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灿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这首七绝说的是汉文帝与贾谊之事。宣室是汉代的未央前殿正室,此处代指汉文帝。第三句的“虚”是徒劳、枉费的意思,“前”是动词,所谓“前席”,指的是移座向前。
全诗大意是说:汉文帝渴求贤才,于是把放逐到外地的贾谊召回来,两人在宫里深夜聊天,非常尽兴,不知不觉间把座位向前推移,两人靠得更近了,然而在这场谈话中,汉文帝却向贾谊问鬼神而不问苍生。
历来对这首诗叫好者无数。这确实是一篇很动人的文学作品,因为说法新奇,令人过目难忘。在这首诗里,李商隐究竟是以贾谊自比,伤悼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还是批评唐朝当权者沉湎佛道之事,我们不容易确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首有寄托的诗,诗人并非在谈论汉朝之事,而是在说当下。
明明说的是汉文帝时事,为何却与汉朝无关呢?这是因为,诗虽然精警,然而不是平正之论,甚至可能违离了一些历史事实。
实际上,汉文帝对贾谊是非常欣赏的,一度想让他出任公卿。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汉文帝的上位过程,就可知道这样一个决定出现在他身上,并不简单。
刘邦死后,汉室大权旁落吕氏家族手中。其后,开国功臣周勃、陈平等人策动政变,诛杀了吕氏家族。乱局平定后,众多功臣聚集起来商议由谁继承大位,最终选定了代王刘恒。刘恒接到通知,马上与手下斟酌——并非是准备如何做皇帝,而是商议该不该去长安。其间就有很多人劝刘恒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这时候,一个名叫宋昌的下属出来力排众议,劝刘恒相信周勃、陈平等人。经过几番权衡之后,刘恒仍然犹豫不决,在占卜得到了吉利的反馈,以及派舅舅薄昭前往周勃处刺探虚实,确认京城没有危险之后,他才奔赴长安登基——起程之前,他还派宋昌先行一步,提前到长安观察情况。
汉文帝的上位过程,完全可以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可以想象,当汉初功臣还健在的时候,汉文帝受到的制约会有多大。他想重用的贾谊,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有才,但既非功臣之后,又没有军功,在当时的形势下想出任要职,是非常艰难的。
果不其然,周勃、灌婴等開国重臣就反对贾谊上位。汉文帝没有办法,只好将贾谊外派到地方,出任长沙王太傅。一段时间之后,他颇为思念贾谊,于是将他召回宫中夜聊。这就是李商隐《贾生》一诗的背景。
对于这场夜聊,《史记》的记述是这样的:“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从《史记》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鬼神可能只是这场谈话的一部分内容,不能确定他们有没有谈苍生之事。另外,从汉文帝自叹不如贾生的语气中也可以推测,他们极有可能是谈论了天下大事的,以至文帝更加佩服贾谊的才华。其后他对贾谊的职务安排,也可以看出将来必对贾谊委以重任。可惜贾谊不够幸运,33岁就去世了。
李商隐之后,王安石也写了一首同题诗作《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不认同汉文帝薄待贾谊的说法,因为贾谊尽管没有得到高位,但他生前发表的治国策略,后来很多都得到了实现;反观那些得到高官要职然而政策不被采用的人,古来可谓数不胜数!
与李商隐的《贾生》相比,王安石的同题诗作无疑更公允,也更扑入历史的深处。尽管李商隐此诗可能是有为而发,不能当史论看待,但就诗本身的说辞而言,它显然对汉文帝太尖刻,没有体恤之情。沈德潜评价李商隐诗说:“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之轻薄。”可谓深知李商隐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