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古村落开发利用路径探究

2017-03-09 03:27唐建兵
关键词:古村落村民理念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古村落开发利用路径探究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五大发展理念为古村落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径。古村落开发利用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普查调研、价值评估基础上找准突破口,创新开发体制机制;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带动村民增收、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既借鉴国际社会古村落开发成功经验,又与世界分享中国古村落开发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产业联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古村落;保护开发;文化资源;发展理念

古村落既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亦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瑰宝”。伴之新闻媒体的推介和报道,古村落作为宝贵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从近十年来“古村落旅游开发热”的勃兴即可窥视其端倪。但是,潜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显现。基于古村落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对于古村落开发利用未来的预期,有学者表示堪忧,“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我担心‘旧村改造’的口号重演当年的‘旧城改造’,造成文化的失忆”[1],古村落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伴之古村落开发的全面铺开,的确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能否正确处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已经成为古村落资源能否永续利用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五大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为古村落开发利用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可以认为,五大发展理念为古村落开发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找到了基本路径,必将对古村落保持健康发展、永续利用奠定基础。

创新发展:在资源评估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古村落开发利用

古村落藏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保护开发旨在留住活态古村落,再现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让人们在寻根续梦中“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而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古村落消逝速度不断加快,连片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落越来越少;二是古村落开发利用的环境不尽人意,许多原始的经典建筑物质性老化严重、功能基本丧失,在传统与现实中寻找发展突破口颇有难度;三是古村落保护观念缺失,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不足,保护开发工作依然面临艰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3]。有鉴于此,有序推动古村落开发利用,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普查调研、价值评估基础上找准突破口,创新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创造性地推进开发利用工作。

首先,普查调研、价值评估是创造性地推进古村落开发利用的前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依旧保存着“天人合一”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遗存、地域民风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尚有2000余座。这些尚存的古村落广泛散落于乡间村野,蕴含内容丰富多样、负载价值参差不齐。如何确定古村落文化价值,有效推进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需要摸清“家底”。“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181为此,各级政府要坚持问题导向,牵头聘请专家组成专门的调查团队,通过普查调研、现场勘查了解并掌握古村落的保存情况,做好价值评估、申报认定和登记核对工作,通过掌握古迹文物、古树名木、河道水系、地貌遗迹等资源的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开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当地干部群众也要认真思考古村落开发利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弄准古村落的资源特色和潜在价值优势,分析研究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并找到其中“短板”,想明白“哪些方面通过自身努力有望实现、哪些需要借助外力助推才能完成?”只有摸清实情、把握现实,才能创造性地推进古村落开发。

其次,找准突破口是创造性地推进古村落开发的根本。我国古村落分布面广,风貌静谧古朴、地域特征鲜明,资源丰富多样、文化特色纷呈。古村落的多态性、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既便此村适用的模式,相较于彼村也是借鉴参考而不能盲目照搬。避免古村落盲目开发,增强开发利用的实效,“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5]55。古村落开发要在“把脉诊断”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古村落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既要搞清楚古村落演进历史、当前劣势和不利条件,也要目光长远,放眼古村落可预期的未来、潜在优势和有利条件。相关方面需要在增强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凝聚共识,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另一方面深挖古村落内源动力,在开发利用中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文化特色,逐步扩大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尽最大可能避开古村落劣势,做到宜居不商、宜旅游开发则不搞整村改造。只有结合古村落自身特点找准开发突破口,盘活潜在资源,才能创造开发工作的崭新局面。

