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科普了吗?

2017-03-09 02:14
家庭生活指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无糖甜味剂脂肪

冬天是增肌减脂的好时机

“三九”时节,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机。研究发现,低温环境下,身体里的棕色脂肪前体和白色脂肪,能更快速地开启转化程序,变成棕色脂肪来抗寒。没听说过棕色脂肪?它可不是用来储存能量的脂肪,相反,棕色脂肪是不折不扣的燃脂高手,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燃烧储存在脂肪(白色脂肪)里的能量,给身体提供热量。简单说,寒冷的环境有助于增加体内棕色脂肪的数量,运动也有助于增加体内棕色脂肪的数量,所以,坚持冬季运动,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冬季的户外运动,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整天宅在有空调或者暖气的屋子里,身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迟钝,调节体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差。而适量的运动,会刺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提高免疫力,让身体始终保持强健的状态。

当然,身体可能一开始并不适应暴露于寒冷中,但在不断坚持和接受寒冷挑战之下,会变得逐渐适应气候,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态会渐渐变化,从抗拒、挑战,到慢慢适应、驾轻就熟,最终拥抱寒冬。

冬季还给人提供了绝佳的免受打搅、实施运动计划的机会。当大多数人蜷缩起来的时候,你却为自己争取到大把的“黄金时间”。趁机练就好身材,等春暖花开褪去冬装之时,已是一身紧致。到那时,收获的,可能只有羡慕和跃跃欲试了。(来源:果壳网)

“无糖食品”真的更健康吗?

经常喝无糖饮料的人们要小心了!无糖饮料中使用了多种人造甜味剂,可能比含糖碳酸的饮料对人造成的危害更大。最近,法国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无糖饮料和其他软饮料中使用的人造甜味剂,增加了饮用者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目前,阿斯巴甜是最常用的甜味剂,也是唯一一种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营养型强力甜味剂。已被广泛用于所谓的“无糖”饮料中,并作为糖的替代品使用长达30余年之久。

近年来,人造甜味剂在我们的饮食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时至今日,人造甜味剂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尚无可靠研究数据。但是,人造甜味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并且被怀疑有增加食用者患糖尿病和癌症的风险。

法国流行病学和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患糖尿病的风险随着人造甜味剂的消耗量而增加。更有实验表明,无糖饮料的消费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饮料的消费者。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人造甜味剂会使人产生饥饿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所以,无论人们正在尝试减肥还是避免糖的摄入,现在是时候传递一个更准确的信息了:所谓的“精致”食物,可能是致使某些疾病产生的“危险品”,因此,没有糖尿病的人无需食用所谓的“有甜味的无糖食品”。(来源:科学媒介中心)

打哈欠会传染?

人们看到别人打哈欠时,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来。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导致无意识的自动模仿,形成“传染”。

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英国诺丁汉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将有助于理解与模仿现象有关的神经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痴呆、癫痫和妥瑞氏症等。

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部分人控制住自己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

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此外,要求志愿者控制住不打哈欠,反而会使他们更想打哈欠。

研究人员说,削弱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有可能使一些存在严重模仿现象的患者症状减轻,比如帮妥瑞氏症患者减少抽动,他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来源:新华社)

人工智能将可预测寿命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或能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自己的寿命。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通过分析病人的胸腔影像,对预期寿命不超过五年的病人进行了预测,最终精确率约为 69%,和医生的预测结果差不多。

虽然该研究结果有点惊悚,但对严重疾病的早期诊断或具有重要意义,让医生及时介入疾病进程。“预测病人的预后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一来,医生或许可为病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指出。

“目前我们之所以难以精确评估病人的生理年龄、预测病人的寿命,是因为医生无法有效查看身体内部情况、评估每个器官的健康状况。我们的研究利用了‘深度学习’技术,即可以分析图像的计算机系统技术。”

研究人员不清楚计算机系统在做出预测时,究竟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但他们注意到,当病人患有肺气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慢性疾病时,系统对自己的预测结果最为“自信”。“这套自动系统的关注重点不在于诊断疾病,而是以一种医生未经训练的方式、预测病人的预后状况。系统中输入了大量数据,可识别出细微的病症。”研究人员表示。

