稀奇古怪,一种药物,常有十数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别名,让外人看了不知所云往往所用之物,用他名代之”[9],据唐代梅彪所撰作为炼丹术药物手册的《石药尔雅》所记,“锡精”就有19种称谓之多:“一名黄精一名元黄一名飞精一名金公华一名黄牙一名伏丹一名制丹一名黄轻一名黄轝一名紫粉一名黄华一名黄龙一名黄池一名河车一名太阴一名金精一名金公河车一名素丹白豪一名假公黄”,故后人以“贺”称“锡”属正常现象了。因此,贺州之来源,天生就与长寿有着不解之缘,追求长寿成为贺州百姓自觉行为,从而自然形成了朴素的长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10]从秦始皇“北堵南疏”战略的实施、修“新道”到汉武帝置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广信六县,潇贺古道奠定了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地位。随着中原与岭南交往不断加深,古道也成为重要的经济通道和文化通道。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基因与百越文化碰撞、交融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潇贺古道形成了文化高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在此传承与发展,在“五福寿为先”传统思想引导下,古道长寿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已深入融入百姓血液之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贺州“世界长寿市”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生存的精神力量。
1.百孝善为先之潇贺古道长寿文化自觉生成
孝文化在潇贺古道的最早传播,可追溯传说中的帝舜时代。《史记》记载,舜帝不仅“南抚交趾”,形成“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尚书》)的社会状态,而且舜帝“舜年二十孝闻”,故“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帝舜在岭南以身作则,传播孝道文化,使这片未受过道德规范薰陶的“南蛮”之地,受到道德文化的滋润和启蒙,其影响力正如湖南宁远县舜帝陵对联“孝感天地,德播人间”之表达。孔子“仁者寿”“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克已复礼为仁”等仁爱思想,也通过潇贺古道向岭南广泛传播,长寿文化基因深深地扎根于百姓心中。
贺州的民居房屋结构解决了包括理学大师朱熹都难以回应的孝道问题。《朱子语类》卷九十《礼七》记载,朱熹弟子有关兄弟分家分财产,与中国传统孝道相悖的话题。因在古代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古者宗法有南宫、北宫,便是不分财,也须异爨”,但“今若同爨,固好;只是少间人多了,又却不齐整,又不如异爨”,兄弟分家分吃与孝道出现了矛盾,最后朱熹还是从贺州的民居房屋找到解决的办法,朱熹回应道:“见宋子蜚说,广西贺州有一人家共一大门,门里有两廊,皆是子房,如学舍、僧房。每私房有人客来,则自办饮食,引上大厅,请尊长伴五盏后,却回私房,别置酒。恁地却有宗子意,亦是异爨。见说其族甚大。”[11]2308这是贺州百姓对孝道文化一大贡献。至今在贺州桂岭、铺门、莲塘等地,以客家围屋为代表的横屋、子屋结构的房子普遍存在。
孝道文化成为当今贺州百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基因,孝老敬亲成为百姓自觉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贺州钟山县籍的陈春林同学,成为新时代孝道文化使者,她9岁时母亲离世,13岁时父亲患病,从高中到现在就读大学,毅然把父亲带在身边,用真情演绎了“带着父亲去上学”的孝心故事。2014年,她入选孝老爱亲“中国好人榜”,2015年先后获评为自治区孝老爱亲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以一个弱小的女子身驱传递着儒家所传扬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道文化。这就是《长寿赋》里所表达的“余亦同感,此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乡亲邻睦”[1]73的时代意义。
2.仁爱之心之潇贺古道长寿文化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潇贺古道长寿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仁者,人也”,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之心,儒家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明代吕坤《呻吟语》中也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这种“仁者寿”的儒家养生思想通过潇贺古道得到广泛传播,至今还保留着十分丰富的“仁者爱人”的长寿文化基因。
在潇贺古道的谢沐县旧址(今湖南江永县上甘棠村),保存着村人周际隆为庶母陈氏70岁大寿而修的寿萱亭,亭子内的《兹悲佛母他字歌》,集中地讲述了做人要有“仁爱之心”。碑中写道:“凡人世上有父母翁姑孝他,先要顺他,切莫逆他、傲他”“年高有德敬重他,知书达理请教他;忠厚老实莫哄他,积善修福须扬他”“有人说我、笑我、量我、欺我、辱我、骂我、凌我、败我、防我、厄我、算我、打我,我何以待之?只有随他、怕他、饶他、忍他、不逢他、不理他、不信他、不计他、躲他、避他,我慢慢看他”。81个“他”字集中地阐述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立场,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正如《长寿赋》所答:“余尝寻百岁之道,老叟捋须笑曰:‘无他,惟心清净,乐观豁达耳’”[1]73!
3.浩然之气之潇贺古道长寿文化价值取向
《长寿赋》写到:“人若能回归初心,颐淳朴之态,存乐观之念,养浩然之气,凝进取之神,则可享龟鹤遐寿矣!”[1]73廉洁奉公的浩然之气,正是潇贺古道长寿文化价值取向。董仲舒在解释孔子“仁者寿”的原因时说:“仁人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黄帝内经》也认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一个人不谋求私利,不患得患失,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始终有规律地进行,如此则形体健壮,形与神俱,从而尽终其天年。
在潇贺古道文化中,更不乏具有浩然之气的廉洁文化。出生于贺州八步区桂岭镇的世界文化名人周敦颐就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周敦颐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降生贺州桂岭县县衙(今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成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其在《太极图说》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行为的渊源,是圣人立身之德。他的传世佳作《爱莲说》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在歌颂莲花坚贞品格的同时,也表现了他本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成为潇贺古道长寿文化价值取向,千百年来,深深地植入百姓心中。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潇贺古道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民族和谐发展、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使命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站在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优秀文化基因的贺州,在“世界长寿市”的品牌影响下,一定会在新的历史时期,贺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力强,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正如《长寿赋》所言:“寿之有长短,人不可预,长者固可慰,短者不须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惜时争光,笃信奋勉,寿而有为,不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以有限之时,谋经远之业,以思想之光,照人生之旅。此不亦上善乎?”[1]73贺州百龄眉寿辈出,彰显出这个城市个体生命的长度与厚度,也赋予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有爱就有人寿年丰,有爱就有“照人生之旅”之情怀。此为潇贺古道绵绵不绝的长寿基因所赋予的时代意蕴。
[1]朱东.长寿赋[J].民族文学,2017(3).
[2]李宏庆.打造潇贺古道文化品牌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J].当代广西,2015(5).
[3]黄伟宗.珠江文化的始祖[J].岭南文史.2002(1).
[4]潘茨宣等.中华文明史上的广西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华新,宠革平,谢振华.广西贺州被认证为世界长寿市[EB/OL].http://gx.people.com.cn/n2/2016/1019/c179430-29170776.html.2016-10-19.
[6]沈泉池等.中国第一个长寿市在贺州诞生[EB/OL].http://gx.people.com.cn/n2/2015/1226/c179430-27407404.html.2015-12-26.
[7]刘长林.中国民族文化基因及其阴性偏向[J].哲学动态,1989(1).
[8]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顾宏义.中国读本:中国方术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10]新华社.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