再次,创新体制机制是创造性地推进古村落开发利用工作的关键。创新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决定着创新创造的整体质量和效益。”[6]古村落开发利用综合性强,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古村落开发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包揽一切的“关门决策”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政策制度的制定不能与市场主体密切互动,市场主体沦为“配角”,乃至决策执行偏离市场需求。避免政府在古村落开发利用决策中的低效率现象,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只有构建起相关主体各居其位、引导有力的体制机制,补齐政策制度的“短板”,才能利用政策链,拓宽资金链,延长产业链,逐步有序地将古村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政府的行为方式。在国家的宏观调整下,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古村落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在坚持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的原则下,破除一切制约古村落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思想观念障碍和政策制度藩篱,减少政府干预,形成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资源汇集到古村落开发利用的平台上来,弥补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协调发展:把资源开发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古村落开发利用偏离初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基于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古村落开发利用才能沿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同时,古村落保护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开发利用需要多主体合作、多措施并举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古村落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重视统筹协调发展,把文化资源开发与遗址遗存保护结合起来,同强化基层政府服务职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把古村落开发利用同强化基层政府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关键。”[7]就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而言,创建服务型政府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况且相对于基层政府承担的功能职责而言,手中掌握的资源颇为有限。有鉴于此,基层政府应当卸下超出自身权限范围的其他职能,做到不缺位亦不越权,主动从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抽身出来。就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在于切实履行“接、放、管”的职能,着眼于古村落开发规划等宏观事务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古村落微观事务的干预。基层政府宏观事务管理就是做好古村落的开发引导和行政服务,着力打造促进社会公益、增进群众服务的有效平台。一方面基层政府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8],要运用新闻广播、网络媒体等宣传舆论工具,普及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相关知识,规范利益相关者和所涉主体的不端行为,营造“村落保护人人有责、村落开发户户受益”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协调利益主体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推动古村落开发朝着政府预设的方向发展,构建利益主体之间“互动协作、利益共享”的和谐格局。

其次,把古村落开发利用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联系起来。古村落作为地方的特定文化符号,是重塑地方形象、扩大域外影响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古村落保护开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古村落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利用好这些资源,盘活这笔沉睡的“资本”,将村民利益与古村落开发进行激活与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使村民不再守着“聚宝盆”受穷,这才是古村落开发利用的归宿和最终落脚点。客观而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多居“深闺”,区位相对偏远、信息较为闭塞,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困苦。因此,推进古村落开发利用要“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上下功夫,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上下功夫,让农村生产不断发展起来,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5]61。古村落开发不能脱离实际跟风冒进、盲目攀比,要立足资源优势,找准资源特色,瞄准发展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古村落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旅游品牌价值,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推进文化旅游开发等多种手段引导村民参与其中,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再次,把古村落开发利用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古村落村民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但基础设施缺乏和公共服务滞后却制约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升。譬如古村落内路网呈树状无序生长状态,道路系统混乱而不成体系;邮电通讯、电网水系等基础设施薄弱且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宗庙祠堂、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简陋,环境品质较差,等等。而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应该是“活态”的,要创造条件使原住村民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以防止古村落“空心化”,保持古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就此方面而言,中坤集团开发黟县宏村的模式及其实践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宏村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不搞“形象工程”,将修缮保护明清古建筑与改善民生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逐步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拓展公共活动空间,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绿色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古村落特色资源

古村落演进发展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秉承着“天人合一”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计精妙,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是人们生活的向往和慕求之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0],古村落开发利用绝不是以破坏古朴自然、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首先,古村落开发利用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即是保护生产力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是人类所共有的公共产品,是任何人都可以公平享有的民生福祉,而沦为奢侈品无疑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关注环境、保护生态还青山绿水蓝天,才有绿色家园、美好生活,人类也才有未来。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尤是如此。保护生态环境既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亦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1]古村落远离喧嚣都市和现代工业,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低,是开发利用中必须守住的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120对绿水青山的这座“资源富矿”的开发利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相统一的发展理念,推动古村落生态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

其次,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资源环境容量积极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古村落开发利用并非简单地对文物古迹、河道水系、宗庙祠堂等静态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修缮传承,更重要的是恢复古村落固有的生机与活力,让后人感受先辈们酿造的“活态文化”气场,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通互动、动态发展。而让古村落古风古韵原汁原味流淌,再现古代生活图景,关键是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使原住村民能够安心留在古村落以避免“空心化”。福建洪坑村立足土楼容量,始终坚持古村落“活态”再现、文化资源永续利用的开发思路,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并充分考虑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等土楼的人口承载量,稳步有序地推进移民安居工程。一方面就超过环境最大容量的土楼群,做好新村发展规划,通过增辟新区引导村民有序外迁;另一方面就逐渐“空心化”的古建筑,又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修缮设施、改善环境,引导已经迁出的村民主动回流,以便为古村落“活态”开发创造条件。

