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征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明初岭南诗派陶渊明接受初探
王 征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岭南派文人在元代末期形成野性难驯的整体心态,很难适应明初洪武时期的酷政。他们对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具体表现在:诗人们隐逸心态的形成处处显出渊明痕迹;诗歌创作较多地运用陶诗意象及渊明故事;诗风也多显质朴平淡。
明初;岭南诗派;隐逸心态;陶渊明;接受
明初岭南诗派是指以孙蕡为首活跃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诗派。明万历间胡应麟在《诗薮》中首次提及“岭南派”的概念,他说:“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启)、越诗派昉刘伯温(基)、闽诗派昉林子羽(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成足雄踞一方,先驱当代。”①岭南诗派除了孙蕡外,核心成员还有李德、黄哲、王佐与赵介,此五人被称为“南园五先生“,也被称为“粤五子”。
近年来,有关明初岭南诗派的研究逐渐增多。如陈永正专著《岭南文学史》、《岭南诗歌研究》等,李圣华《初明诗歌研究》专列《岭南派》一章,以及陈永正、杨权、陈恩维等的系列论文。这些著述极大地推动了岭南诗派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明初岭南诗派成员大多具有较重的隐逸心态,虽然各自的人生道路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其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多以隐逸为尚。所以,他们从生活方式到诗歌创作受陶渊明影响较为深刻。关于明初岭南诗派对陶渊明的接受这一论题,前人较少论及,本文拟结合明初岭南派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对此论题作深入探讨。
元代末年,中原战乱不已,岭南因五岭之隔而暂得安宁。岭南之安宁,还有赖于广东分省参政何真。何真于元末力保岭南,洪武元年又顺利归降朱元璋,使岭南地区没有遭受战火的侵扰。史载何真“在官颇着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1]。不独如此,他对文士亦颇为礼遇,“士皆馆谷,凡以一艺名者,真不弃也”②,曾聘请孙蕡、王佐等人为掌书记。此种安宁的环境,使得孙蕡等人能够在广州南园结社吟诗,狂歌纵酒,吟曲作乐,逍遥自在。但是,入明之后,在朱元璋的重典高压之下,他们再也难寻此种自在状态。他们在明初的生活当极为不顺:孙蕡虽登进士第,然久居下僚,于平原主簿和苏州经历任上两次坐累,后谪戍辽东,竟因为蓝玉题画,坐蓝党死;朱元璋以吏用儒,李德不惯为吏,乞归乡里;黄哲明初任职山东,极有政绩,但终未逃脱明初峻法;王佐结局较好,洪武六年出仕为官,仅两年后即乞归乡里,赐钞五十千,得以善终,当是南园五子中结局最好者;最可惜的是赵介,一介隐士,竟也未能幸免于难。
南园五先生明初仕宦生涯如此凄惨,与明初洪武政权的严苛有关。他们在元末养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明初苛政与峻法,他们难以调和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怀与现实政治的暴虐无常。因此,在现实政治生活面前,他们选择的不是勇往直前,而是归隐田园。在五先生的心中,南园好似他们的“桃花源”,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饮酒赋诗,享受人生的安乐。《广州府志》卷十释“南园”云:“在城南二里,中有抗风轩,明初孙蕡、黄哲、王佐、李德、赵介辈结诗社与此。”孙蕡与王佐的《琪林夜宿联句一百韵》,孙蕡的《南园》、《南园怀李仲修》、《寄王给事佐》、《过东阿怀雪篷》、《寄王彦举》,黄哲的《喜故人孙仲衍归》,李德的《济南寄孙仲衍》、《寄孙典籍仲衍》、《忆南园》等诗都曾对南园幽静之美景、饮酒赋诗之欢会进行过多次描写。