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刘 洋
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无论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是课后复习无处不能凸显教材的重要性。教师在预习设计中要唤醒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组教材,课后的作业要提升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手资源,是学生知识的源头,因此,在化学学习中,教材是基础,课堂必须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教材在教学中的资源优势,夯实基础。
高中化学教材设计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水平,便于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形成清晰的框架式的脉络,对于化学学科的知识点繁杂,知识体系的交叉,教师应该始终确定教材的基础地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非常熟悉的知识过于自信,导致教学脱离教材的核心,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也很容易对老师有样学样,忽视教材的重要地位,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关乎高考的问题。
【案例1】2013年全国卷1中第7题
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C.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分析}D选项中考察的黑火药的相关知识出自于必修一教材第二章复习题的第三题的题设中,描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虽然在书后复习题中考察的并非黑火药成分,但是高考题却以另一个角度考察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程度,可谓是“熟悉教材者胜高考”也不为过。
各项案例佐证,在教学中教材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材是教师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不仅要自己熟悉,也应该带领学生熟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确保教材上的知识点没有遗忘。
第一,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的知识与思维准备活动,预习设计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线索与脉络预设学生的课前活动,让学生自主梳理已有的知识,建立知识的优先联系,实现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活。
第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课前预习基础上的复习活动,是师生交流最活跃、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中重组教材,不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利用化学的方法和原理将不同章节、专题或模块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基础上,从必修到选修,重新审视教材的编写意图,用跨章节、跨进度的思维顺序组织教学;
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程度。
教材的立体化和延伸化实际上是对教材的重组和提升,也是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用好教材,是教师对教材使用的关键。
第三,课后作业使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进一步形成与沉淀的过程。
作业的设计要提升教材,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紧扣课堂,着眼于教材,结合教材背后的科学理念、学科思想,选择的习题既是教材的延续,也是教材的升级,通过作业的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每一年都有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创新。高考试题的命制有其自身的演变轨迹,观察并研究试题信息的发展变化趋势会得到某些启示甚至可以发现高考命题规律性的变化。
距离2018年高考改革、2020年新高考形式的实施还有短短四年,今年的高考形式即将走向尾声,基本上高考的考察形式已经成熟,例如今年的高考便是如是。
【案例2】2017年全国卷2的选择题就出现了“化学与生活”“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有机物的性质”“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结合图像)”“化学实验”这七个常规的高考考点。
{分析}与往年相比,2017年的高考题可谓是中规中矩的,考察的这几种考点就是教师日常都能设计训练的,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今年高考化学题目简单的一个原因——考点常规。
也侧面反映了高考命题的万变不离其宗。如若教师在新授课和复习课都能时刻以教材的脉络为规律,让学生在教师的知识脉络的指引下,逐步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2014年中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化学课成为选考科目,这对未来的课程发展必然产生影响,中学化学的课堂要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培养转变。2018年9月,我国将全面实施新高考制度改革,新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实行一年两考,其它学科分水平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化学教师要思考如何理解高中新课程标准,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高中化学新课程知识体系,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各模块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必修模块中化学知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脉搏,找到前进的路标,以确保新高考的顺利进行。
虽然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但也有很多针对于高考的一些想法。无论何时,都要重视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强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要在变化中挖掘不变,将规律贯穿教学始终。在迎接高考改革之际,能用夯实的教育教学基础迎接新的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