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应忽略的问题

2017-03-09 02:59尤延生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改革

尤延生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浅谈高职院校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应忽略的问题

尤延生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不断转型,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为适应这种迫切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推出自己的改革计划,并不余遗力地加以落实,尤其在教学方面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法,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改革成果来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改经验传播广泛,其教学改革成果的核心便是:能力本位、项目课程。但这种课程改革成果在推广实践过程中凸显了两个巨大缺陷。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缺陷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紧密地咬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链条之中,随着我国社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经济不断转型,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为适应这种迫切需求,作为这类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高等职业院校,以其特有的使命感、危机感,纷纷打开自己的大门,拓宽自己的视野,与企业联合、与行业联合、与工业园区联合,努力地把自己的教学与生产、社会服务、技术应用结合起来,其目的也是在社会转型升级中不被拉后,不被淘汰。各高职院校纷纷推出自己的改革计划,并不余遗力地加以落实,尤其在教学方面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法,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改革成果来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改经验传播广泛,其教学改革成果的核心便是: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其争论的观点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评价标准是否正确?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还能适应现代中国经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新的课改成果:能力本位、项目课程,是否解决了现代企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问题。能力本位、项目课程的长处便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从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的课本传声筒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学生在经过改造了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对自己有了信心,增强了能力。因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推出的“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成果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较突出,效果明显。教改成果在全国许多高职院校迅速传播并加以推广。然而,“能力本位、项目教学”这一课程改革成果在推广实践过程中凸显了两个巨大缺陷。

1 重能力培养,轻德育素质教育

“能力本位、项目教学”这一课程改革成果在推广实践过程中,过分的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忽略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灵成长出现了扭曲,价值观出现了错位,违背了教改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初衷。

全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学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推出的“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只关心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种种不良的思想道德层面的行为视而不见。许多教师还振振有词:“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技术能力,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中心。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只要完成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就达到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改革的目的”。在学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推出的“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习推进过程中重技术能力培养,忽略品德教育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真学习和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推出的“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经验便可知道,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能力,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手脑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习和实践“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经验时,单纯地把“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理解为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实践中,课堂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中心,单一而丰满。

(2)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养成习惯差,许多学生不良思想已深入骨髓,积重难返,再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与教育都无济于事,不如竭尽全力教其一种技能,也好将来在社会上养活自己,至于其他无能为力。

(3)认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诱导如巨大磁场,吸引着学生,作为个体的教师,不可能与之抗衡。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对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影响极大。浮躁的、功利的、低级趣味的经济发展的副产品,通过强大的新媒体载体影响着广大学生。尤其在高职院校,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上出现叛逆,导致价值观缺失、耐挫能力差,对自己未来充满困惑与迷茫,因此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再加上手机等新媒体载体的强大,对这类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4)许多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缺失,也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关键所在。现在许多针对教师的理论与探讨,只注重教师在学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性”。尤其在职业院校评价一个教师优劣时,对其专业技能方面考虑的较多,而对工作的热情、使命感、理想和信念方面考虑的甚少。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生命的维持需要物质,但支撑生命存在下去的理由便是人的理想和信念。纵观全球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一个企业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物资、多少资本,而取决于它的员工。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职业院校培养的劳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与保障,其技能的优劣、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情、使命感、理想和信念,便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和引导。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具有一定维持生命技能的、没有爱的、没有信念的、没有道德顾忌的机器而已。

在全国许多高职院校中,的确有一大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文化水平低、养成习惯差、不良思想行为明显的特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课堂内容不够吸引学生,课堂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以看手机的方式度过四十五分钟课堂时间的情景,根本无视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漠然,甚至怒目相向。为此,许多教师在“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和吸引学生,完全忽略掉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直接把“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简化成为单纯的技能培养课程。

众所周知,职业道德、高素质,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能力所能包含的。学生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教育也是在“能力本位、项目教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这项内容,学生有再高的技术,也达不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能力、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手脑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职业院校的教师理应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出发,用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对待学生,要像医生抢救病危病人一样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引导。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和借鉴。20世纪80年代日本启动了历史上大规模教育改革,其背景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极其相似,彼时的日本基本实现了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随后日本教育出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即校园暴力、欺辱、不讲诚信、道德观念淡薄、自杀、拒绝学习等教育病理现象长期持续,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导致了家长和社会对教师教育信任的严重动摇。当时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以往的片面追求技术技能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时的教育需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吸收针对学生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的变化。日本政府为改变这一现状,对教师教育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在2005年改革中提到了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三个素质,其中第三条尤其值得关注,即综合人文力,在这一条中明确提到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常识和教养、礼仪等人际关系能力。可见为应对20世纪70年代教育出现的复杂问题,日本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更综合的要求。此类对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也是针对当时日本教师的教学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转型期、阵痛期也随之到来。在教育领域中多年积累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一步步的吞噬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平和的环境。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天忙于追求外显效果,每天都在急于求成,完全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从而导致了如日本70年代那样的校园暴力、欺辱、不讲诚信、道德观念淡薄、自杀、拒绝学习等教育病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职业教育人的警醒与思考。

2 不考虑课程性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进“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文科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推广过程中,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学生文化水平低、养成习惯差的特点,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全校整体推进,照本宣科似的按照统一标准统统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而不是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学院相关部门在检验教学改革成果过程中,只要老师不按“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基本模式进行备课和授课,或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便给出不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结论,由此给出的导向便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按“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基本模式进行设计和授课。为此,许多文科类老师为了迎合校内的检查,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牺牲掉了应由传统教学方式解决的那部分内容,只把适合“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拿出来展示给学生和听课的相关领导,最终结果便是:课堂形式热闹,最终学生对本课内容学完之后仍是一团雾水。学生是否在教学改革中受益,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设置情境,布置任务等方式来训练学生带感情朗读作品的能力、解读作品的能力等,但就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欣赏作品,单靠项目化教学很难完成。如在《大学语文》柳永的作品——《八声甘州》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出主人公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要想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一个“情”字上。作者用萧条清凉的黄昏秋景衬托主人公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要想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就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入手加以分析。如果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但就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本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地位而言,这类问题让学生去做却很难完成的。另外,在欣赏诗词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如“意境”理解等问题还需教师首先认真准备,然后用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再运用项目化教学的手段来展开教学,使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使教学效果更好地显现。如果单纯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加以讲授,很难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真谛及其作者的真情所在。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笔者曾与许多老师进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推出的“能力本位、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成果是一本好“经”,只是这一本好“经”在推广过程中,推广者忽略了品德教育,忽略了应先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的问题,忽略了应结合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对待的问题。有人把现代的职业教育改革称之为“急功近利”的教育;也有人说:现代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没有良心的教育”。其实都不尽然,任何教学改革最初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朱小蔓,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

[4]贾汇亮.教师教学自主权的缺失与保障[J].课程·教材·教法,2014.

[5]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与今天[J].课程·教材·教法,2014.

[6]张涛.基于概念理解的教学过程分析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

[7]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M].1993.

[责任编辑 宝 玉]

2017-06-09

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项目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关系的研究”(ZJC1215020)成果

尤延生,1968-,男,赫哲族,黑龙江省通江市人,民族预科部主任、副教授,文科类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改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