从这些诗歌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他们对官场政治的疏离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孙蕡于洪武十一年作《祭灶文》。此年,他由平原主簿任上被谪归乡。该文述说他“远祖颜孟,近师程朱”的儒生底色与“致君尧舜,还俗雍熙”的旷绝之志,然即便如此,还是“一入词林,旋罹斥逐”,以致于落到“论输左校,亲忝板筑”的境况,作者“心摧意沮,魄畔神促”,作有《和归去来辞》③,以效陶渊明之归隐。孙蕡此次遭贬回乡,以为是全身归隐,能够重回南园唱和之状态,一口气创作有《幽居杂咏》74首,中有“渊明千载我知音”语,可知陶潜为其精神寄托之一。
李徳于洪武三年以明《尚书》荐至京师。朱元璋以吏用儒,遂授洛阳长史,继迁济南、西安二郡幕,非李德所好,既而乞归,遂授湖广汉阳与粤西义宁教谕。后拒绝升职,归乡后卒于家。李德对陶渊明的人品及生活方式极为欣赏,其《题陶渊明像》④一诗就表达了李德对渊明的仰慕:
渊明节概士,远慕羲皇风。荣名奚足道,甘分固其穷。得酒即为欢,箪瓢常屡空。朝出山泽游,暮归衡宇中。豪华非所贵,但愿岁时丰。秋菊或盈园,栖栖谁与同。浊醪共斟酌,日入会田翁。此士不再得,吾生焉所从。
李德认为渊明为守节之士,远慕羲皇,固守贫贱而不慕荣名,对渊明以酒为欢、箪瓢屡空以及朝出暮归、秋菊盈园的隐逸生活作了细致的描绘。“此士不再得,吾生焉所从”二句表达了作者对渊明的极度仰慕之情,从中可见李德隐逸心态之浓重。
关于王佐急切的隐逸心态,可以从《明史》本传载其入朝即乞归一事看出:
洪武六年被荐,征为给事中。太祖赐宋濂黄马,复为歌,命侍臣属和,佐立成。性不乐枢要,将告归。时告者多获重谴,或尼之曰:‘君少忍,独不虞性命邪?’佐乃迟徊二年,卒乞骸归。[1]7332
王佐入朝不久即欲乞归,有人劝之,才迟徊二年。由此可见,王佐为官两年也是迫不得已。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南园五先生中特幸运者。因朱元璋重典驭臣下,“时告者多获重谴”,王佐乞归竟获赐钞放还,为当时士林所钦羡。王佐归乡,作《发龙湾别王惟吉、张廷彦》⑤一诗,云:
日日摛毫纪玉音,敢期清梦到山林?贾生对策曾前席,疏传归来更赐金。日月行瞻丹阙迥,烟霞归去草堂深。相看已是康衢叟,击壤无忘报国心。
该诗可以看做王佐对两年仕宦生涯的总结。诗中虽说“敢期清梦到山林?”实际上诗人一直期待回到山林。结尾抒写自己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击壤无忘报国心”更是表达了即便归隐乡里也会一直思怀报国,勿望圣恩。笔者认为这只是诗人表面的话,与诗人真实的心态截然不同。实际上,他喜欢隐居生活,喜欢陶渊明羲皇式的天然和乐。《龙山》一诗云:
韶江西望是龙山,猿鹤曾闻响佩环。草色映檐苍翠合,茶烟绕树白云闲。陶潜笑傲羲皇上,谢朓文章伯仲间。松下石泉清似玉,何由一掬洗尘颜。[2]236
王佐隐逸心态甚重,时人也视之为隐士。“吴中四杰”之一的徐贲曾与王佐交好,作有《题王彦举听雨轩》:“高竹覆南荣,寒蕉满前渚。萧闲此中意,适对清秋雨。踈当帘外飘,密向窗前聚。声闻俱両忘,悠然坐无语。”⑥南园五先生之一的黄哲也有《王彦举听雨轩》一诗:“辋川给事才且奇,自我相亲童冠时。髙谈甚爱风雨夕,世上闲愁都不知……”⑦这两首诗都是针对王佐的听雨轩而发,对王佐所隐居之听雨轩的幽静风景及听雨活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皆视王佐为隐士。
南园五先生中唯一没有出仕的就是赵介。父母连丧,他无复仕进意。植二松于所居轩,扁曰“临清”。其意取自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二句,大概以渊明隐居不仕而自拟。孙蕡《临清轩题壁》一诗有云:“思君几日不相见,特向城南问隐居。巢鹤不惊流水静,一炉香炷数编书。”[2]188写出了赵介的隐士风范。嘉靖间,南园后五子之一的欧大任曾作《五怀诗》,抒发对南园五先生的仰慕之情,其五言及赵介,诗曰:“伯贞遁世士,深栖向西樵。潜虬岂不媚,永谢弓旌招。清溪抚疏松,心远趣自超。柴桑临流洁,句曲听风遥。邈哉二陶后,勤铭寄山椒。”[2]824欧氏眼中的赵介也俨然一介隐士。
