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开发的五大“突围”

2017-03-09 16:03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评价老师课程

【内容摘要】“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是针对儿童的写作现实需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召唤,旨在解决作文表达程式化、去生命化和缺少个性化的问题,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力图从目标突围,实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从体裁突围,实现课程内容的自主性;从技术突围,实现写作手段的丰富性;从时间突围,实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从评价突围,实现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关键词】创意写作层次性自主性丰富性灵活性发展性

英文中,“创意写作”写为“creative writing”,“Creative”指“创造性的,有创造力的”。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创意写作工作坊,至今美国已有超过720个与创意写作相关的专业点和工作坊。国内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21世纪初陆续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不仅培养大学生作家,还为整个文化产业培养创造性写作人才。笔者开发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则是以“儿童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创意写作这个崭新载体,对写作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指导策略、时间安排、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探讨与研究,力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框架。

一、 从目标突围,实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遵循《課标》的“激发”指向,我们以“创意”为核心,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把创意写作与阅读联接起来,把创意写作与活动联接起来,把创意写作与生活联接起来,把创意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联接起来,突出创意写作教学的适切性、发展性、趣味性、创造性,真正解决写作教学中“写什么”“说什么”以及“怎么写”“怎么说”等难题。从而,突出“小学创意写作课程”目标达成上的层次性——

低年级侧重“趣”,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玩”作文;中年级侧重“情”,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创造素材,在“种”作文、“画”作文、“养”作文等一系列过程中自然地、自由地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求诚”的主张;高年级则突出“理”,即文理、事理、情理,不断增强写作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在感性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精准地表达。

下面是一上、二上两个学期创意写作课程目标描述,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在不同年级课程目标上的阶梯式递进:

上表中,一年级侧重“说话”训练,二年级侧重“写话”训练。不同学期有不同主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训练目标阶梯。当然,即使是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也会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关于“我”这个主题,低年级侧重“趣”字,主题是“大家都来认识我”;中年级侧重“情”字,主题是“我的第一本‘自传”;高年级侧重“理”字,主题是“一份成功的自荐信”。

下面是两位中年级同学的《我的第一本“自传”》:

第一组作品是吕悦琳同学的“自传”,她的内容是从她的外号说起的,细腻、美好;第二组作品是王蕴哲同学的,他的“自传”语言和画面简洁、幽默。当我们对“小学创意写作课程”的目标层次了然于胸的时候,按照目标设计创意训练,我们就能欣然看到创意写作的花儿,正在悄然绽放。

二、 从体裁突围,实现课程内容的自主性

写作教学中,文学性和实用性始终是两大重要主题。在“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中,写作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情绪、交际互动的工具,还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享受。

“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是我们在审视、批判不同版本教材写作项目基础上,自主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可以成为校内作文的很好“补充”。在建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时,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以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权利。

例如,各个版本教材中均有“行走·家乡”这个主题,在建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时,我们对以上教材习作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以“行走·家乡”为主题,引导学生创意思考、创新表达。在“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中,这些“创意”表现为多种体裁、多种形式:

(1) 可以是写景文。以“我是……”的“童话叙述”,把自己当成一处名胜古迹,介绍属于古迹的四季之美、晨昏之美、阴晴之美、古迹故事、古迹内心深处的声音,以让人类更加了解古迹。

(2) 可以是叙事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我”参观游览活动的过程,适当介绍“我”耳闻目睹的这个地方口耳相传的故事、民俗风情特色等。

(3) 可以是说明文。以导游词、春游建议书的方式表达,配上介绍游览地点的地图,标出河流、房屋、道路和自己的行走路线等。

(4) 可以是日记。采用日记的形式,分日期介绍自己曾经游历过的名胜古迹,为自己留下难忘的回忆。

(5) 可以是小诗。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行走感受、家乡温馨和回味思念。

(6) 可以是虚构的故事。以家乡旅游为背景,创作一个故事,想象自己意外地离开了队伍,不得不独自寻路回家的人物活动。

(7) 可以是调查报告。围绕家乡存在的现象,确定考查目标,讨论考察方案,实地考察遗迹,写考察报告或考察记录……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开放性写作话题的设计,涉及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表达体裁,学生在创新写作时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就要求在建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时,设计者首先要有课程综合与开发的能力,从而确保创意写作课程建构的高度;还要善于发现活动中可能生成的写作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创意设计,从而确保创意写作课程资源的广度。

