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高职寄生虫检验联动式教学改革实践
秦丹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鉴于目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寄生虫检验课程授课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操作流程与临床实践脱节、授课方式与学生喜好脱节,以学院教学改革为起点,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调查研究法,在反复实践中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专业社团、专业岗位体验”为核心的三课堂联动式寄生虫检验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寄生虫检验课程面临的问题,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寄生虫检验;联动式教学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寄生虫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授学生常见寄生虫病的检验技术、流行防治等内容。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完成在检验科有关寄生虫检验的相关工作。本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学科,教学内容多,学习难度大[1]。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授课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现行教材非常全面[2],但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寄生虫的疾病谱已发生较大变化[3],高职学生就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对寄生虫病检验的侧重点也在变化。第二,操作流程与临床实践脱节。由于存在生物安全限制,大多数院校在学生实验时略去了标本前处理和后处理流程,致使学生到临床时还没学会这方面的操作。第三,授课方式与学生喜好脱节。“95后”的大学生崇尚新媒体,希望运用新的教学模式[4]。再好的教师和授课内容,如果选择学生不喜欢的授课方式,教学效果仍然不好。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三课堂联动式教学改革,让有意义的寄生虫检验课变得有意思。
自2013年开展此教学改革,目前已按照新的教学模式完成2013、2014、2015级寄生虫检验教学工作。首先在学生中召开教学改革宣讲会,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新旧教学模式的区别,展示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3届学生均自愿全部参与。网上进行问卷调查,期末召开课程研讨会,听取来自临床、学生、社区、教师对该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改进。
2.1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第一课堂教学改革
以课程调研为基础,了解基层医院及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师关于寄生虫检验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确定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根据调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寄生虫进入人体的方式,构建了5个教学情景,共计32学时。每个情景下根据虫种设立若干任务,比如蛔虫的检验,每个任务完成需2~3学时。以工作过程设计任务的完成模式[5],由检验申请及探究、难点解析及示范操作[6]、检验在线、健康宣教、点评总结5个步骤完成每次课堂教学任务,理实一体,学做相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学生以4~6人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7]。引入新媒体“蓝墨云班课(手机应用软件)”教学[8],将寄生虫生活史、致病原理、虫卵形态辨析等较难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需在课前从手机上下载观看,并完成“课前任务单”,教师在后台批改后作为课上难点解析的内容。在网上设置讨论组,学生作业全部在网上提交,并建设试题库、图片库及案例库,供学生自主学习。第一课堂主要完成基本知识、技能及对标本中相关成虫或虫卵进行形态学鉴别的学习。每堂课均模拟临床检验流程进行,让课程与临床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每次任务完成的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合作沟通的能力[9]。
2.2 以专业社团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承担一次到幼儿园、基层乡镇进行寄生虫疾病防治的卫生宣教任务或到某地区针对某一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调研[10],任课教师指导调研并带领其中至少1组深入基层,调研及宣教任务持续1~3天。学生自行设计调研方案,每天晚上学生需要就当天调研的内容及心得体会做线上交流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及制作相关视频作为作业上交,同时作为检验专业社团服务社会的任务之一,记入社会实践学分,专业社团的学生作为各小组的组长,带领其他学生深入基层。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完成本课程关于寄生虫疾病流行与防治的学习。调研让学生获得寄生虫流行的第一手资料,让课程与社团联动,课内与课外联动。
2.3 以专业岗位体验为核心的第三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在第二、三学期的第十四周停课一周,安排学生到医院相应岗位进行专业岗位体验[11]。各学科均可给学生下达任务,对本课程而言,前4天每组学生均需完成1份寄生虫检验申请,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完成寄生虫检验的全部流程;第五天,独立完成1份寄生虫检验申请。在云班课上设置讨论组,组织学生讨论,并互评成绩。第三课堂将寄生虫检验的全过程真实展现,主要完成标本前处理和后处理规范的学习,辅以其他检验手段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及临床思维,使学生实现从学习知识到获得智慧的转变[12]。
3.1 成效
该教学改革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逐渐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自发与幼儿园签订了社会实践协议,定期到幼儿园做卫生知识宣教,学生自行制作了大量视频、微课、标本,充实了网络和实物教学资源,为专业建设作贡献。
在课程建设中,校内专任教师得到了极大锻炼,增强了教师与临床的联系。在调研中,对基层进行寄生虫病防治的宣教,对基层的寄生虫检验技术进行指导,得到了当地的好评,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岗位体验,增长了临床寄生虫检验的最新知识,制作了大量微课、调研视频、海报、图谱、标本,极大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3.2 存在的问题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还需承担科研等其他工作,在工作协调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实践中,教师掌控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云班课上,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否需要引入基层医院及第三方评价,还有待深入讨论。
经过教学改革,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教学变得非常有意思,学生不再逃课,愿意参与讨论,第一课堂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寄生虫知识和检验技能;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三课堂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职业自豪感。在此教学改革中,本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教师教学、科研及课堂掌控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理实一体、课内外融合的教学运行模式得以建立。
[1]姚远.“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检验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检验的应用探索[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6):475-477.
[2]陆予云,李争鸣.寄生虫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孙莉.基于服务地方的高职寄生虫检验课程改革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94-96.
[4]陈宇涛.高职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方法应用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5):68-70.
[5]王东,张媛媛.高职院校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8):1-2.
[6]郑凤英.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在寄生虫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37(4):311-312.
[7]邢露,张玮洵,耿雯青.混合式教育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学园,2016(3):45-46.
[8]杨燕雯,王小根,陶鑫荣.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与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4):106-108.
[9]谭峰.PBL教学法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12):1149-1150.
[10]哈丽娜,杨凤琴,赵锡兰,等.寄生虫检验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初步尝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111-112.
[11]王晓情.早期专业型岗位体验在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297.
[12]邢以群,鲁柏祥,施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
G420
B
1671-1246(2017)18-0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