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7-03-09 00:01方懿林周祖亮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医书走马魏晋

方懿林,周祖亮

(1.广西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研究现状与展望

方懿林1,周祖亮2

(1.广西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文献丰富,医学词语通俗,口语性较强,反映了我国中古时期的汉语特点和医学行业特色。30多年来,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传世医书、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记录的医学词语进行了广泛研究,成果丰硕。今后可在系统整理、分类研究、比较研究三方面予以拓展。

魏晋南北朝医学文献;医学词汇;走马楼三国吴简

魏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秦汉医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该时期的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产生了众多医学著作。严世芸、李其忠主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汇集了近100种医学文献。其中知名的医著主要有西晋王叔和《脉经》、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南朝·宋雷敩《雷公炮炙论》、南朝·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等。除了传世医学文献,形成于该时期的出土文献也记载了当时民众的疾患情况。如1996年长沙出土近10万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这批文献称为“走马楼三国吴简”。虽然走马楼三国吴简尚未见到专门的医药文献,但是在其部分户口簿籍中包含了大量人物疾病伤残情况的记载,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

医学文献属于科技文献,讲究实用,口语性强。魏晋南北朝医学文献既是当时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又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古汉语的实际面貌。医学语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语言学价值较高。蔡镜浩先生在谈及古代医书、农书的语言学价值时说到:“这些著作与文学作品不同,它们以实用为目的,意在指导实践,所以语言通俗。医农著作,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这方面的民间词语,在文学作品中是不易出现的,故有其特殊的价值。”[1]近年来,隨着中古汉语和医学词汇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已对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作了较多分析与论述,但还缺乏综合性的研究概述。为了让学术界更全面地了解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的研究现状,本文拟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并略作评论与展望。

一、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古汉语研究的深入,东汉至隋时期各个领域的词语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世医学著作是中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文献,其语言词汇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近年出土的走马楼三国吴简记载了大量疾病词语,也引起历史学者的广泛探讨。

(一)传世文献医学词语研究

魏晋南北朝传世医书在继承秦汉医学文献叙事体例的基础上,其语言表述、医药阐释方式有较大发展,产生了大量新词语,研究者在医学词语的意义辨释、专题研究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1.医学词语辨释

魏晋南北朝传世医书(研究者或称作“中古医书”)部分词语的构成形式与普通词语区别明显,或具有特殊的医药意义,研究者从文理和医理角度出发,对这些医学词语做了大量考辨与训释工作,解决了许多难题。王云路[2]联系多种历史文献对“注病”“时行”“常疾”“常恶”4个疾病词语、“发”“动”“感”3个染疾词语、“平复”“可可”“可行”等愈后词语进行考论。鲍良红[3]对《针灸甲乙经》中12个表示病症意义的疑难医学词语作了考释。姜燕[4]通过字形、词义、医理对《针灸甲乙经》“搏”“摶”两字的正误关系作了辨析。王惠民[5]对《雷公炮炙论》药物“丹龙睛”的具体所指作了考释,认为丹龙睛是现代药材“光慈姑”的古称。孙孝忠[6]就《雷公炮炙论》“白矾”篇与医药相关的“以来”“六一泥”“火”3个词语进行了考释。

在中医古籍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叠音词(又称重言词)。它们主要用于描述疾病症状、脉象特征,形式多样,意义丰富,反映了中医典籍的语言特点,部分学者对这些词语的具体意义作了探讨。邓春源[7]考察了《脉经》表示脉象特征的13组重言词,分析其脉象喻义与临床意义。鲍良红[8,9]联系中古医书对“循循”“翕翕”2个重言词语的意义进行辨析,并就《针灸甲乙经》13组表示病症意义的重言词语作了分类研究。曲如意[10]等对《针灸甲乙经》“漯漯”“濈濈”两个重言词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了辨释,认为两者均可以用来表示汗出貌或肿起貌。张宝文[11]对《针灸甲乙经》“明堂”篇的20个重言词语的意义、通假关系进行了分析。崔锡章[12]对10种古医籍的所有重言词语作了综合整理和意义辨析,形成中医重言词研究专著,其中包括《脉经》90个重言词、《针灸甲乙经》112个重言词的论述。