三、 从技术突围,实现写作手段的丰富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综合性学习”对于“技术”上的目标和内容要求,非常清楚。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结合语文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得资料,并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并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围绕《课标》精神建构创意写作课程时,不难发现项目活动背后技术支撑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识到,“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只有突破技术的“瓶颈”,才能打开创意写作课程的广阔窗口。下面是“小學创意写作课程”中项目活动列表:

上表显示,创意写作不仅要培育“听” “画”的技术,还要培育“种” “养”的技术,因为创意写作不仅仅需要 “想” “读” “改”,还需要“体验” “合作”和 “尝试”等技术。也就是说,写作除了需要文字表达技术,还需要观察技术、绘画技术、编辑技术和装订技术等。就教师方面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等,开拓创意写作的新路径、新主题,但前提是要过“技术关”。

以“手绘旅行日记”这个主题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画一画你的旅游路线,弄清你要去的地方,可先上网做做功课。

2. 画出最能表现当地特色的细节,如路标、街道名称、民俗、风情、特产等。

3. 留住稍纵即逝的好景致,需要相机(或手机)助阵。比如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山脉、河流……先抓拍下来,回到住地,再配上相关文字。

4. 收集有意思的船票、门票、车票,归类地保留下来,它就是来过的佐证。

5. 画一张明信片,贴上当地的邮票,寄给自己或朋友,作为旅行中最好的纪念品。

当然,除了“手绘旅行日记”,还可以让学生做“旅行剪贴本”“旅行瓶”,或者画一张地图,把自己去过的地方标注出来。甚至,还可以用“诗”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行走。这些创意设计赋予了写作更丰富的内涵,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概念,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读写画等技术融入,创意写作就体现不出应有的意味。比如“手绘旅行日记”,其前提是教师要有手绘的范例呈现,学生要有手绘的技术支撑。下面是郑卓凡同学手绘的“澳门旅行日记”——

这是一个对传统写作缺乏兴趣的孩子,可是对于用图文并茂的手绘方式表达旅行生活与思考时,他的作品却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新颖的创造性。用图文写自己的生活故事,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写作。但是“手绘旅行日记”等创意写作活动,其成功的关键之处便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因此,设计“小学创意写作课程”,要考虑到“技术突破”等因素。

四、 从时间突围,实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校本课程要区别于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要让其成为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教师的课程,就必须在时间上有所保证。

首先,纳入课程计划,统筹管理。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只有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才能确保它的完成。为此,把“小学创意写作”纳入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之中。原则上,每双周用一节语文课(或作文课)上“小学创意写作”内容。

其次,打通学科壁垒,联合设计。“小学创意写作课程”把小学创意写作和各个学科有效联合起来,实现“双赢”。下面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联姻”时的系列创意写作课程:

从上述表格中不难看出,一些创意写作课程完全可以融入其他学科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应成为所有学科老师共同的事。因为“说”和“写”,本身就无处不在。

再次,捕捉生成契机,灵活处理。创作需要灵感,而灵感是不会按部就班、等你需要的时候就会来的。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捕捉、抓准创意写作的契机。比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时,刚好下雪。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于是执教者调整上课计划,把当天的语文课变为创意写作课。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介绍不同作家描写雪的诗歌,有金子美玲的,金波的、徐志摩的、几米的……解读完这些诗,老师就把学生带下楼,用半节课的时间和他们在雪地里“疯”玩,于是,一首首描写雪的小诗从同学们的口中流泻而出:

“如果我是一朵雪花/我会落在一个读书孩子翻开的书页上/我想听到他喜悦的尖叫。”(盛衍钧《惊喜》)

“天上飘下许多白色的蒲公英/飘到我头上/朵朵花朵瞬间开放//又顽皮地钻进我的颈子里/抵挡不了我的温柔/化作一滴清凉的水珠。”(贡超群《蒲公英》)

“我想知道/钻进泥土里的雪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吗//我想知道/发了芽的雪花会长成一棵大树吗//我想知道/长成大树的雪花会结出什么颜色的果子呢?”(刘天琪《我想知道》)

笔者相信:有童心生长的地方,即使料峭春寒,也会有飘雪的浪漫。一堂创意写作课,不仅要有教师的真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以及对“课程时间”的有效安排和控制。每一节创意写作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