再次,加快实施古村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2]在推进古村落开发利用的探索时期,由于生态保护意识普遍薄弱,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旧村改造、道路动迁等盲目行为给古村落山水生态格局和乡土人文景观带来巨大冲击,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譬如,河北怀来县鸡鸣驿村就曾因旅游开发不当而使村落环境、古迹资源面临较大威胁。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对古村落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关注,基层政府相继启动了古村落集中连片整治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古村落自然生态、提升环境综合质量,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拓宽古村落生态修复资金的筹集渠道;基层政府一方面立足实地制定古村落总体规划,做好村容整治的基础工作上,加大古村落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古村落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制。同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美化农田生态景观;适度扩大村落绿化面积,创建生态绿色家园。

开放发展:古村落开发利用既要“请进来”更需“走出去”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1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古村落开发利用主要依靠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大胆探索,也需要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同时,中国在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亦可为其他国家分享,对世界同样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首先,敢于请进来,借鉴国际社会古村落开发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关于古村落开发利用的问题,我国关注稍晚、起步较迟,但此问题却较早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首次明确了历史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罗毕建议》《华盛顿宪章》等文件的制定实施,标志着国际社会关于古村落保护开发理念逐步确立。法、英、意、日等诸多西方国家也在实践探索中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譬如日本古村落“一村一品”的开发理念及农村发展运动;英国“亲近融入自然、体现乡村生活”的开发实践等,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国际社会古村落开发的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对我国古村落开发体制机制、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交往趋于密切,发展打破地域、国界限制的背景条件下,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4],敢于请进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我国古村落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

其次,主动走出去,与世界分享中国古村落开发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的程度加深、节奏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15]中国古村落开发稍迟一步,但在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国际场合亦不能缺席,要树立信心,主动走出去,将中国的既得经验推向国际社会。况且,古村落开发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譬如“保留原貌、人居其间”的西塘原生态模式;“不做任何改动、设计和谐户型”的婺源景观模式;“古村不动、增辟新区”的丽江分区建设模式。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平遥、丽江、凤凰等古村落开发理念和既得经验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拿出中国方案,贡献民族智慧,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推进古村落开发。

共享发展:让开发利用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古村落原住居民

共享发展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每个人起点、过程、结果的平等发展权,让人人在发展中都有获得感,而非被剥夺感,让全体人民而非部分人享受增长的成果”[16]。古村落开发利用不仅与原住村民的历史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他们的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因此,古村落开发利用必须以共享理念为引领,以产业良性发展、人际关系和谐和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建立完善产业联动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借助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广大村民切实从中受益。

首先,通过产业联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夯实古村落物质基础。产业联动是指某个区域在产业发展中,通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相对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内产业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伴随着古村落的开发利用,产业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古村落产业却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和人才匮乏等共性因素制约着产业能级提升,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当前,古村落走出产业发展的困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抓好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适度拓展产业链,推动产业对接和产业融合,实现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网络化扩张。这样做,可以将其他产业资源纳入到主导产业资源当中,增加可供开发的产业资源总量,不仅不会损害主导产业发展,还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以丰富多样的产品优势满足人们身、心方面的需求偏好,吸引潜在的消费群体,增加就业岗位和产品销售量,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其次,健全古村落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增加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14],共享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实行发展成果人民群众享有,更强调发展过程全员参与、人人尽力。当前,古村落开发利用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开发为了谁、开发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得很不充分。“政府+投资商”“政府+投资商+社区”和“政府+社区+村民”等最主要的几种利益分配机制,或政府是最大赢家,或投资商为最大获利者,而村民作为古村落的最主要主体,其利益极大地被忽略了,乃至于村民没有太多的获得感,缺乏参与古村落开发的热情。2000年的“宏村之痛”教训深刻、殷鉴不远。改变村民对古村落开发的冷漠态度,就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他们获得更多实惠。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进村民福祉,从而进一步提高广大村民参与古村落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他们朝着幸福生活的方向阔步迈进。

[1]冯骥才.须“临终抢救”古村落[EB/OL].http://news.cang. com/infos/201508/422755.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6]本报评论员.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成果转化[N].四川日报,2016-7-15(01).

[7]谌贻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J].求是,2014(7).

[8]桑玉成.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53-67.

[9]郭俊,高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经济日报,2013-10-25(12).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29.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2).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30(02).

[14]冯开甫,贾婷婷.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的当代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15]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16]易善武.从“三大规律”的高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J].求实,2016(10).

责任编校 秋晨

D616

A

2095-0683(2017)02-0070-06

2017-03-11

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项目(AHLYZJ201605);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Y2015D58);安徽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AHWH2016205)

唐建兵(1975-),男,安徽怀远人,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古村落村民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