2.医学词语专题研究

魏晋南北朝传世医书的医药词语形式多样、意义丰富,反映了词语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和探讨。王云路[13]等联系《脉经》《针灸甲乙经》等医书对“谷气”“谷神”与“消化”“腐熟”“杀谷”两组医学同义词的意义与形式演变作了研究。彭君梅[14]就《肘后备急方》3组表示炮制方法的同义词语进行辨析。叶桂郴[15]等将《肘后备急方》所出现的71个名量词、9个动量词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何亮通[16]过对《小品方》的语言形式分析来断定该书的形成时间,指出其语言具有明显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点,并结合动量词“沸”“度”“顿”“过”“遍”推断出《小品方》成书年代当在东晋之后、南朝宋齐之间。

(二)出土文献医学词语研究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献主要包括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石刻文献和部分敦煌卷子。而医学词语主要见于三国吴简。走马楼三国吴简虽然以账簿简和户籍简为主,但是其户籍简记录了孙吴时期长沙郡临湘县所辖民众的姓名、年龄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张荣强[17]先生指出,政府编制这些户籍信息,是为了控制课役人口,掌握编户应承担的赋役情况,而户籍人口的疾病、伤残程度,与其所服课役的多少以及是否享有优待密切相关。据王亚利[18]统计已整理公布的走马楼三国吴简共记录疾病词语1418例,主要有外科、内科、五官科方面的病症,涉及57个病名。对此,学界在词语考释、疾病史分析方面有较多研究。

1.医学词语考释

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部分疾病词语为其他文献所未见,如“刑手”“刑足”“雀手”“雀足”“踵足”“欧病”“欧背”等;另有“肿手”“肿足”“风病”等部分词语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在吴简中有其特定的医学意义。其中以“刑”“雀”“肿”“腹心病”“盲”“聋”等词语的出现次数较多。研究者对这些词语的具体意义及其疾病形态作了较多考证。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者胡平生[19,20]指出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刑”应读作“(创)”,“刑手足”是因作战士兵受到创伤造成的病症;“欧病”即哑巴;表示病症意义的“雀”通“截”,“雀手足”即指四肢残断。徐世虹[21]认为“刑手足”是一种肉刑。谢桂华[22]指出“刑”“踵”“欧”“聋”等均指残疾病症。于振波[23]认为“刑手”“刑足”指手足伤残,是老百姓为避免沉重赋税进行自残的结果。曹旅宁[24]认为走马楼三国吴简表示病症的“刑”即天生、原型之义,与汉律中的罢癃、天乌等疾病相近。高凯[25]通过对“雀”的字形分析,指出“雀手”“雀足”是表示手足短小的病症。汪小烜[26]联系湖湘地区的疾病历史,认为“肿足”可能是指血吸虫病,与《三国志》中表示营养不良的“肿病”(水肿)不同。侯旭东[27,28]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指出“肿手足”是因治疗不得法的冻疮造成的后遗症,并认为“欧病”即“呕病”,指呕血。黎石生[29]通过对《魏志》《吴志》考察,指出“欧病”是指吐血一类的肺痨病。杨小亮[30]认为“欧”可读作“伛”,“欧背”即驼背。周祖亮[31]联系历史文献和长沙方言考察了吴简中的“肿、风、雀、刑、”等系列疾病词语,认为“风病”指麻风病,“”是“盲”的省笔字形,表示目盲。

2.疾病史分析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疾患不断。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记载的疾病词语也初步反映了三国社会的疾疫历史,研究者对此作了关注和探讨。高凯[32]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出发,对部分走马楼三国吴简的疾病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认为当时民众患“肿病”比例最高,其次是“腹心病”,并将走马楼三国吴简病名与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现代病名作了对应。汪小烜[26]认为“肿足”反映了三国吴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历史,这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传统疾病类型也完全相吻合。曲柄睿[33]指出“肿足”反映了丝虫病和脚气病在古代长沙地区的流行和存在,这些疾病与该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相对应。

