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2)
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教学的思考
黄桃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438002)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引发了会计人才培养中分层教学的思考。分层教学的关键是正视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每位学生的意愿,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地进行教育,帮助每位学生成人成才。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倡导教学目标差异化,鼓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多样化是分层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尝试。
会计人才培养;分层教学;学分制;选课制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爱好等,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最终实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分层教学的关键是正视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每位学生的意愿,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地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分层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分层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重视。
(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降低且层次分明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是构成人的差异的物质基础。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随着招生门槛的降低,高职院校入校学生不仅综合素质逐年下滑,而且个性差异层次明显。以湖北为例,湖北高职会计的学生有普高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在普高毕业生中高考分数从 150分到400分不等;在中职毕业生中,有通过技能高考入学的,也有通过单招等方式入学的。这些学生在教育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差距巨大。入校学生的层次性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措施。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的差异性突出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本要求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中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前,要求学生掌握枯燥的、规范性强的理论知识,如企业会计准则、财经法规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发展、认知风格、逻辑思维能力等的个别差异,学生会逐渐出现理解能力不够用、学习态度不够用等情况。实践表明,与工科专业相比,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更加突出。
二是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需求多样且分散。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分散的、零星的。每个单位都需要会计,同时每个单位的会计岗位数量又是有限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经济业务和管理模式千差万别,导致会计核算灵活多样。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需求。人才培养的宽泛性与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给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矛盾。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起始环节不得不接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另一方面终端环节又要输送符合社会个性化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就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应对这种挑战,分层教学是有效措施之一。
(三)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招生几乎没有门槛。如在湖北高考总分750分,考生只需考到150分就可进入高职院校。在现有的生源状况下,很难兼顾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即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内照顾到了一个行业会计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没有办法拓宽行业范围。为了培养能适应更多行业需求的会计人员,可行的做法就是在会计专业内部实行分层教学。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分成不同批别,大学后半期在专业内部分设不同方向,分类培养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就业单位所需要的基层专业人才。这样既解决了纵深培养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对接社会不同需求的问题。
(一)实行学分制、选课制,通过课程设置助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分层。分层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校主导的学生被动分层;二是遵循个人意愿的学生主动分层。学校主导的学生被动分层虽然更便于操作,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决策权,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探索性,不能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意识,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分层模式。
学生主动分层,让学生自己决定大学期间想学什么、大学毕业能干什么。学校方面在进行学历教育时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分层得以实现。学分制要求明确以下事项:一个具体的专业,必须修完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应完成的基本学分任务;一个专业应设置哪几类、哪几门课程,课程怎么开设、每门课程各占多少学分,每门课程开设多长时间等。选课制的核心是学校出台每个专业每个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后,每位学生每个学期学什么,由自己决定。
在学分制、选课制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助推分层教学。在学分制下,将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拓展课。课程的设置及分层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体现难度的分层。在现有生涯背景下,将专业必修课定位为现有生源状况下所有学生在有限能力范围内均能完成的课程,因此专业必修课的难度必须降低。将专业选修课定位为拔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前期基础、精力、喜好、兴趣等,从专业选修课中灵活选择自己想学好、能学好的课程。
二是减少专业必修课数量、专业必修课可多轮学习。专业必修课仅仅要求学生完成对应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可适当减少其课程数量,这样就相当于降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高职会计专业可以将专业必修课设置为五门:会计基础、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对于专业必修课可以规定学生一个学期没学好,第二个学期可以继续选择学习;大一学年度没有学好的课程,可以降级学习,直到学好为止。必修课的每次学习,只要考核合格均计算相应学分,这样可以消除重复选课学生的心理顾忌。
三是选修课的设置体现社会客观需求的分层。设置专业选修课时,重点考虑毕业生输送较多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例如,会计专业毕业生99%均在企业单位就业,因此专业选修课在设置时可以体现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设置工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就业的去向,分层确定选修课,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四是拓展课的设置体现学生主观愿望的分层。设置的拓展课中,既有拓宽专业领域的,也有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还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更好的适合自己的选择。例如,“优等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选择难度加大、深度加大、重在提高专业技能的课程完成学分;“中等生”可以选择丰富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课程完成学分;“差等生”可以选择社团活动、二课活动、劳动体验等重在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完成学分。
(二)鼓励多样化、差异化,通过教学活动落实分层教学
通过学生自愿选择课程而组成的教学班级,要么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同一层次,要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相似,这就给教师教学的组织提供了方便。教师在组织课程学习时,应结合学生的客观基础与主观需求,施以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差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和归宿点,确立明晰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分层教学在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在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对于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拔高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难度。既教会怎么做、又教会为何这样做。可以采用启发式讲授、动手操作、举一反三、总结拓展训练等,让学生“知而行之”、“行而提高之”。
对于理解能力差、怕吃苦的学生,降低教学目标、缩减教学内容。通过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教师仅需要形象化地教会怎么做即可。可采用学生喜欢的信息化手段,通过教师演示、任务驱动、学生展示、教师评比、反馈巩固等环节,让学生通过“行而知之”,“行而巩固之”。
另外,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都是在落实分层教学。要鼓励教师在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施加教育时,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高质量适应社会不同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1] 鞠平.计算机教育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通讯世界,2017(05).
[2] 郭小平.分层走班制下学校管理的目标偏离、实施困境与体系再建[J].教学与管理,2017(05).
[3] ]王爱军. 分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1(08).
G424.23
A
1672-1047(2017)05-0066-02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5.19
2017-09-20
黄桃红,女,湖北麻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