明初岭南诗派除南园五先生外,还有孙蕡门生黎贞可为代表。黎贞行事与乃师不同,有些接近赵介。洪武八年(1375)以明经荐至京师,他托疾而独不往,赋诗出郭而归。《出郭二律》其一云:“疏病岂堪供笔札,蓬莱宫阙入云高。”其二云:“睿霄补衮诸公在,容我狂吟天一涯。”[2]321该诗前有小序:“洪武乙卯,天下士由荐辟至者数百人,例赴部考。予病不赴。使者促之曰:‘若以老成明经荐,得非耻与后进校末艺耶?’予笑而不答,出郭赋此呈馆阁诸公。”可见黎贞从一开始就不愿进入宦途,其隐士心态显见。后举邑训导,不就,退筑钓台,以诗酒自乐,亦效渊明陶然太古,故自号陶陶生。《龙溪清隐图》(为赵小庵题)言“彭泽洁身者,清风百代师”[2]270,盖言以渊明为榜样。
要之,明初岭南诗派诗人无论是终生隐居者还是出仕为官者,隐逸心态都较重。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来看,他们隐逸心态的形成除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外,受陶渊明的影响也较大。
明初岭南派诗人隐逸心态的形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其诗歌创作也深受陶诗的影响。在他们的诗歌中,随处可见陶诗意象与渊明故事,诗风也颇具陶诗风致。
孙蕡诗学陶较为明显。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七录其《和陶集》,惜今不存。前文所提及孙蕡的《和归去来辞》,兹录如下:
归去来兮,离家十年今始归。返故园之初服,抱去国之余悲。慕古人之远引,髙风邈其难追。嗟弱龄之昧道,及暮齿而知非。回独轸于修途,振江海之轻衣。望松楸其匪远,睇桑梓之依微。爰憩我马,自兹惊奔,复扫花径,重开荜门,朋旧载过,宗族具存。既列琴瑟,亦罗匏樽。俯清泉以濯足,荫嘉树而怡颜。喜尘缘之静尽,觉灵府之闲安。挹凉风以抗牖,延素月而开关。极林野之清娱,纵卉木之奇观。岁将阑而独往,日既夕而忘还。感风霜之交集,立桧栢之桓桓。归去来兮,罢吴楚之宦游,抚四方者倦矣。获素愿兮奚求,穷岁时以静赏。摅夙昔之烦忧,侣渔樵于山泽,服稼穑于田畴。心淡止水,身如虚舟。慰佳辰以雅集,散遐瞩于髙丘。慨吾年之日迈,阅逸景之星流。守穷闾以待尽,依先陇之余休。已矣乎!人生会遇良有时,丹崖绿壑不少留,世路如此将安之?心与造物游,全归以为期。问桑麻于井里,课僮仆之耘耔。饮柴桑之薄酒,咏秋菊之新诗。信流行与坎止,达生委运其何疑!
郭棐《粤大记》⑧曾说孙蕡“(洪武)十一年,罢归田里,遨游云林中,益肆力于问学,所见益深,有轻生死、齐物我之意。尝和陶潜《归去来辞》以写其情。”。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比,《和归去来辞》无论思想、行文以及语言都极为相似。作者明言“饮柴桑之薄酒,咏秋菊之新诗”,向渊明隐逸生活看齐,表达了对闲适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追求。其《幽居杂咏》74首,整组诗野吟天成,似渊明《饮酒》等组诗风致,兹录其中几首如下:
野老烹鸡会四邻,瓦盆盛酒乱无巡。 风林自奏阳春曲,一日莺声到夕曛。 隐去无心恋岁华,惟同野老问桑麻。 门前莫种青青柳,怕有人呼县令家。 厌看桃李媚春阳,最是秋来乐意长。 千点黄花数行柳,幽居人道似柴桑。 卯酒初醒午梦余,南风入户北窗虚。 闲身已在羲皇上,到此令人悔读书。 渊明千载我知音,纵有冰弦不鼓琴。 闻说商于寻绮甪,寂寥谁识古人心。 黄菊花开贫不厌,茅柴酒熟醉相呼。 平生最爱陶彭泽,风味全然似老夫。
渊明以五古发抒情怀,孙蕡代之以七绝,然避世归隐之情一也。作者直言“平生最爱陶彭泽”,不独爱彭泽隐逸之生活,诗风也颇为相近。该组诗风格清丽自然、含蓄深沉,颇受后人高评,清人王夫之曾评仲衍七绝为“小诗正宗”“王江宁而后,一人而已”[3]。
孙蕡诗歌中大量运用渊明故事及陶诗意象。如“谁云清致不兼得,更对浊酒开东篱”(《题杨肇初墨菊图》)、“罗浮清赏如堪载,同赋陶潜归去篇”(《题黄万户徳清罗浮图》)等诗句中的“东篱”意象都取自陶诗名篇《归去来兮辞》。兹录其《题陈隐君菊庄卷后》一诗如下:
隐君种豆南山陲,清晨荷锄薄暮归。 余闲更学树丛菊,茅屋前头花作围。 此花不比桃与李,万木凋零方吐蕊。 耀日黄金浅浅红,凌霜白玉深深紫。 孤芳似与九九期,落英不落长满枝。 嫣然羞作儿女艳,高洁独抱幽人姿。 此时隐君徐步屧,晨光熹微风猎猎。 晚圃寒花语断蛩,东篱冷露留残蝶。 洛阳金谷盛繁华,江渚芙蓉照馆娃。 歌台舞榭岂不好,淡烟芳草令人嗟。 岁华将暮衡门里,寄傲羲皇时隐几。 见月开笼放白鹇,穿林采药寻黄绮。 平生嗜酒仍嗜书,诗比渊明差未如。 还开三径望俦侣,亦有五柳临庭除。 素琴抚弦惟袖手,葛巾且漉柴桑酒。 莫劳更赋归去来,惹得声名满人口。
