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08 23:09:25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班级大学生建设

毛 瑾,彭 华(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小组工作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毛 瑾,彭 华
(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班级建设是高校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应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新方法的实证研究。小组工作是一种实务工作方法,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独有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技巧、独特的工作模式,应用于班级建设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从班级建设的目标着手,设计针对大学生的小组工作模式,这些小组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适应、成长、发展等主题开展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小组工作;班级建设;大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

班级是高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基本组织,班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的变革、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班级建设面临诸多的挑战。如何加强和创新班级建设,人们作了一些探讨。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班级社会群体理论,将社会学理论引入班级管理,把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强调社会情境的影响、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1]国内学者提出“将辩证法思想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2],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建设,建立“分段量化多元”[3]的班级建设考核评比制度等诸多方法。这种外在的班级建设方法没有注意到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班级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成长成才是班级建设的根本目标,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内在凝聚力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方向。随着各类学生组织的涌现,学生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增强,班级管理方式滞后和活动形式单一导致大学生参与度低,班级凝聚力缺乏成为班级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实务工作方法,它通过开展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4]小组工作的优势在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更好地实现班级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小组工作在加强班级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小组工作应用于高校班级建设的可行性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是社会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活动,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去影响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从而使他们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5]5小组工作以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理论作基础,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守则,它通过社会、学习、矫治和预防等功能,达到“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人、群体、社区希望或预期的目标”[6]。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它形成了独有的理论原则、工作技巧和工作模式。小组工作应用于班级建设的可行性和独特的优势如下。

1.小组工作的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具有科学性。小组工作理论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理论体系;二是自身的工作实践。其核心理论如系统理论、需要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镜中自我理论等为小组工作应用于班级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小组工作理论系统地揭示了小组工作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小组是一个互动的场域,小组与成员个人、成员与成员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每个成员通过分享、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通过自我强化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实现社会化。小组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动力的过程,影响小组动力的有多种因素,其中小组的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小组凝聚力是小组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5]54-56

高校班级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全面提升班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班风。班级建设要充分发挥班级的团队作用,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基于团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任务。将小组工作理论应用于班级建设中,就是将班级看作由一个小组或多个小组组成的集体,并通过小组工作实现班级小组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达到班级建设的目标。小组工作理论为班级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即通过小组工作促进班级成员的积极互动和交流,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及成员对班级的认同。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关键。班级凝聚力对于营造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和积极进取的学风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班级建设目标的前提,而成员间的良性互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前提。小组系统理论和需要理论揭示了小组工作的前提是满足小组成员需求,实现成员间的互动;社会学习理论和镜中自我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集体与个体是互相影响和带动的,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小组动力学和场域理论则强调了小组作为动力的整体,要通过小组活动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催化凝聚力的发生和提高。小组工作的这些理论不仅对提高班级凝聚力有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班级凝聚力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性。

2.小组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功能应用于班级建设具有合理性。基于“人本主义”的小组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和平等性,关注每个成员个体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小组工作独特的价值观,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互助原则,它强调组员之间互助互惠;二是尊重组员,相信人都有改变的潜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7],班级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过程,也需要教育实施者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开展工作。因此,二者在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上有相同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是以灌输、主导型教育和管理为特征,更强调单向灌输式的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更强调说服教育与关心体贴[8],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当代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需要增加,呈现价值取向和文化的多元性特点,他们既需要被平等真诚地对待,更需要被理解、尊重和信任。小组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助人的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平等、真诚、尊重、理解、接纳、帮助、发展”等基本伦理守则和实务原则,强调尊重人的独特个性,强调同理心和尊重组员们的选择,这种伦理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符合,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工作基于相信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的理念,鼓励成员增强信心,通过开展特色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发掘个人潜能和价值,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小组工作通过康复、社会化、矫治和预防等功能,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达到“助人”的目的。班级建设通过对班级目标、组织、活动等优化整合,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提高其社会适应力,实现其成长和发展。二者在目标和功能上是统一的,都是通过采取不同方式帮助工作对象解决问题,实现个体与社会的预期目标。传统的班级建设方法往往面对的是一个集体或团体的问题,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小组工作是集矫治、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9]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组建各类小组,这些小组面对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发挥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等作用。例如小组工作中开展预防性的团体活动,如自信心锻炼小组、压力管理小组、焦虑控制小组、沟通能力小组等,既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降低问题的发生率[10],又是对班级活动的很好补充,丰富了班级工作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3.小组工作的过程、工作模式应用于班级建设具有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比较枯燥,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育的对象固定笼统没有针对性,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意愿普遍不强,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教育效果不理想。而从小组工作开展过程来看,首先小组的组建是由小组工作者通过招募或组员自发组合的方式组成,人数在五人以上,它不等同于一个班级或班级成员间的简单划分,小组成员都是由有共同需求或相似问题的成员组成,他们基于共同目标参与小组活动。在这个前提下,组员会对小组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组员之间因相似的经历产生较高的信赖度,成员之间因相同问题的解决相互影响、相互帮助,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效果。其次小组活动过程中强调组员的民主参与,注重发挥组员的个人价值和能动性,实现组员间的互助成长,小组通过组员集体商定的小组规范来管理,强调成员的自我约束和民主管理。这种方法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辅导和服务,与传统的班级约束性管理方式不同,是一种发展性服务的班级工作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加强班级建设的实效性。