除了以上专著、论文之外,近年来还有数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魏晋南北朝的传世医书、走马楼三国吴简为对象,探讨其疾病词语或者由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有: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34]利用走马楼三国吴简资料专门论述地理环境与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同年以专著形式出版。王前《中古医书语词研究》[35]对包括《脉经》《肘后备急方》在内的5种传世医书的病症、诊治、人体等语词进行系统研究。陈顺成《走马楼吴简词语研究》[36]将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疾病词语分为内脏、肿胀、溃疡、形体、风湿、器官、精神等类别,进行意义考释和病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有:赵利霞《〈肘后备急方〉中的新词新义》[37]综合分析了该书110个新词语的意义。蔡坤强《〈肘后备急方〉词汇研究》[38]对书中疾病、药物名词进行综合论述,并训释部分新词,辨析同义词。伍翠婷《〈肘后备急方〉量词研究》[39]分类考察全书的名量词、动量词,详细分析量词的称数法、量词与数量结构语法特征。巩镭《汉末三国时期疾病研究》[40]利用传世文献、三国吴简研究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的疾病状况,探讨当时疾病的形成因素、防治措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王利亚《走马楼吴简疾病词语研究》[41]分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类别对走马楼三国吴简疾病词语进行意义考释和价值分析,探讨走马楼三国吴简疾病词语的构词方式、命名特点。

回顾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研究现状,总的来说成果比较丰富,但是与该时期其他领域(如史书、诗歌等)的词汇研究成果相比较,其成果数量却还显得有些单薄。同时也存在一些尚需完善之处:一是对研究成果相对零散,缺乏全面性,特别是缺少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成果;二是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着眼于词语意义的考释和辨析,理论深度不够,还难以对医学文献整理、医学历史研究提供较高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研究展望

鉴于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进行全面收集与系统整理,然后再作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

(一)词语系统整理

虽然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主要见于医学文献,但是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中有华佗、皇甫谧等名医的传记,另外这个阶段的诗歌、小说、杂记也包含较多医学语言。因此要对该时期各种文献的医学词语进行全面整理,构建魏晋南北朝医学词汇资料库,以明晰其词语面貌。在此基础上,科学归纳词语意义,专项分析医学词语所反映的传统医药理论和文化信息。其中要特别注意医学领域的新词或新义,如《脉经》出现了表示绝育义的“绝生”“绝产”、表示月经义的“月使”“月水”等医学新词语。

(二)词语分类研究

医学词语主要包括医学、药学、人体三大类别。以魏晋南北朝医学词汇资料库为基础,进行词语分类研究,理清各类医学词语内部关系,探明词语的构成方式、组合规律。例如《肘后备急方》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方药剂量词语,包括度量衡单位量词39个、自然单位量词32个,其中就有容量单位“盏、椀(碗)、斛、钱”、估量单位“抄、弹、虎口”、形态单位“脔、具、段、文”等新出现的剂量词语。

(三)词语比较研究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该时期的医学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明显的中古汉语特征,可以将它们进行共时、历时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对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进行共时比较,可以探明这些医学词语形式、意义的异同。在历时考察方面,将它们与秦汉、隋唐时期传世医籍、出土医籍等文献中的常用医学词语进行比较,可以探讨不同时期医学词语形式、意义的发展状况与演变规律。例如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常用“病症词+家”的形式表示患有某种疾病且程度较深的人,主要有“疮家、呕家、衄家、痉家、喘家、淋家、风家、咳家、饮家、黄家、冒家、汗家、湿家、虚家、中寒家、伤寒家、支饮家、失精家、亡血家”等,而《脉经》新增“吐家、痓家”,《肘后备急方》新增“翳家”等同类词语。

当然,进行医学词语研究,还要充分注意医学典籍的传承关系。魏晋南北朝部分医书就与秦汉医书有着直接联系,如《针灸甲乙经》《本草经集注》是分别以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再进行补充与阐发,因此《针灸甲乙经》与《黄帝内经》之间、《本草经集注》与《神农本草经》之间存在相同的的语言文字内容。在论述《针灸甲乙经》《本草经集注》两部医书的词语时,要前后联系,科学辨别词语的产生时代。

从语言研究实践来看,医学历史文献具有独特的语言学价值。王云路先生在回顾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历史时指出:“医书中往往俗语词特别多。”[4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文献与医学词语无疑可以为中古汉语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我国古代疾疫的高发阶段,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43]。那么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医学词语的考论,可以进一步促进疾病史研究,从而加深对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1]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 王云路.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古代疾疫[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31-135.

