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名的构成方式及命名探究

2017-03-08 06:15李琛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名音节命名

李琛

西安地名的构成方式及命名探究

李琛

西安地名的构成方式,从地理学考察分为专名和通名,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三音节的居多,构词方式多样,语义表达丰富。西安地名的命名方式有以自然地理、地形命名,以历史人物姓氏命名,以工商业手工业市场命名,以建筑器物命名,也有以颜色数字命名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新地名命名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为新地名的命名提供了建议。

地名 构成方式 命名

地名是有指定方位和具有独特社会性的地域实体指称,它见证了时代历史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地名承载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城区不断涌现,这就需要对新的地区和街道进行恰当地命名,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西安作为重要的旅游城市,地名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来说也是很好的宣传,是展现古城新貌的途径之一。研究现有的地名构成,对新地名的命名有较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地理学和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西安地名的语言学规律,为新地名的命名提供参考,为西安市的经济文化建设献出绵薄之力。

地名的构成方式

1.从地理学角度考察

地名学将现有的标准化地名分为专名和通名两个部分。专名是概括个体地域的主要指称,可以表示某地域的人文或地理特征。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域类别的主要指称。地名的构成常采用“专名+通名”的形式。

(1)专名

专名的形成体现着最初人们对具体地域的认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专名,在某种意义上,专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地名的特色。只有专名部分的地名较少,这些地名大多年代久远,比如半坡、马腾空、三兆等。专名往往和通名共同构成地名,最常见的是由通名语素和形容词、方位词、数量词或一般名词的各种组合:

①一般名词加通名构成专名:如梆子市街、狮村、曹家集等。

②方位词加通名构成专名:如西坂坊、北门、南姜村等。

③形容词加通名构成专名:如金井、后庵、小寨等。

④数量词加通名构成专名:如八里村、二王巷、十里铺等。

(2)通名

一般来说,地名多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通名是地名的必要组成部分。“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1]

据此,西安地名所涉及的通名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关于自然地理,包括壕、塬(原)、坡、底、旮旯、岩、埪、坑、山、岭、滩、梁、斜、台、扁、垭、咀、岗、顶、地、坪、坝等。

第二类,关于人文建筑,包括堡、屯、围墙、市、集、坊、什字、家、街、庄、桥、(社)区、路、街、巷、里、苑、花园、山庄、村、庄等。

2.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

(1)从语音学的角度看,西安地名有长有短,短的有双音节和三音节,长的有五音节、六音节和八音节。从音节上看,地名中以三音节为主。笔者参照1986年的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以及陕西省行政区划网,对搜集的西安城乡的1288个地名作了音节统计。其中,双音节有193个,三音节有901个,四音节有164个,五音节及以上有30个。如下图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音节在地名音节统计总数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双音节的统计只占到14.9%,四音节地名占到12.7%,五音节及以上地名占到2.3%。

(2)从构词方式的角度看地名的构成方式

①单纯词+通名:如鸽鹁窑、阿房宫、阿氏庄等。

②联合式+通名:如安福里、庵庙村、德福巷等。

③偏正式+通名:如百花村、白鹿原、菜园村等。

④动宾式+通名:如擂鼓台、成道宫、洒金桥等。

⑤主谓式+通名:如凤翔沟、月登阁、雁引路等。

⑥名词+数词+通名:如西一路、铁一村、凤城一路等。

⑦数词+名词+通名:如八府庄、十里铺、七贤庄等。

⑧方位词、短语+通名:如北大街、北广济街、东马旗寨等。

(3)从语义的角度看地名表达的意义

①反映历史遗迹的:如阁老门、未央宫、蓝关镇等。

②反映传统道德的:如尚勤路、尚德路、尚俭路等。

③反映美好祝愿的:如德福巷、万寿路、长乐路等。

④反映宗教信仰的:如湘子庙街、大雁塔、红庙坡等。

⑤反映经济活动的:如纺织城、鸡市拐、案板街等。

地名的命名方式

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2]从一个地域的命名,可以看出这个地域的地形、水文、文化等。西安地名蕴含丰富,既传承了千年古都的灿烂文化,又彰显了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它们就像一个个活化石,记录了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过往。这些地名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以下是对西安地名的命名方式进行的分析。

1.以自然地理、地形命名

西安市境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有山地、平地、土塬、坡地等,这种地貌特征在西安地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比如,以地形为命名依据的,有马鞍岭、饮马池峰等。有根据水文特征命名的,例如泥河渠、宋家泉、曲江池等。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命名也是许多地名命名的缘由之一,西安地名也不例外。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生长着很多特色植被,西安地名中也会出现有植物命名的地名,如菊花园、枣园村、桃园路等。另外,也有以动物命名的地名,多出现在农村地名中,比如神鹿坊、鲸鱼沟、骏马村等。西安地名中有很多包含方位名词的,比如幸福南路、北柳巷、西举院巷等。还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地名,可以指明方位,或者标明参照地的相对距离,方便人们辨识。