虽然该研究令人信服,但它选取的样本量其实不大,只有48名病人。“虽然此次研究涉及的病人很少,但我们的研究显示,计算机能够从图片中识别出各种疾病的复杂症状,这是人类专家需要大量训练才能做到的。”当然,这并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被用来预测严重疾病的预后结果。去年,美国休斯顿理公会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发了一款人工智能软件,可精确预测患乳腺癌的风险。该程序能够准确分析乳房X光片,并将病人数据转化为诊断信息,速度比人类医生快30倍,准确度更是高达99%。(来源:新浪科技)

未来的身份证:挥挥手即可验证身份

关于身份认证,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活场景。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证件之外,指纹识别认证、虹膜识别认证技术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最近又有了新的身份识别方式,据外媒 TechCrunch报道,两位前 Leap Motion员工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研发了掌纹识别技术,未来可能只需要晃晃手掌就可以完成身份认证。

据报道,该公司看到了身份验证在虚拟世界、实体安全以及现金取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公司董事长Lenny Kontsevich说:“你可以把手掌想象成一个非常大的指纹。它的结构很丰富,任何摄像头都能捕捉到它。”

根据一份声明,Redrock Biometrics公司的技术将一个手掌的图像转换为一个独特的签名,并根据 CPU的速度对用户进行10到100毫秒的验证。该技术使用机器视觉技术来检测手掌,并通过其描述符进行登记或验证。

这项技术可以在客户端上运行,并根据注册模板匹配验证请求,其过程使用的是在数千个手掌上进行过测试的专有算法。Kontsevich表示,他开发的手掌扫描技术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而且它比其他的扫描技术更安全。(来源:环球网)

所谓的“器官排毒时间表”是真的吗?

下面这个“器官排毒时间表”可谓是“网红款”,而且经久不衰:

01:00~03:00 胆排毒

03:00~05:00 肺排毒

05:00~07:00 大肠排毒

21:00~23:00 淋巴排毒

23:00~01:00 肝排毒

24:00~04:00 脊椎造血

那么,“器官们”真的会按时间表工作吗?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所谓的“排毒”,是指人体在排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然而,身体的调节时刻都在进行,并不是各个器官轮流在特定的时间段“上岗”。①淋巴:24小时在岗。淋巴系统与免疫功能关系紧密,始终处于循环过程,调节体液平衡、防御和免疫功能,并非仅仅局限于晚上。②肝脏:看情况“出勤”。摄入有毒物质、药物或酒精时,肝脏就开始卖力地“工作”。③胆囊:胆囊只是储存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而来),经食物刺激后,胆汁才从中排出,是用来促消化的,论排毒,只是“打打酱油”而已。④肺部:肺属于呼吸系统,主要是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跟排毒关系并不大……

既然如此,时下几种流行的排毒方式究竟靠不靠谱呢?①汗蒸排毒:汗液的绝大部分成分是水,其它代谢废物占比极少,起不到排毒效果。人们之所以感觉在运动出汗后十分舒爽,并且一段时间后皮肤会变好,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而不是出汗本身。②服用排毒保健品:现在市面上有不少打着“排毒养颜”旗号的保健品,比如服用后感觉特别通肠胃的排毒胶囊,其中很有可能含有类似于泻药的成分。③按摩淋巴排毒:这种方法在美容院很常见。按摩确实可以起到舒缓作用,促进被按部位的淋巴液流动,但作用并没有多大,因为绝大部分的淋巴结分布在人手按不到的地方。

综上所述,看来人体并没有那么多毒素要排。保证睡眠、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就可将体内代谢废物顺利排出;同时,少饮酒、避免滥用药物,也能减轻肝脏、肾脏的代谢负担。(来源:百度知道日报)

猜你喜欢
无糖甜味剂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甜味剂安全吗
甜味剂还是糖?这是个问题
反派脂肪要逆袭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喝“无糖饮料”也会胖
百密一疏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
哪罐可乐会漂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