[3] 鲍良红.《针灸甲乙经》语词杂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6-159.

[4] 姜 燕,马新平.《针灸甲乙经》“搏”“摶”正误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5-166.

[5] 王惠民.《雷公炮炙论》中“丹龙睛”考释[J].中国中药杂志,1991(6):62.

[6] 孙孝忠.《雷公炮炙论·白矾》词语三则释义[J].医古文知识,2002(4):20-22.

[7] 邓春源.《脉经》脉象重言今释[J].医古文知识,1990(2):15-16.

[8] 鲍良红.“循循”“翕翕”语义辨析[J].医古文知识,2001(4):26-28.

[9] 鲍良红.《针灸甲乙经》重言考释[J].国医论坛,2001(4):55-56.

[10] 曲如意,孙文钟.《针灸甲乙经》中的“漯漯”与“濈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0):2067-2068.

[11] 张宝文.《针灸甲乙经》中《明堂》重言词义考释[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0):791-792.

[12] 崔锡章.中医要籍重言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06-160.

[13] 王云路,王 前.试谈古医书两组同义词的变化消长[J].语言研究,2009(2):90-92.

[14] 彭君梅.葛洪《肘后备急方》药物炮制用词辨析举隅[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63.

[15] 叶桂郴,伍翠婷.《肘后备急方》量词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421-429.

[16] 何 亮.《小品方》的语言面貌——兼论《小品方》的成书年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9-71.

[17] 张荣强.说“罚估”——吴简所见免役资料试释[J].文物,2004(12):57-65.

[18] 王亚利.走马楼吴简疾病词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07-147.

[19] 胡平生.从走马楼吴简“(创)”字的释读谈到户籍的认定[J].中国历史文物,2002(2):33-37.

[20] 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C]//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2-133.

[21] 徐世虹.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户籍所见刑事制裁记录[C]//李学勤,谢桂华.简帛研究:2001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3-529.

[22] 谢桂华.中国出土魏晋以后汉文简纸文书概述[C]//李学勤,谢桂华.简帛研究:2001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46-559.

[23] 于振波.浅析走马楼吴简中“刑”的含义[J].船山学刊,2004(1):41-45.

[24] 曹旅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刑手”“刑足”考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6(1):122-125.

[25] 高 凯.从走马楼吴简蠡测孙吴初期临湘侯国的疾病人口问题[J].史学月刊,2005(12):24-30.

[26] 汪小烜.吴简所见“肿足”解[J].历史研究,2001(4):174-175.

[27] 侯旭东.长沙走马楼吴简“肿足”别解[C]//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吴简研讨班.吴简研究:第二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214-220.

[28] 侯旭东.三国吴简两文书初探[J].历史研究,2001(4):172-174.

[29] 黎石生.长沙走马楼简牍所见户籍检核制度及其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2(9):57-61.

[30] 杨小亮.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C]//中国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6-198.

[31] 周祖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疾病词语略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3):139-142.

[32] 高 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23.

[33] 曲柄睿.肿足新解——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的一种病症考述[C]//长沙简牍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吴简研讨班.吴简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366-367.

[34] 高 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5] 王 前.中古医书语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6] 陈顺成.走马楼吴简词语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0.

[37] 赵利霞.《肘后备急方》中的新词新义[D].西安:西北大学,2009.

[38] 蔡坤强.《肘后备急方》词汇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9] 伍翠婷.《肘后备急方》量词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

[40] 巩 镭.汉末三国时期疾病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41] 王利亚.走马楼吴简疾病词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2]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70-76.

[43] 王 平.魏晋南北朝时期疾疫研究综述(1980—2006)[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2-55.

(责任编辑:陈道斌)

H131

A

2095-4476(2017)09-0012-04

2017-06-22;

2017-09-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C740013)

方懿林(1975— ),女,湖北宜城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医药文化;

周祖亮(1974— ),男,湖南浏阳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医史文献,医药词汇。

猜你喜欢
医书走马魏晋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神医的秘方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走马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医史教材“万全撰成《万密斋医书十种》”说法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