2.以历史、人物姓氏命名

西安地名中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大多是人们为了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民乐园,是1924年冯玉祥所建,后来取与民同乐的意义。人们为了纪念有影响的人物,便用人物名来命名。例如玉祥门,为纪念冯玉祥将军解除“刘振华围城”的功绩而命名。西安地名中还有很多用姓氏命名的,较为普遍的是在农村,例如王家庄、王家巷等。

3.以工商手工业、市场命名

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商业经济,在城市中就有以商业市场命名的地名。目前,有的地名已经随着历史的更迭而消失,有的依旧保留了下来,看到这些地名,仿佛走进了古代的街巷。例如以商业市场命名的鸡市拐,在东关更新街南侧,这里是旧时卖鸡鸭的市场。炭市街在东大街北侧,明代西安市民开始用煤炭,当时在此销售,故得名。诸如此类的还有骡马市、新市、柳树店等。

4.以建筑、器物命名

西安地名中以建筑命名的地名大多是历史上有典型的建筑,后来人们用其来命名附近的街巷。例如:庙后街,明宣德年间,位于城隍庙后而得名城隍庙后街。骆驼巷,明代形成街巷,因其地处西门内,由骆驼客栈而得名。八府庄,在今新城区东北,相传明代为秦王朱樉第八子的庄园而得名。还有小雁塔、西举院巷、景龙池等。除了人工建筑,地名中还有以园林建筑命名的,例如兴庆宫、谏亭、环城公园等。西安地名中还有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如南院门、霸陵、吴家坟等。

以器物命名的地名大多是农村中与农具有关的地名,例如棋盘子、桶峪梁、碾子沟等。从中不难看出,这是人们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用最普通的器物代表地名,形象直观又方便记忆,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

5.以颜色、数字命名

人们根据事物的色彩特征为其命名,例如红埠街,得名与唐宫城城墙的颜色是红色相关。红庙,相传唐代这里有一座围墙是红色的寺院,后来附近居民村落得名红庙村。在西安地名中,还有很多含有数字的地名,例如二马路、三官池等。许多地方,按一定的序号将几个相近的地方分别命名,既有区别性,又有联系性,例如西一路、东一路等。

新地名的命名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地名属于词汇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地名往往能够记录各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反映不同的历史文化,展现多样的风土人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新的地名大量涌现。新地名的命名成了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一个好的地名,不仅具有指位功能,也应该具备宣传效应,综合体现不同地方的文化品位,成为各个地方的名片。新地名的命名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加以规范,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的命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新地名要体现时代特征

地名属于词汇范畴,具有稳固性。在西安地名中,就有很多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它们犹如历史的碎片,让人们记忆犹新。地名不仅有稳固性和传承性,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伴随着西安城市发展建设,新城区的建立,必然会出现许多新地名,这些地名的命名要符合时代特征,展现现代人的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防止出现怪异的、意义为贬义和过度崇洋媚外的,及带有低级趣味的地名。同时,地名也要便于翻译,不能对不同语种之间的交流形成障碍。

2.新地名应体现西安的地域特色

西安是著名古都,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城市,西安的新地名命名不仅要有指位功能,还应成为城市的宣传名片。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建设,旧地名的改名和新地名的命名,都应注意当地的历史文化因素,反映古都的经济、政治、社会风貌等。同时,命名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新地名要便于人们使用,方便记忆。雅致的地名能够体现西安历史文化气息,反映人们崇尚美好的心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避免粗俗的地名,让地名成为西安地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载体。

3.新地名要尽量体现音、形、意美的统一

新地名尽量做到读起来响亮上口,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新地名用字要规范,字形应以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不用自造字、已简化的繁体字和已淘汰的异体字。地名要用现代汉语词汇组成,不用生僻词语,最好能够体现积极美好的意义,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载体。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4]乐先生:《新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西安市地名委员会、西安市民政局:《陕西省西安地名志》,1986。

[6]葛慧:《三秦史话:西安地名趣谈》,三秦出版社,2005。

[7][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马庆株:《街道名称及其构成方式》,载《著名中青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9]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

[10]惠焕章、崔彦:《陕西地名趣谈》,旅游出版社,2006。

[11]李全茂:《浅谈地名的功能》,《中国地名》2006年第5期。

[12]李宝贵:《街名的构成方式及其拼写》,《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3]王昕:《西安地名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长安学刊》2010年第6期。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基于语言学视角下的西安地名文化旅游价值的发掘利用”(项目编号:15JK21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专名音节命名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拼拼 读读 写写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