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化马湾乡栆杭小学 张秀宝
一是难度适中,力戒平淡乏味或高深莫测。提问时,把握不住难易程度,往往会事与愿违。过易,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屑一答;过难,学生会不知所以然。莫衷一是。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二是梯度适宜,力戒“满堂问”。教师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扣扣相连,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问题过多,反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厌倦。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就是按照“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大容量”的原则进行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角度新颖,力戒越俎代疱。应在学生发而未发之前,在似懂非懂之处,巧妙一提,点石成金,似蜻蜒点水,又如“四两拨千斤”,让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四是跨度合理,力戒面面俱到。教师应熟知学生现有的水平,对学生的潜在水平,有预见性,确定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跨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就让学生自己做。
五是密度适当,力戒自问自答。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深思熟虑。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六是信度要高,力戒偏心或以问代罚。提问时应面向学生全体,不可厚此薄彼,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尽量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相信学生都能学好。
直观设问法:就是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什么是分数?”,这种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化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层层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现象到本质,昭然揭示。如在总结简易方程时,可提问“简易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有何解题思路?怎样据此解题?”这样,就能一层层理清脉落,有助于对问题的掌握。
逆向思维法:从问题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从矛盾对立面发问,启迪学生不定向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的好方法。
综合归纳法:围绕同一质疑或类别进行提问,让学生将相关、相似、相类概念进行整理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以达到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你学过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性质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是建立知识构架的基础。
材料提问法:展示文字、图表或实物材料,即时即景发问,可深可浅,在学生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使之专注投入,积极思维。问题设计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的提问应恰到好处,展示的材料要背景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深。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情感的沟通,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课堂提问中注意平等性原则,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都应尊重和重视,真正做到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平等。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敢于提出异议,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提出问题。如有的学生问:“中国是有着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为什么近代数学反而落后了?”这类提问虽然超越了本学科的范围,但只要有新意,教师都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学生经常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增长,这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
有时候,不恰当的批评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要及时:对于回答得不够理想的学生,则要真诚鼓励,正面不行,那就换个角度。若有的学生课下复习不够,一问三不知,作为教师,也不可抓住学生的把柄训斥一顿,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该生能正确评价自己,面带惭愧内疚之色,便具备了鼓励的条件。还有种情况是学生被老师提问时,理直气壮地回答“不知道”,对于这类大言不惭者,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应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解决。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传媒发达,给学生提供了每时每刻都能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因而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就难免会在我们的“知识圈”之外。事实上,任凭你有“弱水三千”,也无法预知你的学生偶然之间要取哪“一瓢饮”。学生难倒先生,说明学生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知识面等方面能胜过自己的教师,并能提出一些高品位的问题难倒先生。为人师者,应当有几分欣喜才是。
为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课,应备好提问的内容,学生可能问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贵质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图提出问题。但是,要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