该诗隐括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及《归去来兮辞》诗意,运用东篱、羲皇、五柳等陶诗中常用的意象以及素琴抚弦、葛巾漉酒等渊明故事,表现出作者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喜爱。“平生嗜酒仍嗜书,诗比渊明差未如”二句是在评陈隐君,似乎也是对自己平生的写照。
岭南诗派相较于同时其他诗派来说,其诗不专学于唐,于魏晋诗多有所好。李德五古也颇具陶诗风致。其诗融情于景,质朴自然,颇有韵外之旨。不过,李德诗初学李白、李贺,曾受到孙蕡的批评:“德为诗多效长吉、太白。孙蕡笑之曰:‘子真浑元皇帝孙也。’得乃力追古作。”②孙蕡认为李德诗歌专学二李,诗法范围过窄,不足以独树一帜。李德听从孙蕡的建议,力追古作。由李德后期诗歌创作来看,其所追古作中,陶诗当为其诗法重点,以致于清人朱彝尊说李德“其诗实与长吉相远”[4]77。清人何藻翔曾论李德诗曰:“短篇炼气归神,静穆而淡远。”[5]“静穆淡远”一词多用来评价陶诗,何氏用之评价李德诗歌,确乎看出李诗宗陶倾向。如其《闲居》④一诗:
北窗林影寂,南湖水气凉。园荷始泛绿,丛兰渐吐芳。抚节迹犹滞,神闲机已忘。无论喧与寂,缅心即羲皇。
该诗首先写景,林影的静寂与湖水的沁凉渲染出一派宁静清新的氛围,园荷泛绿,丛兰吐芳,将初夏的勃勃生机表现得无比自然。后四句转入抒情,作者认为,只要做到神闲忘机,那么无论在喧闹还是寂静中,都能体悟到羲皇式的悠然自得。整首诗自然无碍,音节流美,颇有渊明五古之风。
赵介今存诗太少,能够表现其隐逸情怀的有《听雨》一诗:
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2]239
该诗写与南园诗人之间的往来酬唱,表达出作者隐逸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极具陶渊明隐居情趣。全诗描写细腻,想象丰富,“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二句以具体可感之声音写雨声,贴切自然。《寓山家留壁》亦表达了作者通达的人生态度与隐逸的情怀:
去来了无碍,所憩即安居。青山出屋上,修竹当坐隅。好鸟时一鸣,景寂心亦虚。泛泛巫峡舟,迢迢太行车。人心自高下,于我良晏如。[2]239
从赵介以渊明诗句命其轩名来看,他对陶诗应极为喜欢,其学陶诗歌也应有许多。可惜赵介今存诗太少,《广州四先生诗》卷四《临清诗选》录其五古3首、七古2首、七绝1首,凡6首。明陈暹《南园前五先生诗》所录与《广州四先生诗》同。《全粤诗》增辑《听雨》、《彩虹桥》、《朝汉台》3首。从这些诗歌中难以窥探赵介学陶痕迹。
对陶诗的宗尚与学习,黎贞表现尤为突出。其《渊明归庄图》多用陶诗意象,颇具陶诗风致。诗云:
富贵不苟得,贫贱亦自荣。俯仰群化中,澹泊乃其情。生理随分足,去就一毛轻。结庐虎溪侧,南山当前楹。采采东篱菊,灿灿黄金英。折之既盈把,有酒一时倾。陶然太古意,妙契夷齐清。焉知尘世上,奔竞日营营。[2]274
《舜井歌》又云:“彭泽因陶令,清风播千古。”[2]274其《养拙轩》是为伍谛广所作,亦以渊明所言羲皇评价伍氏:
鸿蒙世已远,浇俗丧天真。东家喜奔竞,西邻悦华芬。斗坡有良子,宛如羲皇人。鞭心入太朴,怀宝韬其文。举世尚智巧,子以拙自珍。举世重才佞,子以讷自存。纵横舌如剑,毕竟陨厥身。谨厚本强者,千载称名臣。夫君抱德隐,俯仰和光尘。一庵仅容膝,盎然天地春。至宝贵不琢,至乐贵不闻。忘形尔汝交,陶陶如饮醇。卜邻永乐居,共作葛天民。[2]269-270
诗中所述伍谛广以拙自珍、以讷自存,是对伍氏的赞扬,也是自身的写照。整首诗陶写性情,平淡质朴,饶有风致。
陈永正先生《岭南诗派略论》一文曾指出岭南诗派的五大特色:标举唐音、诗风雄直、地方色彩鲜明、富于改革精神与善于向民歌学习。[6]如果从岭南诗派的整体诗风来看,陈先生所论极是。但是,具体到明初的南园五先生,就不是那么准确了。以南园五先生为主的明初岭南诗派,从他们现存的诗歌来看,诗风并非雄直一个方面,也还有清丽平淡的表现。他们的诗学也并非只是标举唐音,也还有宗尚汉魏六朝、尤好陶风的一面。
