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忠
我们经常说,教育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活动。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凭什么能够影响一群人?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为什么要被另一个人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可以说,教育的所有真谛都蕴含在这两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之中。有学者说,人格铸就人格,生命影响生命。麦肯锡的调研报告得出结论,教育的质量永远不会超过教师的质量。所有这些都是对前面两个问题高度概括的回答。教育,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教育原理总是简单的,而教育现实却总是复杂的,中职教育尤其如此。
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中职生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行为习惯都比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面对他们,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如何影响他们?或者说,帮助中职生健康成长,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要有悲悯的情怀
客观地分析,该为中职生现状负主要责任的,不是他们自己,是教育、家庭、社会这三大因素,共同铸就了中职生的今天。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以及商界老板,家庭中的孩子到职校读书的比例是很低的。不仅如此,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己的孩子上中职的也不多。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吗?
我们经常议论,中职生与高中生相比有很多不同。其实,在我看来,最根本的不同是: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而对他们实施教育和教学的却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这才是中职教育的“特性”。这个现实暂时不会改变,事实上也不必改变。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中职生的态度。
中职生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群体。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我们必须要有悲悯的情怀,必须要有大爱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任。否则,我们所实施的一切教育和教学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朱熹这句话是针对所有求学者说的,但我觉得特别适合用在中职生身上。相对于读高中、考大学的人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职生是处在“醉”的状态中的。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有“扶醉人”的心态。需要我们警醒的是:我们学会和“醉人”交流了吗?我们都用了哪些“醒酒”的良方呢?我们有扶他们的耐心、能力和方法吗?
二、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以为无非是从实践、学习、反思中来,三者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和反思,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这一过程既是产生教育智慧、运用教育智慧的过程,也是提升工作质量、创新工作水平的过程。
我经常讲,如果不注重学习和反思,即使把全部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至多只能是一个合格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读书学习,不断反思改进,不断创新思路,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不断总结,不断写作,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学名师了。
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学习、反思、创新不是分割开来而是融为一体的。前不久读到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柳咏梅老师的一本书《每一个起舞的日子》,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和触动,是我始料未及的。一个普通班主任,能够调动起每一个普通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积极性,每天由一名学生做“史官”,用《史记》的形式,记录下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每天的《史记》不仅成为学生阅读的最佳“教材”,也是每位学生家长每天必读的“美文”。以班级《史记》为纽带,这位教师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等多方面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这个教育环境中,每一个普通的同学,既是集体中的一员,又是众人瞩目的明星;每一个普通的日子,自然也就变成了“起舞”的日子。在这每一个“起舞”的日子里,学习、成长、反思、创新必定是交织在一起的。当“柳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时候,教育智慧就在其中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谁也不把你当作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三、要有樸素的理想
没有理想,一个人走不远;理想不结合实际,一个人走不好。我们的理想既要适当高远,又要联系实际。我们的工作岗位,就是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的联结点。在这个联结点上,我们要尽可能地让生命发出光芒,这光芒既要能够照亮学生脚下的路,又要能够指引学生前行的方向。说得具体一点,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的朴素理想应该是:做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中央电视台有个寻亲栏目叫“等着我”。有一期的求助人是个37岁的男人,他要寻找的是他的“姐姐”。他和这个“姐姐”非亲非故。故事很简单: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后,亲姐姐在县城上学无法照顾他,继父经常打他,而且不是一般地打,而是痛打。这样的家庭造成了他叛逆的性格,上课不听课,跟人打架,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又常常挨打,如此恶性循环。有一次他又跟同学打架了,吓得不敢回家,晚上一个人在教室哭。他的哭声被一个高年级的女生发现了,就把他带回了宿舍。第二天,这个女生跟他家里沟通,跟他老师沟通,总算没挨打。从此,这个“姐姐”就不断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帮助他。几年以后,亲戚接他到县城读书,以摆脱继父的虐待。他高兴地走了,从此和这个“姐姐”失去了联系。那一年,他10岁。
27年后,他在“等着你”栏目中见到了这位姐姐,两个人拥抱在一起,37岁的男人失声痛哭。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影响一个人既复杂,又简单。他的确是个问题学生,但他首先是个人,他比其他学生更需要尊重和温暖。那位女生所做的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给他洗头、洗澡,怕他吃不饱,给他饭菜吃。然而就是这些如此简单的事情,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姐姐”对他提出要求,要他好好学习,完成作业,不能跟别人打架,不能破坏课堂纪律,他都愿意听。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开始的时候,“姐姐”讲一次,只能管两三天,慢慢地能管四五天了,后来能管住他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不正是教育的规律吗?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出现一些拐点,这个时候,如果能遇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命运就会被改写。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其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这个朴素的理想,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去奋斗。也许我们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彼岸,但只要我们不懈怠,我们就会离彼岸越来越近。不仅如此,当我们蓦然回首时,看到的一定是满满的收获。(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