小组工作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等不同的工作模式[5]30-51,不同模式中目标、服务对象、实施方法也不同。根据不同的模式,可组建不同类型的小组,比如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和支持小组等。具体应用于班级建设,又可分为多种内容的小组,如学习小组、能力拓展小组、人际关系训练小组、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新生适应小组等。[9]这些小组在内容上能够适应大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的需求,能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具体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学会各种技巧,提升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形式单一的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相比,小组工作的形式新颖、多样,贴近学生实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小组工作以各种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展团体活动的独特工作方法,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小组工作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模式

小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小组的筹备、小组初期、小组中期、小组后期和小组的评估。[5]124-145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开展的活动不同,其中小组的筹备是小组工作的准备阶段,重点要做好需求评估、目标确定、小组组合及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小组的初期、中期和后期是小组工作的实施阶段,重点要设计和组织好每阶段的小组活动,每一次小组活动也分为三个部分: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小组工作的最后阶段是对小组的开展情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评估,发现问题,提供改进和决策的依据,保证小组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

目前在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开展不同主题的小组工作,如人际关系、压力管理、恋爱心理、职业规划、感恩教育等,但这些小组都只是个别、独立的主题,并没有围绕班级建设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化探索和归纳,尚未构成逻辑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湖北工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对小组工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了尝试,对小组工作方法有效介入班级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班级小组工作模式。我们从班级建设的四个方面——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和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培养着手,初步设计出贯穿大学班级建设全过程,涵盖学生教育主要内容的小组工作基本模式。在这四个基本模式下开设多种不同主题的小组,这些小组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适应、成长、发展等主题,为实现个人发展和班级建设的目标开展活动,既可独立开展活动,又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小组中的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都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小组内容针对性强,操作方法简单,便于推广应用。

1.小组工作介入班级思想建设模式。班级思想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的良好氛围,经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根据思想建设内容设计两类小组工作模式:主题思想教育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小组。主题思想教育小组主要是建立社会目标模式下的教育小组。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个人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凸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体内容及形式分为:“三观”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通过游戏、成员分享、参与式活动等社工小组工作介入形式开展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小组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及问题,恢复社会化功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观念,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具体内容及形式涉及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及成长、心理问题调适、压力管理、恋爱心理等,通过游戏、成员分享与互动、体验式活动、角色扮演、心理咨询等小组活动形式开展工作。

2.小组工作介入班级班风建设模式。班级建设归根到底是班风的建设。班级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集合体,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12]根据班风建设特点,主要设计班风建设和管理小组工作模式。班风建设和管理小组的类型:社会目标模式下的支持小组,其工作目标: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帮助建立班级科学、民主的管理和决策体系,营造和谐的班风,实现班级建设管理目标。其具体内容及形式:围绕班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作,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竞选、小组讨论、成员分享与互动、参与式活动等形式开展活动。

3.小组工作介入班级学风建设模式。班级学风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13]小组工作介入班级学风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建立互动模式下的教育小组。其工作目标: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营造优良的学风氛围,促进班级学风建设。其具体内容及形式:开展读书分享、互助学习、经验交流、小组讨论等内容的小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成员分享与互助、示范、参与式活动等形式开展工作。

4.小组工作介入班级学生个体能力培养模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培养内容设计两类小组工作模式:适应小组和能力素质拓展小组。新生适应小组,主要适用范围:一年级新生,类型为互动模式下的成长小组。其工作目标:帮助新生尽快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化成长。其具体内容及形式:新生开展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等适应性主题活动,通过游戏、体验式活动、成员互动、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示范引导工作。能力素质拓展小组类型:发展模式下的成长小组。其工作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体发展,实现再社会化功能。其具体内容及形式:围绕兴趣培养、技能训练、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就业能力等主题开展小组活动,通过游戏、成员分享与互动、参与式活动、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形式开展实践训练。

三、结 语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不断加强对班级建设新方法的实证研究,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作为社工专业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无论从理论体系、价值理念、实践技巧还是工作模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在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将小组工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建设,是对传统班级建设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发挥班级育人和管理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探索小组工作的应用经验,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并在学生工作中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本土化的高校班级建设体系,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高淑红.回顾与展望:高校班级建设研究综述[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3):78.

[2] 陆兆峰,郭小宏.谈辩证法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3.

[3] 万东方.浅析高校班级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90.

[4] 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6.

[5] 万江红.小组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7] 曹晨.试论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2(5):145.

[8] 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以漳州师范学院人际交往训练小组为个案[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1.

[9] 冯军芳,田昊然.试论小组工作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中的优势[J].安徽文学,2010(8):202.

[10] 刘崇俊,隋树霞.论小组工作在大学生辅导中的专业优势[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8):178.

[11] 王婧,刘津.浅析班主任管理方式对学生参与班级思想建设积极性的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4(7):241.

[12] 程莉,林秋琴,李红.基于“同群效应”的大学生班级管理与班风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3(5):53.

[13] 戈冰洁,杨海明.新时期大学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84.

(责任编辑:张晓军)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Group Work in Class Construction at Universities

Mao Jin, Peng Hua
(SchoolofPoliticsandLaw,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Clas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es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Hence empirical research on new methods in relation to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eam work is a kind of practical work method with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unique value concept, practical skills and unique working mode. Its application to class construction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college students face in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of group work in class construc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goals of class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group-work working model which aims at college students. These groups ought to focus on students’ adapt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help them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roup work;class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y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2017-01-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16JDSZ3051)

毛 瑾(1975- ),女,湖北广水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彭 华(1973-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工程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副教授,博士。

G416

A

2095-4824(2017)02-0067-05

猜你喜欢
班级大学生建设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班级被扣分后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0