五、 从评价突围,实现评价功能的发展性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许多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价工作的基础仍相当薄弱,已成为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小学创意写作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再是评价本身,而是“以评促改”,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段:“让耳朵当小老师”,重在“听后评”

《课标》提出的“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说”。在“小学创意写作课程”中,增加了“说”的内容,让“说”的练习更接地气,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突出言语的交际功能,努力使学生将来能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听众用合适的语言顺利地表达自己。有“说”就有“听”,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评价不能复杂化,越简单易行越好。所以,对于低年级孩子,我们只关注两个问题:“听到了什么?”“听懂什么?”这样的评价,遵循的是模糊性原则。

第二学段:“让表格当小老师”,重在“规范评”

中年级我们采取“表格引路”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基础要求”“拓展要求”以及“创意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地评价,这也就是常说的先“入格”再“出格”吧!

第三学段:“让伙伴当小老师”,重在“全员评”

学生间的互评作文分为“一对多”和“一对一”两种。前者,可以是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也可以举办“班级作品展”。比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把自己的创意写作定稿《我的汉字研究报告》张贴在教室里,或者教室外面走廊墙壁上,然后,发给每个学生5颗五角星,利用课间时间自由参观、评价,在认为写得好的研究纸上贴一颗五角星。而作文单项评价中,则可以让“作者”与“评者”面对面交流,实现“以评促改”的目的。下面是“生生互评”的片段:

生1:这篇文章题目《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不够“抓”人眼球,你对郭老师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好好想想!

生2:这篇习作缺少典型事例,只有一句话提到了人物特点:“她还是一位有魔法的老师,大家都喜欢上她的课。”建议小作者介绍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例子,说说老师魔法的厉害。”

生3:要让人物跃然纸上,还可以在写具体事例之前,写一写她独特的外貌特点。譬如,爱穿长裙,披着长发,还有甜甜的笑。

……

下面是原作者赵天怡根据“生生互评”意见,进行自主修改后的文章:

“会魔法”的老师

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当属——长辫子老师。

长辫子老师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裙,披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粉色的眼镜。平时,她总是长发飘飘,看起来漂亮极了,让人摸不透她的年龄。记得新学期报到第一天,她微笑着走进教室,只听班里一片尖叫声:“长辫子老师!长辫子老师!”长辫子老师笑着说:“原来我这么受欢迎啊!”

你可别看她个子小小的,可她读过的书都可以开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了。而且,她还是一位有魔法的老师,就连以前上课时从来坐不住的我,现在上她的课,都能拼命地举手发言了。记得长辫子老师给我们上《练习1》的时候,书上要求我们续写一首关于“风”的诗歌。长辫子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让我们打开书,做练习。而是打开多媒体,让我们看很多名家关于“风”的诗,从叶圣陶的《谁也没有见过风》到金波的《风从我指尖穿过》,从王宜振的《秋风娃娃》到高岗的《风是一个胖子》。我们一边听一边笑,原来,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不仅有形状,有颜色,有味道,还有感情呢!你听:“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你和我了/当树叶在颤抖的时候/我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听着听着,我不禁脱口而出:“谁也没有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当小姑娘的花裙子被掀起的时候/我知道调皮的风在捣乱了……”我的话音还未落,教室里已经笑成一片。长辫子老师说:“哦,说得真棒,从你嘴巴里吐出的这句话,就是诗!”“啊?原来写诗这么简单啊!”我忍不住轻声地叫起来。

在长辫子老师的带领下,我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我们班的同学个个变成了小作家、小诗人,多亏了这位神奇的“魔法老师”,让我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述“生生互改”的过程,是在作文评改小组内进行的。“小读者”不仅要完成“查找文章中的错、漏、病句”等基础性工作,还要对这篇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如: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你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等,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小作者”在聆听意见的同时,可以为文章辩护,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得“生生互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习作批改后,只要认真修改,就可以加分,“80+15”“90+10”等作文得分,是学生评改的过程见证。

当然,在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时,不能每份作品都要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等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要适度,太多太细太密会增加参与者的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总之,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爱写作的孩子。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不受约束的艺术。只有在自由的清风下,创意写作才有可能发挥它最大的魅力。

(郭学萍,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参考文献: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现代媒介与儿童作文教学》郑宏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

《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美)山姆·斯沃普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

猜你喜欢
评价老师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