温汝能《粤东诗海·凡例》:“西庵自汉魏六朝、初、盛、中唐,无所不学而炉锤独运,自铸伟辞,固卓然名家。”[7]孙蕡为明初岭南诗派领袖人物,其诗学宗尚对其他成员及后学影响较大,前文论及他对李德的批评可见一斑。黄佐曾指出:“仲衍诗,初若不经意,而气象雄浑,兴喻深致,骎骎乎魏晋之风。”②欧大任也指出孙蕡诗有“荡荡魏晋风”[8]。四库馆臣称:“蕡当元季绮靡之余,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9]指出孙蕡诗古格卓然。朱彝尊也注意到孙蕡五古诗歌“远师汉魏”[4]70的特点。明清诸家皆看出了孙蕡诗歌具有魏晋之风与高古风骨。这种魏晋之风的形成当与好陶、学陶有较大关系。在孙蕡的影响下,明初岭南派诗人大多喜爱陶渊明,他们不但从生活方式上学习陶渊明,而且大多能从陶诗中汲取营养,诗风中展现出平淡自然的一面。
对明初岭南派陶渊明接受这一论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明初岭南诗派文人的心态、诗歌创作以及他们的诗歌风尚,也是对明代陶渊明接受研究的一次推进。
注释:
① 杨权等《诗派标准与“岭南诗派”》一文则认为:“从现在所能够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岭南诗派’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明代天顺朝东莞籍进士祁顺的《宝安诗录序》。”(《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第121页)祁顺所提“岭南诗派”的概念与胡应麟所提不是同一指向。祁顺说:“吾宝安诗人为岭南称首,盖岭南诗派也……百十年来,声诗洋溢,复有结凤台、南园二社以大肆其鸣者,于是岭南之派益大且远,噫,盛哉!”(祁顺《巽川集》卷11,清康熙二年在兹堂刻本)他所指的“岭南诗派”是以宝安诗人为首,并不包括东莞凤台和广州南园二诗社。本文所论岭南诗派还是以胡应麟所说为准。
② 参见黄佐《广州人物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③ 参见孙蕡《西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参见《广州四先生诗》卷二《易菴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参见《广州四先生诗》卷三《听雨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参见徐贲《北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参见《广州四先生诗》卷一《雪篷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835.
[2]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全粤诗:第三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3]王夫之.明诗评选[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56.
[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147.
[6]陈永正.岭南诗派论略[J].岭南文史,1999(3):13-15.
[7]温汝能.粤东诗海[M].吕永光,等,整理.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序.
[8]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全粤诗:第九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823.
[9]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75.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09-20
本文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著述思想研究”(批准号:12BZW014)的阶段性成果。
王 征(1975—),男,山东滕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I206.2
A
1009-1513(2017)01-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