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教学建模”理论建构散文课堂教学模式

2017-03-09 02:50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姜宏伟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背影散文建构

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姜宏伟

运用“语文教学建模”理论建构散文课堂教学模式

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姜宏伟

“语文教学建模”是教育教学理论上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教学变革的一个恒久热议的话题。对于教学模式建构,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学一线的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过不同的见解和描述。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上的探索到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都在不断的进步和深入,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上看,发展还是不均衡,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实效差的问题。特别是中学散文教学中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仍沿袭“出现—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的原因,致使教学模式僵化,教师以呈现知识为目的,千篇一律地逐段讲解,使散文教学流于平淡。

运用“语文教学建模”理论来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解读散文文本语言,可以为语文教学建立和提供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课堂教学的教法,改变教师陈旧的按照初读课文、教学生字、逐段讲析、总结反馈、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六步式教学流程,改变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文字学习,课堂教学表层热闹,深层枯燥的现象,解决教师问题问得热闹,学生静心思考苍白,课堂问题设置启发效果差,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参与少的实际问题。

一、散文的语言结构方面艺术解读的内涵

“语文教学建模”是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从文本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入手,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文本形式和语言进行解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丰富性和灵动性。

散文的文本形式和语言从特征上看,分为四类:(1)自由随性。散文的文本形式自由,语言灵动。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领域广阔。形式上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现实奇幻,微观宏观,无所不有。内容上记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形散而神不散’。语言上更是飞扬灵动,情至笔落,随心所欲,笔法如浮云游龙,语言似珠落玉盘。(2)理至情动。散文一向以抒情性见长,重有感而发,触景生情,事事关情。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所谓情以物牵,语以情发,所有散文中的物或人都难离抒情这一主线。(3)委婉含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暗示性。散文的抒情常常流露在于叙事之中,喻理隐于托物之内。情理交融是散文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主要特点。散文的语言注重含蓄内敛,情的流露和理的说明都不会直白的显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是非曲直,光明黑暗都要读者细心体悟。引发读者的思索和联想。(4)美文美意。散文的美是其他文体很难与之匹敌的,它往往以绘画的笔触描绘生活,建构生活之韵,落笔诗意盎然。有些散文更是诗文并存,“三美”同在。所谓“三美”就是指: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

学生是喜欢散文的,但是由于缺乏阅读散文的方法和经验,大部分学生对散文的精妙构思和语言的灵活自由把握不好,不能全面体会散文的底蕴和主旨,更谈不上欣赏散文语言的灵动优美,或朴实至情至理,甚至先入为主,以自己苍白的理解偏离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对文学作品形象或情感做出错误的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建构适合适当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散文的文本语言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二、以课例《背影》探究“解题——透视——探幽——入境——尽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解读散文语言和形式的运用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很多散文是经典的名篇美文。他的许多散文也是初高中教材的传统名篇。在初中课本中有一篇《背影》,被奉为书写亲情父爱的散文精品。吴晗曾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因为文章能够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平淡无奇的事件,娓娓道来之间情满内心,平实通达之上显现神奇。本人认为,文本语言和巧妙的构思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下面我以这篇文章为例,运用“语文教学建模”建构理论,探究运用“解题——透视——探幽——入境——尽意”教学模式来实施此类文章的课堂教学。

教读《背影》一文,第一步要解题。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破题解意。艺术家说“艺术是感觉的鲜花”。散文语言的解读一定要抱着赏花的心情和感觉。一要看到文字后面的含义;二要接受作者的先设感。文章以“背影”为题,会提示大家这是一篇写人抒情之作,“背影”是理解文本的切入口,是情感的触发点。还能感受到叙事的线索离不开背影。现在还有一种对“背影”的解读,为“生”之背,死之“影”,语文名师韩军老师就有此言,“背”和“影”两个字值得玩味,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文。完美的解读文本离不开精读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文本精神和情感有正确的把握。这就需要借助“透视”环节来完成。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你读文之前,不用先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去读,感受文章里的情感流露。这是“透视”的一个铺垫。这个环节好处在于使学生置身文本之内,不是作为旁观者在读别人的故事,直接参与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体会作者笔下的“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意境。体验作者的内心甘苦和情感变化。“透视”作品的读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一定要注意把读和视紧密结合起来,如果只强调“读”而忽略“视”(即站在作者的角度观人生),只能事倍功半。

第三步探幽,就是剖析典型细节。用探幽法解读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对父亲穿着的刻画、走路姿势的刻画、爬月台时动作的刻画等,探幽是在意境的体会中找到文本的焦点,用聚焦法统摄和整合文本事实内容,抓住精髓,教得精彩。挖掘艺术空白。作者四次写到背影,开篇就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点题的背影;再写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离去时混进人群的背影、心中思念父亲时的背影。再看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这些细节描写,都可以通过对文本行文的“探幽”阅读找到并加以体会。朱自清在《背影》中不写面部,不刻画人物的眼睛,不描绘父子相见的画面,而只写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这是用绘画中白描的手法,具体物化性的表现方法构思的,善于抓住人物一瞬间形成画面感。

第四步引导学生“入境”,探究文章的情感主旨。以前后四次“落泪”为触发点,以语言为引线,重组意象,还原画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入境”体味作者的情感。文章中四处落泪,步步引人入境;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朴,甚至朴拙,但被落到纸上却格外生动传情。开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简单的生活谚语,把父亲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只是说了:“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语都是极为简短,但极具生活化,学生更容易被这些平凡的话语深深触动。杨振声说朱自清的散文“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说出了这篇散文语言的平淡之中蕴含了神奇。叶圣陶也说:“凡是读者能体会到的,作者一概不写,给你留下思索回昧的余地。”这些称赞对于朱自清的《背影》都是非常合适的。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入境,把父亲的言和行加以联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游走里感受父亲那种“爱子如天”的情怀。

第五步在阅读中让学生“尽意”朗读。学生在学习散文时,存在一个不能进入文中情景、贴近人物的障碍,这个障碍的产生主要是对过去年代或异域生活感到陌生,以至于不能更深地体会出作品的深刻内涵。这种情况在小说、诗歌的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尽意”。所谓“尽意”就是指让读者“知人论世”,尽知人意。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读文,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尽意”的根本就是“设身处地”的阅读心理。作者追求用词的老实、口语化,这正如他的为人,不虚伪、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文如其人,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极境,“文章能到这种境界的,简至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说话》)正是他说的这种富有“说话风”的作品才让我们“读了亲切有味”。

“尽意”的朗读是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文,把自身幻化成作者本人,再现文本中的一幅幅生动场景,表现美好的父子之情。这就是教学设计的华彩一笔,绘制出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

这里运用“语文教学建模”理论来建构“解题——透视——探幽——入境——尽意”教学模式,可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教学模式建构对语文散文教学上创造的美丽,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触摸到文本的深度,符合作品的实际,适合学生的特点,各得其所。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完成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无疑是我们课堂教学最需要和渴望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散文作品的教学。可以说,艺术地运用教学建构,根据文本特点进行再创造,才是散文教学的要义。也应该成为散文教学的必循之旅。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背影散文建构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两个背影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